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金属冶炼的文明跨越

1.青铜范铸法

(1)简单几何造型器物的分型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相对简单的几何造型,如一些青铜鼎。以圆鼎为例,其主体呈圆柱状,腹部较为规整。在泥范分型面设计时,通常会采用垂直分型的方式。工匠们依据圆鼎的高度,将泥范沿垂直方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块或多块。这样的分型设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从制作工艺角度,垂直分型便于泥范的制作和脱模。在制作泥范时,工匠可以分别制作每一块泥范,然后将它们拼接组装,形成完整的铸型。在脱模阶段,垂直方向的分型面使得泥范能够较为容易地从铸型上分离,减少对器物成型的影响。其次,对于圆鼎这类圆形器物,垂直分型能够保证在浇铸过程中铜液均匀地填充模具各个部位,避免因分型不当导致铜液流动不畅,从而确保器物的壁厚均匀。例如妇好墓中的子龙青铜鼎,其腹部的泥范分型面垂直且整齐,从出土实物观察,鼎身各部位厚度均匀,器表光滑平整,充分体现了垂直分型在简单几何造型器物上的优势。

对于方形鼎,如妇好方鼎,由于其具有四个直角和相对规整的方形轮廓,泥范分型面设计则多采用十字分型法。即沿着方形鼎的两条对角线和两条对边中点连线的方向,将泥范分为四块。这种分型方式能够精准地塑造出方形鼎的四个角和四条边,使鼎的造型更加规整。同时,在浇铸过程中,十字分型面能够引导铜液均匀地流向鼎的各个角落,保证器物各部分的成型质量。从妇好方鼎的实物可以看到,其四角和四边线条流畅、角度准确,这与合理的十字分型面设计密不可分。

(2)复杂造型器物的分型策略

殷墟妇好墓中也有许多造型极为复杂的青铜器,如鸮尊。鸮尊整体造型模仿鸮(猫头鹰)的形态,具有独特的头部、翅膀、身体和尾部,且各部分形态各异,细节丰富。对于这类复杂造型的器物,泥范分型面的设计需要更为精细和巧妙。在鸮尊的泥范制作中,首先会根据器物的不同部位进行初步的模块划分。例如,将鸮尊的头部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其泥范分型面通常设计在耳部与颈部的连接处。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考虑到耳部造型较为突出且复杂,单独制作耳部泥范便于对其细节进行刻画,另一方面,颈部相对较为规整,在这个位置设置分型面有利于泥范的拼接和整体成型。

鸮尊的翅膀部分也是造型复杂之处。翅膀展开且具有一定的弧度和厚度变化,为了准确塑造翅膀的形态,泥范会根据翅膀的轮廓和结构进行细致分型。通常会沿着翅膀的边缘和主要结构线条进行分型面设计,如在翅膀根部与身体连接处、翅膀的转折处等设置分型面。通过这种方式,将翅膀部分的泥范分为多个小块,每个小块可以更精准地贴合翅膀的形状,在拼接后能够完整地呈现出翅膀的复杂形态。在浇铸时,这些小块泥范之间的分型面能够引导铜液按照翅膀的形状和结构均匀流动,保证翅膀各部分的厚度和细节得以完美呈现。从出土的鸮尊实物来看,其翅膀的羽毛纹理清晰、立体感强,这正是复杂分型面设计的成果体现。

再如妇好墓中的三联甗,它由一个长方形的甗架和三个甑组成,造型独特且结构复杂。在泥范分型面设计上,甗架部分根据其长方形的形状,采用了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相结合的分型方式。沿着长度方向,将甗架泥范分为若干块,以适应其较长的尺寸和可能存在的脱模需求;在宽度方向,根据甗架的结构特点,如足部、台面等位置,合理设置分型面,确保各个部分的形状和结构能够准确成型。对于甑部分,由于其为圆形且带有特定的纹饰和结构,泥范分型面设计类似于圆鼎,但又要考虑与甗架的连接部位。在甑与甗架连接的耳部等关键部位,泥范分型面经过精心设计,既要保证甑的独立成型,又要确保与甗架组装后,连接部位的牢固和美观。从三联甗的出土实物可以看到,甗架与甑之间的连接紧密、自然,各部分造型准确,充分展示了针对复杂造型器物的精妙泥范分型面设计。

