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七夕乞巧:织女星下的女红技艺与爱情隐喻

古老传说中,浩瀚星河之上,有一位美丽而勤劳的织女。她每日坐在织机前,织就绚丽多彩的云霞,那云霞似天边最华美的锦缎,或如流彩的霓裳,随风变幻,为天空增添无尽瑰丽。彼时,银河另一边,住着朴实憨厚的牛郎,他每日伴着哞哞牛叫,辛勤放牧耕牛,简单宁静地生活着。命运红线悄然牵引,织女偶然下凡,见牛郎善良勤恳,被深深打动,毅然与他结为夫妻。自此,男耕女织,田间地头有他们忙碌身影,家中传出他们的欢声笑语,还育有一双可爱儿女,日子虽平淡却满是幸福。

然而,天庭规矩冷酷无情,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凡与凡人成婚,勃然大怒,雷霆般降罪。天兵天将瞬间降临,将织女强行捉回天庭。牛郎悲痛欲绝,望着空荡荡的家,泪水潸然。他披上老牛死后留下的牛皮,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追向天庭。就在他快要追上织女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涛汹涌的银河,河水奔腾咆哮,瞬间将这对恩爱夫妻无情分隔两岸。

但爱情的力量强大无比,即便银河宽阔汹涌,也无法阻断他们的思念。喜鹊们被牛郎织女的深情打动,纷纷从四面八方飞来,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座鹊桥,横亘在银河之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便能通过鹊桥相会。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成为七夕节的起源,赋予这个节日浪漫动人的色彩。而在这一天,除象征爱情的牛郎织女相会,还有一项重要习俗——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西汉时,七夕逐渐成为良辰吉日,穿针乞巧等风俗开始流行。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彼时,宫廷彩女率先在七夕这天登上开襟楼,对着皎洁月光,以彩线穿七孔针。此风很快传入民间,女子们纷纷效仿,希望借此祈求织女赐予聪慧心灵和灵巧双手,让自己女红技艺更加娴熟。

女红,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在中国古代女子生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涵盖纺织、刺绣、缝纫、编织等多个领域,是衡量女子贤德与才能的重要标准。在七夕乞巧氛围下,女红技艺更是被推向高潮。每到七夕前夕,女子们便开始精心准备乞巧物品。她们挑选最上乘的丝线,那些丝线细如发丝,却有着绚丽色彩,宛如天边霓虹被揉进线中。丝线颜色丰富多样,大红色象征热烈爱情,翠绿色代表清新自然,紫色寓意高贵典雅,还有鹅黄、湛蓝等,五彩斑斓。

准备好丝线后,女子们拿出平日里精心制作的女红作品,互相展示、交流。其中,刺绣作品最为引人注目。她们绣出的图案栩栩如生,仿佛有生命一般。有的绣着娇艳欲滴的花朵,花瓣层层叠叠,上面的露珠在绣线映衬下仿佛随时都会滚落;有的绣着灵动活泼的鸟儿,鸟儿羽毛根根分明,眼睛明亮有神,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还有的绣着形态各异的人物,人物表情细腻入微,或喜笑颜开,或眉头微蹙,跃然锦上。这些刺绣作品不仅展现女子高超技艺,更蕴含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代,女子们学习女红技艺往往从小就开始。她们跟随母亲、祖母等长辈,坐在温暖炕头,或是幽静庭院中,认真学习每一个针法、每一种技巧。从最基础的平针绣,一针一线平整排列;到复杂的乱针绣,线条纵横交错,看似杂乱却能呈现出独特纹理;还有打籽绣,绣出的小颗粒饱满圆润。每一种针法都需经过无数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学习过程中,长辈们不仅传授技艺,还会讲述女红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比如,刺绣中的牡丹图案,花瓣硕大、色彩艳丽,代表富贵吉祥;鸳鸯图案,两只鸳鸯成双成对,象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这些寓意通过女红作品,深深印刻在女子们心中。

七夕乞巧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庭院中。女子们早早在庭院中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摆满各种供品。除常见的瓜果点心,还有一种特殊供品——巧果。巧果是用面粉或糯米粉制成的面食,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菱形等,上面还印刻着精美的花纹,如吉祥的云纹、寓意美好的花鸟图案。制作巧果过程十分繁琐,女子们先将面粉或糯米粉揉成面团,然后加入糖、油等调料,搅拌均匀。接着,将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各种形状,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巧果口感香甜,寓意女子们希望自己像巧果一样心灵手巧。

摆好供品后,女子们对着织女星虔诚祭拜。她们点燃香烛,香烟袅袅升腾,双手合十,闭上眼睛,默默祈祷。有的女子祈求织女赐予自己精湛女红技艺,让自己能绣出更美丽的图案,缝制出更合身的衣裳;有的女子祈求自己能找到如意郎君,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还有的女子祈求家人平安健康,生活顺遂如意。在她们心中,织女星是智慧和巧艺的象征,只要心诚,就能得到庇佑。

