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华夏大地战火纷飞,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与霸权,纷争不断。在这片乱世之中,涌现出了无数智谋超群的军事家,孙膑便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将星,而他所策划的“围魏救赵”之战,更是成为了军事史上经典中的经典,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攻其必救”这一战略思想的精妙之处。
公元前354年,赵国国君赵成侯为了拓展领土,增强自身实力,派遣大军进攻卫国。卫国在当时实力弱小,面对赵国的强大攻势,无力抵抗,很快便陷入困境。卫国一直以来都是魏国的附庸国,魏国国君魏惠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在魏惠王看来,赵国进攻卫国,不仅是对魏国势力范围的公然挑衅,更是对他霸主地位的严重威胁。于是,魏惠王毫不犹豫地下令,派大将庞涓率领八万魏军主力,前去救援卫国并教训赵国。
庞涓,出身于魏国军事世家,自幼熟读兵书,精通兵法战阵,在魏国军队中以勇猛善战、足智多谋著称。此次出征,庞涓踌躇满志,他率领魏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突破了赵国边境防线,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军队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邯郸城危在旦夕。赵成侯眼见局势危急,深知仅凭赵国自身的力量,难以抵挡魏军的进攻,于是紧急派遣使者,向齐国求救。
齐国,作为当时的东方大国,一直以来都对中原地区的局势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齐威王接到赵国的求救信后,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相国邹忌认为,赵国与魏国的这场战争,对齐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魏国近年来不断对外扩张,势力日益强大,已经对齐国构成了潜在威胁。如今魏国主力倾巢而出攻打赵国,国内必然空虚。如果齐国此时出兵攻打魏国,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削弱魏国的实力,又能扩大齐国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将军田忌却持有不同意见。田忌认为,赵国与魏国实力相当,两国长期以来互有胜负。此次魏国虽然来势汹汹,但赵国也并非毫无抵抗之力。如果齐国贸然出兵救援赵国,很可能会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会损耗齐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干涉。因此,田忌主张采取观望态度,等待时机,待赵国与魏国两败俱伤之时,再出兵坐收渔翁之利。
就在大臣们争论不休之际,齐威王的目光落在了一旁默默不语的孙膑身上。孙膑,乃是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他自幼聪慧过人,对兵法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早年,孙膑曾与庞涓一同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两人同窗数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担心孙膑日后会超越自己,于是在庞涓投奔魏国并取得魏惠王的信任后,设计陷害孙膑,致使孙膑遭受膑刑,双腿残疾。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
齐威王深知孙膑智谋过人,对兵法有着独特的见解,于是问道:“先生,依你之见,我齐国当如何应对此次赵国之危?”孙膑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大王,魏国此次倾巢而出攻打赵国,其国内必然兵力空虚。我军若直接出兵救援邯郸,与魏军主力正面交锋,不仅路途遥远,劳师动众,而且魏军士气正盛,我军胜算不大。依臣之见,我军不如采取‘围魏救赵’之策,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大梁乃魏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受到威胁,魏军主力必然回师救援。这样一来,我军既可以避免与魏军主力正面交锋,又能够解邯郸之围,还能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给予魏军沉重打击。”
齐威王听后,眼前一亮,对孙膑的计策大为赞赏。他认为孙膑的计策不仅巧妙地避开了魏军的锋芒,而且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战略目的,实在是一条妙计。于是,齐威王当即决定采纳孙膑的建议,并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率领八万齐军出征。
田忌虽然对孙膑的才华十分钦佩,但对于孙膑提出的“围魏救赵”之策,心中却有些疑虑。他担心直接攻打大梁,会引起魏国的强烈反击,导致齐军陷入困境。于是,在出征前,田忌找到孙膑,说道:“先生,我军若直接攻打大梁,魏军主力必然回师救援。然而,大梁城坚固无比,防守严密,我军若一时难以攻克,而魏军主力又迅速回师,我军岂不是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孙膑微微一笑,说道:“将军不必担忧。我军攻打大梁,并非真的要攻克大梁城,而是要以此为诱饵,迫使魏军主力回师救援。只要魏军主力一动,我军便有了可乘之机。而且,我军在进军大梁的途中,可以虚张声势,制造出我军兵力强大、志在必得的假象,让魏军心生畏惧,不敢轻易与我军正面交锋。同时,我军还可以派出小股部队,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待魏军疲惫不堪之时,突然发动攻击,定能给魏军以重创。”