(3)纹饰分布与分型面设计的关联

殷墟妇好墓青铜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对于平面纹饰区域的泥范分型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纹饰的布局和连续性。以一些青铜簋为例,其腹部通常装饰有大面积的饕餮纹等平面纹饰。在泥范制作时,分型面会尽量避开纹饰的主要部位,以保证纹饰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如果分型面设置不当,穿过纹饰的关键线条或图案,会导致纹饰在拼接处出现断裂或错位,影响器物的美观和艺术价值。因此,工匠们会仔细观察纹饰的分布规律,将分型面设计在纹饰的间隙或相对次要的部位上。例如,在饕餮纹的眼部、鼻部等关键部位之间的空白区域设置分型面,这样在泥范拼接后,纹饰能够自然衔接,从外观上几乎看不出分型的痕迹。从出土的青铜簋实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腹部的饕餮纹线条流畅、图案完整,这正是合理避开纹饰主要部位进行分型面设计的结果。

对于一些连续的带状纹饰,如蝉纹带等,泥范分型面的设计则更加注重保持纹饰的连续性。工匠们会根据纹饰的宽度和长度,将泥范进行合理划分,使分型面位于纹饰的自然衔接处。例如,将蝉纹带按照蝉的数量或排列规律进行分段,在每段的连接处设置分型面。这样在浇铸后,蝉纹带能够呈现出连续、完整的效果,仿佛是一气呵成制作而成。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工匠们对纹饰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在泥范分型面设计上的高超技艺。

殷墟妇好墓中部分青铜器带有立体纹饰,如一些青铜尊上的扉棱等。立体纹饰的存在增加了泥范分型面设计的复杂性。在设计分型面时,需要充分考虑立体纹饰的形状、位置和高度,确保泥范能够准确地塑造出立体纹饰的形态,并且在拼接和浇铸过程中不会出现变形或损坏。以带有扉棱的青铜尊为例,扉棱通常从器物的口沿延伸至底部,具有较高的立体感和装饰性。在泥范制作时,会根据扉棱的形状和位置,将泥范进行特殊的分型设计。例如,在扉棱两侧分别制作泥范,使分型面沿着扉棱的边缘设置。这样在拼接泥范时,能够紧密贴合扉棱的形状,保证在浇铸过程中铜液能够顺利填充到扉棱的模具空间内,形成清晰、规整的立体扉棱。从出土的青铜尊实物来看,扉棱线条挺拔、立体感强烈,与器物主体的结合自然流畅,这得益于针对立体纹饰的精准泥范分型面设计。

对于一些具有多层立体纹饰的青铜器,如某些复杂的青铜鼎,其腹部除了有平面纹饰外,还装饰有立体的兽首等纹饰。在这种情况下,泥范分型面的设计需要兼顾多层纹饰的特点。首先,根据器物的整体造型和主要结构,确定大的分型框架。然后,针对每一层立体纹饰,分别进行局部的泥范分型设计。例如,在兽首纹饰部位,将泥范分为多个小块,围绕兽首的轮廓进行拼接,分型面设置在兽首的边缘和与其他纹饰的过渡区域。这样既能够保证兽首等立体纹饰的独立成型和细节表现,又能使各层纹饰之间在泥范拼接和浇铸过程中协调统一,最终呈现出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的青铜器艺术效果。从出土的这类青铜器实物可以看到,多层立体纹饰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充分展示了泥范分型面设计与立体纹饰塑造的完美协同。