祭拜结束后,便是乞巧活动的高潮——穿针引线。女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七孔针和彩线,在月光下开始穿针比赛。七孔针针孔非常细小,在微弱月光下,将细细彩线穿过针孔并非易事。但女子们个个眼神专注,动作娴熟。她们用牙齿轻轻咬住线头,将线头捻得更细更尖,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线头对准针孔,慢慢穿过去。有的女子一次就能成功穿过,脸上露出得意笑容;有的女子则需尝试多次,但她们并不气馁,依然认真尝试,直到成功为止。周围姐妹们会为她们加油助威,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除穿针引线,还有一种乞巧方式叫作“投针验巧”,这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习俗,属于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展现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女子们在七夕白天准备一碗水,放在庭院中暴晒。经过一天暴晒,水面上会形成一层薄薄的膜。到了晚上,女子们将一根针轻轻放在水面上,如果针能浮在水面上,并且在水底形成的影子呈现出各种形状,如花朵、鸟兽等,就说明这个女子得到织女眷顾,心灵手巧。若针沉入水底,则被认为不够灵巧。投针验巧过程中,女子们会紧张地盯着水面,当看到针浮在水面上,水底出现美丽影子时,她们会兴奋地欢呼起来,互相分享这份喜悦。

在古代,七夕乞巧活动不仅是女子们展示技艺、祈求幸福的时刻,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平日里,女子们深居闺阁,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而七夕这一天,她们可以走出家门,与姐妹们相聚在一起,交流女红技艺,分享彼此的心事和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增进彼此感情,也拓宽自己的视野。许多女子在乞巧活动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她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共同度过许多美好时光。

在民间,还有一些与七夕乞巧相关的有趣习俗。比如,在浙江等地,女子们会在七夕这天采摘槿树叶,将其捣碎后取汁洗头。据说,用槿树叶汁洗头可使头发更加乌黑亮丽,还有祈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的寓意。在广东,人们会在七夕节举办“七姐诞”活动,女子们用彩纸、芝麻、米粒等材料制作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牛郎织女的人偶、七姐的神龛等,供奉在案桌上,以此祭祀七姐,祈求吉祥如意。在江苏一些地方,人们会用凤仙花染指甲,认为这样能让手变得更加灵巧,且染出的红色指甲在七夕夜晚更添几分浪漫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夕乞巧这一传统习俗在不同地区演变出许多独特形式。在一些地方,女子们会在七夕之夜,将自己制作的小物件,如香囊、手帕等,挂在树枝上。若第二天早上发现小物件被露水打湿,就认为是织女在夜晚经过时流下的泪水,寓意自己的心愿能够实现。在另一些地方,人们会在七夕这天举办盛大庙会,庙会上有各种表演、游戏和美食。女子们会穿着漂亮衣裳,与家人一起逛庙会,在热闹氛围中感受七夕的喜悦。还有地方会举办赛巧会,女子们拿出自己最得意的女红作品参赛,由众人评选出最精巧的作品,获胜者会被大家夸赞,其作品也会成为众人学习的典范。

七夕乞巧这一习俗,不仅是对女红技艺的传承和追求,更蕴含深刻的爱情隐喻。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成为无数女子心中的向往。她们在乞巧过程中,除祈求女红技艺提升,也渴望自己能拥有像牛郎织女那样坚贞不渝的爱情。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们对爱情的自主选择权利相对较少。而七夕节,给了她们一个表达内心对爱情渴望的机会。她们通过乞巧活动,将自己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寄托在对织女的祈求之中。

在许多诗词作品中,常能看到七夕乞巧与爱情的紧密联系。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生动描绘了七夕之夜,家家户户女子们对着秋月穿针乞巧的热闹场景,也从侧面反映女子们对爱情的向往。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当日佳期鹊误传》:“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词中通过对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描写,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珍惜和对分离的无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鹊桥仙·七夕》中写道:“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借七夕之景,抒发对亡妻的思念,往昔妻子七夕乞巧时的身影浮现眼前,如今却物是人非,令人感慨万千。

在民间传说中,也有许多关于七夕爱情的故事。相传,在七夕这一天,如果情侣们在葡萄架下静静地聆听,就能听到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时的窃窃私语。这个传说让七夕的爱情氛围更加浓厚,许多情侣会在七夕之夜,来到葡萄架下,期待听到这对恩爱夫妻的情话,也希望自己的爱情能像他们一样,经受住时间和距离的考验。还有传说称,七夕当晚,如果女子在月光下看到蜘蛛结网,那便是织女在暗中传授巧艺,该女子未来的女红技艺定会更加精湛,且爱情也会顺遂美满。

在现代社会,虽然七夕乞巧的一些传统形式有所改变,但它所蕴含的爱情和女红文化内涵依然深深影响着人们。如今,女红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许多人开始学习刺绣、编织等女红技艺,将其作为兴趣爱好和艺术追求。在一些城市,还会举办女红技艺展览和比赛,为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提供平台。一些学校也将女红技艺纳入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这一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七夕节时,不少情侣会一起参与女红手工活动,共同制作带有七夕元素的手工艺品,在一针一线中感受传统爱情文化,增进彼此感情。 YYcPluhmKDlKJS/YJdLJKSR1UctVcByfEHDdaNqrl/bcGKHhFJZHqy5F4Y8raBP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