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中秋拜月:玉兔捣药与团圆饼里的阴阳哲学

中秋拜月的习俗源远流长,宛如一条奔腾不息、贯穿古今的江河,其源头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那片混沌初开、充满神秘色彩的岁月。在那个遥远而蒙昧的年代,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对自然的认知有限,因而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崇拜之情。月亮,这颗高悬于浩瀚天际的皎洁天体,以其阴晴圆缺的奇妙变化,恰似一位神秘莫测的舞者,在广袤无垠的宇宙舞台上,伴着无声却震撼人心的旋律,演绎着一幕又一幕动人的诗篇,深深吸引着古人那懵懂而好奇的目光,激发着他们无尽的遐想与由衷的敬畏之心。

在原始的信仰体系里,月亮被视作掌管生育、丰收与生命轮回的神灵,犹如一位慈悲为怀、庇佑众生的伟大母亲,默默守护着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每当中秋之夜,明月高悬,银白的清辉如轻纱般洒遍大地,为世间万物披上一层梦幻的外衣。古人便会怀着无比虔诚之心,有条不紊地举行盛大而庄重的拜月仪式。他们精心在庭院中设下香案,案上摆满新鲜采摘的水果,色泽鲜艳,果香四溢,仿佛在向月亮神灵展示大地的丰收;还有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糕点,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表达。随后点燃袅袅香烟,香烟如丝带般升腾而起,似要将人们的祈愿传递至月宫。众人面向明月,庄重地顶礼膜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月亮神灵赐予他们丰收的硕果、平安的生活与幸福的未来。那庄重而肃穆的场景,仿佛时间都为之停滞,唯有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炽热的向往,在静谧的空气中缓缓弥漫开来,萦绕在每一个人心间。

随着岁月如白驹过隙般流转,中秋拜月的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与发展,宛如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历经风雨洗礼,枝叶愈发繁茂,形态愈发多样。到了周代,社会制度逐步完善,等级秩序日益森严,中秋拜月已从民间自发的行为,正式成为一种官方主导的祭祀仪式,并被郑重地纳入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其庄重性与规范性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宫廷之中,每逢中秋,皇帝会身着华服,率领文武百官,齐聚在专门的祭祀场地。皇帝神情肃穆,手持祭器,带领众人向月亮神灵行三跪九叩之礼,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月大典,以此表达对月亮神灵的尊崇与敬意。那宏大的场面,整齐划一的队列,庄严肃穆的氛围,处处彰显着皇家至高无上的威严与对祭祀仪式一丝不苟的高度重视,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刻感受到这一仪式的神圣与庄重。

而在民间,中秋拜月的习俗也如春风吹遍大地,所到之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逐渐普及开来。普通百姓们虽没有宫廷那般奢华与隆重的仪式,没有精美的祭器与华丽的服饰,但他们对月亮的虔诚之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却丝毫不减。每至中秋,夜幕降临,明月初升,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温馨的庭院中摆上供品,有的家庭还会在供品旁放置香炉,插上几炷香,香烟袅袅升腾,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随后,一家人老少有序,举行简单而温馨的拜月仪式。孩子们围绕在父母身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望着那高悬的明月,眼神中满是憧憬与好奇的光芒。长辈们则趁着这个机会,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声音在庭院中回荡,仿佛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走进那神秘的月宫世界。那一刻,整个家庭沉浸在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之中,亲情在月光的映照下愈发浓厚,宛如香醇的美酒,越陈越香。

在中秋拜月的诸多传说中,玉兔捣药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这个古老的节日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相传,在那遥远的月宫之中,住着一只洁白如玉的玉兔。它身形灵动,耳朵长长的,眼睛如红宝石般明亮。它手持捣药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在石臼中捣制着神奇的仙药。这仙药,据说具有起死回生、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是嫦娥仙子在月宫寂寞岁月中的唯一慰藉,也是无数凡人渴望得到的神药,寄托着人们对生命永恒的美好期许。

关于玉兔为何会在月宫捣药,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嫦娥奔月之后,后羿悲痛欲绝,每日茶不思、饭不想,日夜思念着妻子。他的深情厚意感动了西王母,西王母便赐给他一粒不死之药,郑重地告诉他,只要服下此药,便可飞升月宫与嫦娥团聚。然而,后羿对人间尚有诸多眷恋,不忍心独自飞升,便将药交给了自己信任的弟子逢蒙保管。谁知逢蒙利欲熏心,心怀不轨,趁后羿外出打猎之机,手持利刃,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惊慌失措,看着眼前凶神恶煞的逢蒙,深知仙药若落入恶人之手,必将带来无穷的灾祸。无奈之下,她心一横,只好吞下药丸。瞬间,她只觉身体变得轻盈无比,不由自主地飘然而起,向着清冷的月宫飞去。