(4)浇铸工艺对分型面设计的影响

在殷墟妇好墓青铜器的泥范分型面设计中,浇口的位置与分型面的布局密切相关。浇口是铜液进入模具的通道,其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铜液在模具内的流动和填充效果,进而影响器物的成型质量。对于大多数青铜器,浇口通常设置在器物的顶部或上部位置。例如,在青铜鼎的泥范设计中,浇口一般位于鼎口沿的一侧。这样的设置主要是基于铜液的重力流动原理,铜液从顶部浇口注入后,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地向下流动,填充模具的各个部位。在确定浇口位置后,泥范分型面的设计需要与之相配合。分型面的设置要保证在浇铸过程中,铜液能够顺利通过分型面之间的缝隙,均匀地填充到模具的各个角落,同时又要避免在分型面处出现铜液泄漏或流动不畅的情况。例如,在鼎口沿设置浇口后,与之相邻的泥范分型面会进行特殊处理,使分型面之间的缝隙既能够让铜液顺利通过,又不会过大导致铜液泄漏。从出土的青铜鼎实物可以看到,在浇口附近的器物表面,没有明显的铜液流动不畅或漏铜痕迹,这表明浇口与分型面的布局设计是合理有效的。

对于一些形状较为复杂的青铜器,如鸮尊,浇口的位置和泥范分型面的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地考量。由于鸮尊的造型独特,各个部位的形状和结构差异较大,为了保证铜液能够均匀地填充到每一个细节部位,可能会设置多个浇口。在这种情况下,泥范分型面的设计要与多个浇口的位置相协调。例如,在鸮尊的头部、翅膀和身体等不同部位分别设置浇口,泥范分型面则围绕这些浇口进行布局,使铜液从各个浇口注入后,能够通过分型面之间的通道,顺畅地填充到相应的模具空间内。从出土的鸮尊实物可以看出,其各个部位的壁厚均匀,细节清晰,这说明在浇铸工艺中,浇口与泥范分型面的协同设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确保了复杂造型器物的高质量成型。

在青铜器浇铸过程中,排气是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器物的质量和成型效果。泥范分型面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模具内的排气效果。合理的分型面设计能够为模具提供良好的排气通道,避免在浇铸过程中因气体无法排出而产生气孔、砂眼等缺陷。在殷墟妇好墓青铜器的泥范制作中,工匠们会在分型面的适当位置设置排气孔或排气槽。例如,在一些大型青铜鼎的泥范分型面上,会沿着分型面的边缘或在模具的高处设置一些细小的排气孔。这些排气孔的直径通常在1-3毫米之间,既能保证气体顺利排出,又不会过大导致铜液泄漏。排气槽则一般设置在分型面的平面区域,宽度和深度根据器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而定,通常宽度在3-5毫米,深度在1-2毫米左右。通过这些排气孔和排气槽,模具内的空气在铜液注入时能够迅速排出,保证铜液能够紧密填充模具空间,从而提高器物的致密度和表面质量。

对于一些带有复杂纹饰和结构的青铜器,如具有多层立体纹饰的青铜尊,排气设计更为重要。由于这类器物的模具内部空间较为复杂,气体排出难度较大,泥范分型面的设计需要更加精心地考虑排气问题。除了在分型面上设置常规的排气孔和排气槽外,还可能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排气方式。例如,在一些立体纹饰的凹陷部位或难以排气的角落,设置一些小型的透气泥芯。这些透气泥芯由疏松的泥土制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够帮助气体排出,同时又不会影响器物的成型。从出土的这类青铜器实物可以看到,其表面光滑,几乎没有气孔和砂眼等缺陷,这充分体现了在泥范分型面设计中对排气问题的有效解决,确保了青铜器的高质量生产。

