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冬至数九:阴阳转换与“亚岁”宴饮的养生智慧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标志着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到来,蕴含着阴阳转换的奇妙奥秘,以及“亚岁”宴饮背后的生活哲学。

当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悄然而至。此时,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的人们来说,这一天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在黑龙江漠河,这座中国最北端的城市,冬至日的白昼仅有可怜的7个多小时。清晨,太阳慵懒地从地平线升起,仅仅在天空中短暂露脸,便匆匆西沉,留下漫长而寒冷的黑夜。而在南方的广州,白昼时间也不过10个小时左右。大街小巷在微弱的日光下逐渐苏醒,人们在这短暂的白昼里忙碌着,仿佛在与时间赛跑。这种白昼与黑夜时长的巨大反差,正是冬至独特的天文现象,也是阴阳转换的外在表现。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观念贯穿始终。冬至被视为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此时阴气达到极致,阳气开始萌动。就如同黑暗到了尽头,光明便会悄然出现。在古代,人们通过长期观察自然现象,深刻领悟到了这一阴阳转换的规律。他们发现,在冬至之后,白昼逐渐变长,黑夜渐渐缩短,大自然仿佛从沉睡中慢慢苏醒。这种阳气的初生,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在一片银装素裹的山林中,松树的针叶在寒风中依然翠绿,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坚韧。而在土壤之下,种子也在悄然积蓄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这一切,都象征着阳气的逐渐复苏,生命的循环不息。

冬至又被称为“亚岁”,足见其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亚岁”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据《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也就是说,在魏晋时期,冬至这一天,皇帝要接受万国使臣以及百官的朝贺,其礼仪规格仅次于新年正月初一。在民间,冬至同样备受重视。这一天,无论贫富,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劳作,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在江南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传统。家族中的晚辈们会早早地准备好祭品,有香气四溢的烧腊、圆润饱满的汤圆,还有精心酿造的美酒。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祭品摆放在祖宗牌位前,点燃香烛,向祖先们虔诚地磕头祭拜,感恩祖先的庇佑,并祈求来年的平安与丰收。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冬至则是走亲访友的好时机。人们穿着厚实的棉衣,带着自家制作的美食,如热气腾腾的饺子、香甜可口的粘豆包,去拜访亲朋好友。大家围坐在热炕头,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充满了浓浓的温情。

“亚岁”宴饮是冬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更是养生智慧的体现。在冬至这一天,各地都有独特的饮食习俗。在北方,饺子是冬至餐桌上的主角。关于冬至吃饺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到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心生怜悯,于是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从此,冬至吃饺子就成了北方的传统习俗,人们相信,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如今,每到冬至,北方的家家户户都会全家总动员,一起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有的和面,有的调馅,有的包饺子,分工明确,其乐融融。饺子的形状也多种多样,有元宝形的,寓意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有麦穗形的,象征着五谷丰登。饺子馅的种类更是丰富,有猪肉大葱馅、韭菜鸡蛋馅、羊肉胡萝卜馅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

在南方,汤圆则是冬至必不可少的美食。汤圆,又被称为“冬至团”,寓意着团圆、圆满。在冬至前夕,江南的许多家庭都会忙着制作汤圆。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这面团就像一块温润的白玉,细腻而有韧性。然后将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包入各种馅料,有香甜的黑芝麻馅、软糯的豆沙馅、细腻的花生馅等。包好的汤圆圆润可爱,放入锅中煮熟后,盛在碗里,再浇上一勺甜滋滋的糖桂花汤,入口软糯香甜,让人回味无穷。在上海的一些老弄堂里,冬至这一天,邻里之间会互相赠送汤圆。张家的阿姨端着一碗刚做好的汤圆,送给李家的阿婆;李家的阿婆则回赠自家腌制的小菜。小小的汤圆,在邻里之间传递着温暖与祝福,让整个弄堂都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除了饺子和汤圆,冬至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美食。在山东滕州,人们会喝羊肉汤。冬至这一天,大街小巷的羊肉汤馆生意格外红火。一大清早,汤馆里就坐满了前来喝羊肉汤的人。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端上桌,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羊肉炖得软烂,入口即化,汤汁醇厚鲜美,喝上一碗,全身都暖烘烘的。在四川,冬至则流行吃羊肉火锅。一家人围坐在火锅前,锅中煮着鲜嫩的羊肉片、爽滑的羊血、翠绿的蔬菜等食材,大家一边涮着火锅,一边聊天,享受着这温馨的时刻。羊肉性温热,具有补肾壮阳、温中散寒的功效,非常适合在寒冷的冬至食用,既能抵御严寒,又能滋补身体。

