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兵贵趁势
——杜预的顺势破吴

在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之前的华夏大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持续多年。彼时,曹魏政权在司马懿及其子孙的经营下,政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朝政腐败,国力日衰,最终于公元263年被曹魏所灭。此时,天下局势逐渐演变成了西晋(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西晋)与东吴对峙的局面。

东吴自孙权称帝以来,历经数代君主。到了吴末帝孙皓时期,政治却日益黑暗。孙皓生性残暴,嗜杀成性,对朝中大臣稍有不满便随意诛杀,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他还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致使百姓劳役繁重,怨声载道。例如,他为了建造昭明宫,下令拆除大量民房,征集数万人劳作,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在军事方面,东吴虽然凭借长江天险构建了一定的防御体系,但内部军队腐败现象严重,士兵训练不足,士气低落。而且,东吴在荆州地区的防御部署存在诸多漏洞,兵力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西晋在司马炎的统治下,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蒸蒸日上。司马炎深知,要统一天下,东吴是必须要攻克的最后一个障碍。他积极筹备伐吴事宜,在朝中选拔贤能之士,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领导团队。此时,杜预走进了司马炎的视野。

杜预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兵法谋略无不精通。他为人沉稳,善于分析局势,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在西晋朝廷中,杜预一直力主伐吴,他对东吴的国情和军事态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深知,东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定的实力,但内部矛盾重重,已经是外强中干。如果此时西晋能够抓住时机,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很有可能一举灭掉东吴,实现天下一统。

杜预向司马炎呈上了详细的伐吴计划。他指出,东吴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民心背离,此时正是出兵的大好时机。而且,西晋在兵力、国力上都占据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发动进攻,不给东吴喘息的机会。在作战策略上,杜预建议多路并进,水陆协同,全面突破东吴的长江防线。他特别强调,要趁势而为,一旦战争打响,就要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摧毁东吴的抵抗意志。

司马炎对杜预的计划十分赞赏,任命他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负责指挥伐吴战役的西路军。杜预到任后,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而是积极进行战前准备。他深入了解荆州地区的地形地貌,派遣大量的侦察兵深入东吴境内,刺探军情,掌握了东吴军队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以及将领的情况等详细信息。同时,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和战斗素养。他还大力改善军队的装备,制造了大量的战船和攻城器械,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了充分的物资准备。

公元279年,西晋一切准备就绪,司马炎下达了伐吴的命令。西晋军队兵分六路,浩浩荡荡向东吴进发。杜预率领的西路军作为其中的重要一路,承担着突破长江中游防线,直捣东吴腹地的重任。

杜预首先将目标锁定在长江北岸的重镇江陵。江陵是东吴在荆州地区的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东吴抵御西晋进攻的前沿阵地,也是东吴连接长江上下游的交通枢纽。江陵城高墙厚,防守严密,东吴在此驻扎了大量的军队。要攻克江陵,并非易事。

杜预深知,如果正面强攻江陵,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伤亡,而且很可能久攻不下。他仔细分析了战场形势,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他一方面派遣一部分兵力将江陵城团团围住,做出强攻的姿态,吸引东吴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在江陵城周边设下埋伏,等待东吴的援军到来。

果然,东吴得知江陵被围的消息后,急忙派遣援军前来救援。当东吴的援军进入杜预设下的埋伏圈时,西晋军队突然发起攻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西晋军队如猛虎下山一般,向东吴援军扑去。东吴援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东吴援军被西晋军队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战,不仅歼灭了东吴的有生力量,也极大地打击了东吴军队的士气。而江陵城在被围困多日后,城内粮草逐渐短缺,士兵们人心惶惶。杜预见时机已到,便下令对江陵城发起总攻。西晋军队士气高昂,他们架起云梯,奋勇攻城。东吴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在西晋军队的强大攻势下,最终还是无力回天。江陵城被西晋军队攻克,杜预顺利地突破了东吴在长江中游的第一道防线。

攻克江陵后,杜预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胜利。他深知,战争的关键在于迅速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趁势扩大战果。于是,他决定乘胜追击,沿着长江向东推进,直逼东吴的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在进军过程中,杜预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智慧和指挥才能。他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敌情,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当遇到东吴军队的顽强抵抗时,他并不急于强攻,而是先以小股部队进行骚扰,消耗敌人的兵力和士气,然后再寻找敌人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突破。

例如,在进攻武昌(今湖北鄂州)时,东吴军队凭借武昌城坚固的城墙和长江天险,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杜预率领军队多次攻城,都未能取得成功。于是,他改变战术,一方面继续对武昌城进行围困,切断城内的粮草供应和外援;另一方面,他派遣一支精锐部队,绕过武昌城,从长江南岸迂回包抄,袭击东吴军队的后方。这一战术果然奏效,东吴军队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阵脚大乱。杜预趁机发动总攻,一举攻克了武昌城。

随着杜预的西路军不断向东推进,西晋其他几路军队也进展顺利。他们分别从不同方向突破了东吴的防线,对东吴形成了合围之势。东吴军队在西晋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防线全面崩溃。

吴末帝孙皓得知前线战事失利的消息后,惊恐万分。他急忙调集国内剩余的兵力,试图组织最后的抵抗。然而,此时的东吴军队已经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西晋军队的进攻。

杜预率领的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东吴的多个城池和据点。他们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许多东吴的官员和将领看到西晋军队的强大和杜预的英明指挥,纷纷主动投降。杜预对这些投降的人员都给予了妥善的安置,进一步瓦解了东吴的抵抗力量。

在西晋军队即将逼近建业时,孙皓陷入了绝望之中。他深知,东吴已经大势已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在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孙皓率领东吴的文武百官,向西晋军队投降。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西晋实现了天下一统。

杜预在伐吴之战中,充分展现了他“兵贵趁势”的军事理念。他善于分析局势,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在战争过程中,他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始终保持着战争的主动权。他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不仅为西晋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经验。这场战争,也成为了中国历史经典战例之一,被后人所铭记和传颂。 KhHdtB7sj9Mi/13Id1SbER+mCLmFUEKUUZ+OH0P5GBb4u276rpnTUBsjDN2Y5LL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