(5)泥范分型面设计的质量控制与传承

在殷墟妇好墓青铜器的泥范制作过程中,分型面的拼接质量直接影响到器物的最终成型效果。为了保证分型面拼接的紧密性和准确性,工匠们采用了多种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在制作泥范时,对分型面的平整度要求极高。工匠们会使用专门的工具,如刮板等,对分型面进行反复刮削和修整,使其达到非常高的平整度。从出土的泥范残片可以看出,分型面的平面度误差通常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这使得在拼接泥范时,各个部分能够紧密贴合,减少缝隙的产生。其次,在拼接泥范时,会使用一些辅助材料和技术来增强拼接的牢固性。例如,在分型面之间涂抹一层薄薄的泥浆,泥浆的成分与泥范相似,但更加细腻。涂抹泥浆后,将泥范拼接在一起,轻轻按压,使泥浆填充到分型面之间的微小缝隙内,起到粘结和密封的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拼接的准确性,可能会在泥范的边缘设置一些定位标记,如刻痕或凸起,在拼接时通过这些定位标记能够快速、准确地将泥范拼接到位。从出土的青铜器实物可以看到,在分型面拼接处,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缝隙或错位痕迹,这表明当时工匠们在分型面拼接质量控制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殷墟妇好墓青铜器的泥范分型面设计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积累和传承发展而来。从更早的商代早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来看,泥范分型面设计相对较为简单,主要以满足器物的基本成型需求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艺的不断进步,到了殷墟时期,泥范分型面设计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在妇好墓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泥范分型面设计已经能够很好地兼顾器物造型、纹饰分布和浇铸工艺等多方面的要求,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这种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工匠们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将泥范分型面设计的经验和技巧代代相传。师傅在制作泥范的过程中,会向徒弟详细讲解分型面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徒弟通过观察学习和实际操作,逐渐掌握这门技术。另一方面,随着青铜器制作规模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不同地区和作坊之间也可能存在技术交流和借鉴。例如,一些先进的泥范分型面设计理念和方法可能会在不同作坊之间传播,促进了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殷墟时期之后的西周、东周等时期的青铜器制作中,仍然能够看到泥范分型面设计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充分说明了殷墟妇好墓青铜器泥范分型面设计技术对后世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传承价值。

2.铁器淬火技术

汉代,冶铁业得到了极大发展,铁官作坊遍布全国。这些作坊规模庞大,组织严密,集中了大量专业工匠,成为当时铁器生产的核心力量。铁官作坊的设立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各类铁器的广泛需求,从农业生产工具到兵器,再到日常生活用品,铁器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铁器淬火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显著进步,水淬和油淬工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二者在提高刃部硬度、改善铁器性能上各有特点,深刻影响了汉代及后世铁器的质量与应用。

(1)水淬工艺原理与操作

水淬工艺基于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当加热后的铁器迅速浸入水中时,铁的组织结构会发生快速变化。在加热过程中,铁内部的原子获得足够能量,排列方式逐渐改变。当达到一定温度后,铁会形成奥氏体组织,此时原子排列较为规整且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而快速浸入水中后,由于水的冷却速度极快,奥氏体组织来不及缓慢转变为其他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而是被迫快速转变为马氏体组织。马氏体是一种硬度极高的组织形态,其内部晶格结构发生了显著畸变,碳原子在晶格中处于过饱和状态,这种特殊结构赋予了铁器极高的硬度。对于刃部而言,马氏体组织的形成能够显著提高其切削和耐磨性能,满足工具和兵器等对刃部硬度的高要求。

加热阶段:在汉代铁官作坊中,工匠们首先选取合适的铁料用于制作刃具。将铁料放入特制的熔炉中进行加热,熔炉通常以木炭为燃料。为了达到合适的淬火温度,工匠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通过观察炉火颜色、铁料的色泽变化以及借助一些简单工具测量温度。一般来说,水淬的加热温度需达到900℃-1000℃,这个温度范围能够确保铁料充分奥氏体化。加热过程持续时间较长,要使铁料整体受热均匀,避免出现局部过热或加热不足的情况,否则会影响淬火效果。

淬火阶段:当铁料达到合适温度后,工匠们迅速用特制的夹具将其从熔炉中取出,快速浸入准备好的水槽中。水槽中的水通常为常温,且水量充足,以保证能够迅速吸收铁料的热量,实现快速冷却。在浸入水中瞬间,会产生大量水蒸气,发出剧烈声响。工匠需要控制好铁料浸入水中的角度和深度,确保刃部各个部位都能均匀地与水接触,从而实现均匀冷却。如果浸入角度不当,可能导致刃部一侧冷却速度过快,另一侧过慢,造成刃部硬度不均匀,影响使用性能。