冬至数九,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数九寒天,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期,也是养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人体的阳气处于初生状态,十分微弱,就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精心呵护。中医认为,冬至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气初生的规律,注重养阳防寒。首先,要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冬天,保暖是养生的首要任务。人们要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要注意头部、颈部、脚部的保暖。头部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失,因此在外出时要戴上帽子。颈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这里有许多血管和神经,受寒后容易引起颈部疼痛、僵硬等问题,所以要围上围巾。脚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相对较少,而且脚部的脂肪层较薄,保温能力差,因此要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子。在东北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到了冬天,人们会早早地烧起火炕,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十分惬意。火炕不仅能让人感到温暖,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的疲劳。

其次,要适当运动。虽然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但也不能整天待在室内不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不过,运动要适度,不宜过于剧烈。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在清晨或傍晚,公园里、小区里常常能看到人们锻炼的身影。老人们慢悠悠地打着太极拳,一招一式都充满了韵味;年轻人则沿着街道慢跑,步伐轻快而有力。运动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在大风、寒冷的天气中锻炼,出汗后要及时擦干,防止受寒感冒。

再者,要注意饮食养生。冬至饮食应以温热为主,多吃一些具有补肾壮阳、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除了前面提到的羊肉、汤圆等,还有核桃、栗子、红枣、桂圆等。核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肾固精、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每天吃几个核桃,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强身健体。栗子被誉为“肾之果”,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作用。可以将栗子煮熟后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煮粥、炖鸡。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女性在冬至时节可以多吃一些红枣。可以用红枣泡水喝,也可以在煮粥、炖甜品时加入红枣。桂圆则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作用,适合体质虚寒的人食用。可以将桂圆干直接吃,也可以用来煮汤。此外,冬至时节还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等。中医认为,黑色入肾,多吃黑色食物有助于补肾养肾。

在冬至这个特殊的节气里,还有许多传统的养生方法。比如艾灸,艾灸是中医传统的养生疗法之一,通过艾灸穴位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作用。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选择艾灸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艾灸神阙穴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艾灸关元穴可以补肾壮阳、温通经络。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艾灸气海穴可以益气助阳、调经固经。在一些中医诊所,冬至这一天前来艾灸的人络绎不绝。医生们熟练地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进行艾灸,艾条燃烧时散发出的香气弥漫在整个诊所。患者们躺在病床上,感受着艾灸带来的温热,脸上露出放松的神情。

泡脚也是冬至养生的好方法。每晚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在泡脚水中加入一些艾叶、生姜、花椒等中药材,效果会更好。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生姜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花椒可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将这些中药材放入水中煮沸后,倒入泡脚桶中,待水温适宜时泡脚,每次泡20~30分钟,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在寒冷的冬夜,泡上一盆热乎乎的脚,一天的疲惫都会随之消散。

冬至,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节气,将阴阳转换的自然规律与“亚岁”宴饮的人文习俗完美融合,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无论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汤圆,还是遵循养生之道进行保暖、运动、饮食调理,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追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传承古老的文化,汲取养生的智慧,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当冬至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希望正在不远处招手。 BrrbxiFnLE/eJ1MzZ7H/vSe5cStqTKVziPIoKKOtONjjXeHtKKQPIlse0P7g8Z4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