田忌听了孙膑的解释后,心中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他对孙膑的智谋更加佩服,坚定了执行“围魏救赵”之策的决心。公元前353年,田忌、孙膑率领八万齐军,浩浩荡荡地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发。齐军一路之上,故意张扬声势,大造攻城器械,摆出一副要全力攻打大梁的架势。消息传到大梁后,魏国上下一片恐慌。魏惠王得知齐军来势汹汹,直指大梁,顿时惊慌失措。他深知大梁城一旦失守,魏国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魏惠王急忙下令,命庞涓立即率领魏军主力回师救援大梁。
庞涓此时正率领魏军主力在邯郸城下与赵军激战正酣。他原本以为,凭借魏军的强大实力,很快就能攻克邯郸城,彻底击败赵国。然而,就在他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却突然接到了魏惠王要求他回师救援大梁的命令。庞涓心中十分不甘,他深知,如果此时放弃攻打邯郸,回师救援大梁,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但是,作为魏国的大将,他又不得不服从魏惠王的命令。无奈之下,庞涓只好留下少量兵力继续围困邯郸,自己则率领魏军主力,日夜兼程,火速回师救援大梁。
魏军主力在回师途中,由于连续行军,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此时,孙膑早已料到魏军的行动路线,并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了埋伏。桂陵一带地势险要,道路狭窄,两旁都是高山峻岭,是一个打伏击战的绝佳地点。孙膑将齐军主力分成多路,分别埋伏在道路两旁的山谷之中,只等魏军进入包围圈。
当庞涓率领魏军主力行至桂陵时,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突然发动攻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齐军从四面八方冲向魏军。魏军士兵们原本就疲惫不堪,毫无防备,突然遭到齐军的伏击,顿时乱作一团。庞涓见此情景,大惊失色,他急忙组织魏军进行抵抗。然而,由于魏军陷入了齐军的包围圈,兵力无法展开,再加上士兵们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齐军的猛烈攻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魏军主力遭到了重创,庞涓本人也在混战中被齐军俘虏。
“围魏救赵”之战,以齐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这场战役,不仅成功地解了邯郸之围,而且给魏国的军事力量以沉重打击,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同时,这场战役也充分展示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战略智慧,“围魏救赵”这一经典战例,从此被载入史册,成为了后世军事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在这场战役中,孙膑准确地把握了战争的形势和敌人的心理。他深知,魏国的根本利益在于保护其都城大梁的安全。因此,当齐军攻打大梁时,魏军主力必然会回师救援。孙膑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以攻为守,以虚击实,成功地调动了魏军的兵力,使其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同时,孙膑在战役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因素,如地形、士气、兵力部署等,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在桂陵之战中,孙膑利用桂陵一带的险要地势,设下埋伏,以逸待劳,给予魏军以沉重打击。这一系列的战略战术运用,无不体现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战略智慧。
“围魏救赵”之战的胜利,对齐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场战役,齐国不仅成功地化解了赵国的危机,赢得了赵国的感激和信任,而且大大提高了齐国在中原地区的威望和影响力。从此,齐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能够与魏国相抗衡的东方大国。同时,这场战役也为孙膑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的名字和他所创造的经典战例,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永恒的传奇,激励着后世无数的军事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此后,孙膑又在马陵之战中再次运用“攻其必救”的战略思想,大败魏军,杀死庞涓,进一步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孙膑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所著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并称于世,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瑰宝。“围魏救赵”这一经典战例,也成为了后世军事家们在战争中常用的战略战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战争场景之中,不断演绎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