后羿归来后,得知此事,悲痛万分。他四处寻找嫦娥的踪迹,踏遍山川河流,问遍世间路人,却始终未能如愿。正当他绝望之时,一只浑身雪白的玉兔出现在他面前。玉兔口吐人言,告诉后羿,它感怀后羿与嫦娥之间坚贞的爱情,愿意前往月宫陪伴嫦娥,并为她捣制仙药,以减轻她在月宫的寂寞之苦。后羿感激不已,千恩万谢之后,亲手将玉兔送往了月宫。从此,玉兔便在月宫之中,开启了它漫长而艰辛的捣药生涯,日复一日地为嫦娥仙子捣制着那神奇的仙药,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期待,那就是有一天能让后羿与嫦娥重新团聚,让这份坚贞的爱情得以圆满。

玉兔捣药的传说,不仅在民间口口相传,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还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玉兔常常被诗人用来寄托思念、抒发情感。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嫦娥》一诗中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中虽未直接提及玉兔,但那清冷的月宫氛围,嫦娥孤独寂寞的心境,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玉兔在一旁默默捣药的情景。玉兔的存在,更增添了几分凄婉与惆怅,仿佛在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也让读者对嫦娥的命运心生怜悯。

在绘画艺术中,玉兔捣药的形象更是屡见不鲜。画家们凭借着细腻的笔触,巧妙地运用色彩与线条,描绘出玉兔那洁白如雪、如丝般柔顺的绒毛,灵动可爱、仿佛会说话的双眼以及专注捣药时认真的神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那一幅幅画作,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将那神秘的月宫世界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人们透过画作,似乎能看到玉兔在月宫中忙碌的身影,感受到月宫的清冷与宁静。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更传递了人们对玉兔捣药这一传说的喜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除了传说与艺术,玉兔捣药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中也有着独特的体现。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中秋之夜制作一种名为“兔儿爷”的传统手工艺品。兔儿爷通常用泥巴或纸浆精心制成,造型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它头戴金盔,盔上装饰着精致的花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身披战袍,战袍随风飘动,仿佛带着兔儿爷即将奔赴战场;手持捣药杵,那捣药杵被制作得十分逼真,仿佛下一秒就能听到兔儿爷捣药的声音。兔儿爷宛如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既有武将的威严,又不失兔子的可爱。孩子们对兔儿爷爱不释手,将其视为中秋佳节的吉祥物。每至中秋,孩子们会手持兔儿爷,在庭院中欢快地嬉戏玩耍,他们模仿着兔儿爷捣药的动作,口中念念有词,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神秘的月宫之中,与玉兔一同捣制仙药,充满了童趣与欢乐。兔儿爷的存在,让中秋佳节的氛围更加浓厚,也成为了孩子们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秋拜月,自然少不了那象征着团圆的月饼。月饼,这一圆圆的美食,宛如夜空中的明月,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许,是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主角,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秋的夜空。月饼的历史同样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供品。在古代,人们在祭祀神灵时,出于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对神灵庇佑的渴望,常常会献上圆形的食物。圆形,在古人的观念中,象征着天地的圆满、循环往复,也寓意着神灵的庇佑无处不在、无始无终。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种圆形的祭祀供品在岁月的沉淀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演变中,逐渐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月饼,成为了中秋佳节最具代表性的美食。

关于月饼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元末时期,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戒备森严,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变得异常困难,稍有不慎便会暴露行踪,导致起义失败。军师刘伯温足智多谋,苦思冥想后,想出一计策。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巧妙地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乔装打扮,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准时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听到信号,一齐响应,如同汹涌的潮水般势不可挡。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迅速在各地燃起反抗的烽火,以破竹之势取得了胜利。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宣告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欣喜若狂,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共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同时,他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的制作工艺在民间不断传承与发展,越发精细,品种也日益繁多,大者如圆盘,造型精美,馅料丰富,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人们在品尝月饼的同时,也将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地寄托其中,月饼成为了情感与文化的双重载体。