后续处理阶段:铁料在水中冷却一段时间后取出,此时刃部已初步形成马氏体组织,但可能存在内应力。为了消除内应力,提高刃具的韧性,工匠们会进行回火处理。回火通常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将刃具放入加热炉中,加热至200℃-300℃,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回火过程能够使马氏体组织中的碳原子发生一定程度的扩散和重新分布,部分消除晶格畸变,从而在保持较高硬度的同时,适当提高刃具的韧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过硬而脆断。

(2)油淬工艺原理与操作

油淬工艺同样基于金属组织转变原理,但与水淬有所不同。油的冷却速度相对水较慢,当加热后的铁器浸入油中时,奥氏体组织向其他组织的转变过程相对缓和。在油淬过程中,铁原子有更多时间进行扩散和重新排列,形成的组织形态与水淬产生的马氏体组织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油淬会使铁器形成贝氏体组织或部分马氏体与贝氏体混合的组织。贝氏体组织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既有一定的硬度,又具备较高的韧性。对于刃部而言,这种组织形态能够在保证一定切削性能的同时,提高刃具的抗冲击能力,使其在承受较大外力时不易折断,适用于一些对韧性要求较高的刃具。

加热阶段:与水淬类似,油淬的加热阶段也需将铁料放入熔炉中加热至合适温度,一般为850℃-950℃,该温度范围同样能使铁料奥氏体化。在汉代铁官作坊中,加热设备和燃料与水淬时基本相同,但由于油淬温度相对略低,工匠在控制火候时会有所调整。同样要确保铁料受热均匀,为后续淬火做好准备。

淬火阶段:当铁料达到预定温度后,用夹具迅速将其从熔炉中取出,浸入装有淬火油的容器中。淬火油通常选用动物油或植物油,如猪油、桐油等。油的冷却速度相对缓慢,在铁料浸入油中时,不会像水淬那样产生剧烈的水蒸气和声响。工匠同样需要注意控制铁料浸入油中的角度和深度,保证刃部均匀冷却。由于油的冷却速度较慢,铁料在油中的冷却时间相对水淬要长一些,以确保组织转变充分完成。

后续处理阶段:油淬后的刃具同样需要进行回火处理。回火温度一般在180℃-250℃之间,相较于水淬后的回火温度略低。通过回火,进一步调整刃具的组织结构,提高其综合性能。回火过程中,贝氏体组织中的一些不稳定相逐渐发生转变,使刃具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更好的平衡。

(3)水淬与油淬对刃部硬度影响对比

实验设计:为了准确对比水淬和油淬对刃部硬度的影响,现代研究人员参考汉代铁官作坊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选取相同材质、相同规格的铁料制作刃具样本,分别采用水淬和油淬工艺进行处理。每组实验制作多个样本,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用专业的硬度测试设备,如洛氏硬度计,对处理后的刃部进行硬度测试,每个样本在不同位置测量多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样本的硬度数据。

测试结果:实验数据显示,经过水淬处理的刃具样本,其刃部洛氏硬度(HRC)通常在55-62之间,硬度较高且分布相对集中。这表明水淬能够有效地使刃部形成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且工艺稳定性较好,能够保证大部分刃具达到较高的硬度水平。而经过油淬处理的刃具样本,刃部洛氏硬度一般在48-55之间,整体硬度低于水淬样本。但油淬样本的硬度分布范围相对较宽,这是由于油淬形成的组织形态较为复杂,既有贝氏体组织,也可能存在部分马氏体组织,不同样本中组织比例的差异导致硬度存在一定波动。从数据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水淬在提高刃部硬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使刃具达到更高的硬度值。

水淬微观组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水淬后的刃部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形态。马氏体呈针状或板条状,相互交错分布,内部存在大量的晶格缺陷和位错。这些晶格缺陷和位错是由于快速冷却过程中原子来不及充分调整位置而产生的,它们阻碍了位错的运动,从而使马氏体具有极高的硬度。马氏体组织的高硬度特性使得水淬后的刃具在切削过程中能够保持锋利,有效提高刃具的切削性能。