月饼的种类繁多,口味各异,宛如一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画卷,生动地展现着各地独特的饮食文化。从传统的五仁月饼说起,其丰富的馅料堪称一绝,有杏仁、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和瓜子仁等。这些坚果经过精心挑选与处理,每一颗都饱满香脆。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口感丰富,层次分明,放入口中咀嚼,浓郁的坚果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充满丰收喜悦的果园。甜而不腻的豆沙月饼同样备受青睐,细腻的豆沙馅是由优质的红豆经过长时间的熬煮、研磨而成,入口即化,口感绵密。品尝豆沙月饼,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甜蜜而温馨的世界,让人沉浸在那份纯粹的甜蜜之中,忘却一切烦恼。咸香可口的蛋黄莲蓉月饼则是咸与甜的完美结合,咸蛋黄经过特殊腌制,醇厚的咸香味道浓郁悠长;莲蓉则选用上等的莲子,精心熬制,清甜软糯。二者搭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口感,咸蛋黄的醇厚与莲蓉的清甜相互交融、相互映衬,让人回味无穷,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口味的多样化需求,还有冰皮月饼、水果月饼、巧克力月饼等各种创新口味的月饼层出不穷,它们在保留月饼传统外形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食材与制作工艺,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让月饼这一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月饼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和面、制馅到包馅、成型、烘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宛如一场精心雕琢的艺术创作。和面时,师傅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精准地掌握好面粉与水的比例。揉面的过程更是考验功力,要用力均匀,反复揉搓,直至揉出的面团光滑细腻,富有韧性,如同一块温润的美玉。制馅时,各种食材的搭配要恰到好处,每一种食材的用量都经过反复调试,才能调出美味的馅料,让各种味道在口中达到完美的平衡。包馅时,师傅们手法娴熟,将馅料均匀地包裹在面团中,做到皮薄馅大,既保证了月饼的口感,又让外观更加美观。成型时,用模具将月饼压制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花好月圆等。这些图案不仅美观大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寓意着吉祥如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向往。烘焙时,要严格控制好火候和时间,这是决定月饼品质的关键环节。温度过高,月饼容易烤焦;温度过低,月饼则无法熟透,口感不佳。只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精准把握,烤出的月饼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馅软糯,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整个制作过程,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执着追求,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每一个月饼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与智慧。

在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月光如水般洒在庭院中,桌上摆满了各种口味的月饼。一家人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月饼,一边谈天说地,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而美好的画面。此时的月饼,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亲情的纽带,将一家人的心紧紧相连。孩子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着长辈们讲述着中秋的故事,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们时而被故事中的情节逗得哈哈大笑,时而又为嫦娥的命运感到惋惜。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房间,让这个中秋之夜充满了温暖与欢乐。那圆圆的月饼,在月光的映照下,仿佛散发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们感受到了团圆的幸福与温暖,也让那份浓浓的亲情在月饼的传递中不断延续,代代相传。

在中秋拜月的习俗中,玉兔捣药与团圆饼不仅是节日的象征,更蕴含着深邃的阴阳哲学。阴阳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种基本元素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而构成,如同太极图中黑白相互交融的图案,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平衡与和谐。月亮,在阴阳学说中被视为阴的象征,其柔和的月光、清冷的气质,宛如一位温柔婉约的女子,静静地洒下银辉,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仿佛在诉说着大地的柔情。而玉兔捣药的传说中,玉兔属阴,它在月宫这一阴寒之地捣制仙药,月宫中常年寒冷寂静,玉兔却持之以恒地捣药,象征着阴的力量在静谧中孕育着生机与希望,如同黑暗中闪烁的微光,虽微弱却充满力量,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期待。

团圆饼,作为圆形的食物,其形状与月亮相似,同样蕴含着阴的属性。圆形在阴阳学说中代表着圆满、循环,具有阴柔的特质。然而,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高温烘焙,烘焙过程中熊熊的火焰、炽热的温度,这又体现了阳的力量。阳的力量赋予月饼以成熟与美味,使月饼在阴柔的外形下,蕴含着阳刚的活力,宛如阴阳相互交融,刚柔并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共享团圆之乐,更是阴阳和谐的体现。家庭中的男女老少,各自代表着阴阳的不同方面,长辈如阳,沉稳而有力量,为家庭指引方向;晚辈如阴,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家庭带来希望。在中秋这个特殊的时刻,大家相聚一堂,欢声笑语,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美满的氛围,宛如阴阳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家庭的和睦与温馨,也反映了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

这种阴阳哲学,在中秋拜月的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拜月仪式上,人们在月光下虔诚地祭祀,以阴柔的姿态表达对月亮神灵的敬畏与祈求,静静地献上供品,默默许下心愿,这是对阴的尊崇,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与顺应。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积极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展现出阳刚的一面,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开拓未来。中秋佳节,正是将这种阴阳的对立与统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在享受团圆的温馨时刻,也能静下心来感悟到宇宙万物的和谐之道,体会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中秋拜月,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习俗,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将玉兔捣药的神秘传说、团圆饼的美味与阴阳哲学的深邃内涵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关于团圆、美好与和谐的赞歌。它穿越千年的时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让人们在中秋的月光下,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味着团圆的幸福,领悟着人生的哲理。 PdQ/cDsiQ0zLbYrJ9Eq+VNYMSFjmimuT/Q2VKcgqUXrDCAmxD2o4fRHRFvpuk8S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