油淬微观组织:观察油淬后的刃部微观组织,呈现出贝氏体组织的特征。贝氏体组织形态多样,常见的有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上贝氏体呈羽毛状,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铁素体片间分布着细小的渗碳体颗粒;下贝氏体则呈针状,铁素体针内沉淀有细小的碳化物。贝氏体组织中的铁素体具有一定的韧性,而渗碳体则提供了一定的硬度,二者的结合使油淬后的刃具具备较好的综合性能。但相较于水淬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贝氏体组织的硬度相对较低,这也与硬度测试数据相吻合。

水淬在工具和兵器中的应用:在汉代,水淬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农业生产工具和兵器的刃部。例如,铁制的镰刀、斧头、剑等刃具,经过水淬处理后,刃部硬度高,切削能力强。以镰刀为例,水淬后的镰刀刃口锋利,能够轻松割断农作物的茎秆,提高了农业收割效率。在兵器方面,剑的刃部经过水淬后,硬度高,在战斗中能够有效地砍杀敌人,增强了兵器的杀伤力。然而,由于水淬后的刃具硬度高、韧性相对较低,在受到较大冲击时,刃部容易出现崩口或折断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一些对韧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的应用。

油淬在特殊刃具中的应用:油淬工艺则更适用于一些对韧性要求较高的特殊刃具。比如,制作一些需要承受较大冲击力的工具,如凿子、锤子等的刃部时,采用油淬工艺能够使刃具在具备一定硬度的同时,拥有较好的韧性。以凿子为例,在使用过程中,凿子需要不断地承受敲击力,如果刃部韧性不足,很容易在敲击过程中折断。经过油淬处理的凿子刃部,由于形成了贝氏体组织,具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能够在保证切削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折断的风险。在一些对刃具综合性能要求较高的兵器制作中,如长枪的枪头,也会采用油淬工艺,使其在穿刺过程中既能保持锋利,又能承受一定的冲击力,不易变形或折断。

水淬工艺影响因素:水淬工艺对冷却速度极为敏感,水的温度、水质以及铁料浸入水中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对淬火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水温过高会降低冷却速度,导致奥氏体组织不能充分转变为马氏体,从而降低刃部硬度。水质中含有的杂质也可能影响冷却速度和组织转变,例如水中含有较多矿物质时,可能会在铁料表面形成水垢,阻碍热量传递,影响淬火效果。此外,铁料浸入水中的角度和深度不均匀,会导致刃部冷却不均匀,出现硬度差异。因此,在水淬操作过程中,工匠需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以确保淬火质量的稳定。

油淬工艺影响因素:在油淬工艺中,淬火油的种类、油温以及铁料在油中的停留时间等因素对淬火效果至关重要。不同种类的淬火油,其冷却特性不同,如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冷却速度存在差异,会导致形成的组织形态和硬度有所不同。油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油的冷却能力,油温过高时,冷却速度过快,可能会使刃部形成过多的马氏体组织,降低韧性;油温过低则冷却速度过慢,组织转变不充分,影响硬度。铁料在油中的停留时间也需要精确控制,停留时间过短,组织转变不完全,停留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组织过度长大,影响刃具性能。所以,在油淬过程中,工匠需要根据不同的淬火油和刃具要求,合理调整这些工艺参数。

(4)汉代铁器淬火技术传承与发展

汉代铁官作坊的水淬和油淬工艺为后世铁器淬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世在继承这两种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例如,在冷却介质方面,除了水和油,逐渐开发出盐浴、碱浴等新型冷却介质,通过调整冷却介质的成分和温度,进一步精确控制冷却速度,使铁器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在加热技术上,随着燃料的改进和加热设备的创新,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提高了淬火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不同材质铁料的淬火工艺研究也更加深入,根据铁料中碳含量以及其他合金元素的不同,制订出更加个性化的淬火方案,进一步提升了铁器的质量和应用范围。 ZXwlKdDUW0nZjCOXQ7k7p8JBcp+MjYxwtxeBXVfzkQW5fOEZihWIaBwmt6LolV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