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名为“年”的怪兽,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至寒冬腊月,大地一片萧瑟之时,“年”便会从深山老林里窜出,闯入村庄。它身形庞大,行动间带起一阵寒风,所到之处,牲畜被其轻易叼起吞食,百姓们在它的利爪下也难以幸免,或受伤或丧命。人们对它又惧又恨,却苦无良策。在长久与“年”的对抗中,人们逐渐发现,这头怪兽惧怕三样东西:一是红色,二是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每到年末岁首,人们就会在自家门口张贴红色的桃符,那鲜艳的红色仿佛带着某种神秘力量,能够震慑住“年”的脚步;燃起熊熊篝火,跳跃的火苗照亮了黑夜,温暖了人心,也让“年”心生畏惧;敲锣打鼓,将家中的铜器、铁器用力敲响,“咚咚锵锵”的声音响彻夜空,同时还燃放爆竹。当“年”再度来袭,看到那一片火红,感受到炽热的火光,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吓得转身逃窜,再也不敢靠近。就这样,人们巧妙地利用“年”的弱点,守护了自己的家园,逐渐形成了春节燃放爆竹和张贴桃符的习俗,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在古代,爆竹并非如我们如今所见的这般模样。最初,它真的是竹子。那时的人们将竹子截成小段,投入火中焚烧。竹子在火焰的炙烤下,内部空气受热膨胀,竹节爆裂,发出“噼里啪啦”的巨响,以此来驱赶“年”兽。《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燃放爆竹驱邪避鬼就已经成为春节的重要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的发明让爆竹有了新的形态。唐代时,人们开始将火药填入竹筒,制成“爆仗”,其声响更为巨大,威力也更强。到了宋代,造纸术的发展使得纸张广泛应用,于是用纸筒包裹火药的真正意义上的“鞭炮”诞生了。它不仅制作更加简便,而且燃放起来更加安全,能够呈现出多样的花样,比如有的鞭炮能在燃放时绽放出五彩的光芒,有的则能发出悦耳的声响,深受人们喜爱,迅速在民间普及开来。
每至春节前夕,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在城市的集市上,卖爆竹的摊位鳞次栉比,五彩斑斓的爆竹堆积如山,有细长的“千响”鞭炮,它的鞭炮纸呈鲜艳的大红色,上面点缀着金色的花纹,燃放起来声音清脆且连绵不绝;有粗壮的“大地红”,它的个头较大,鞭炮紧密排列,燃放时声响震耳,仿佛要将新年的喜庆传遍四方;还有造型各异的烟花,有的形似花朵,有的如同火箭。孩子们兴奋地穿梭在摊位间,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手中紧紧攥着零花钱,在各个摊位前仔细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爆竹,嘴里还不时与小伙伴们讨论着哪个更好看、哪个更响。摊主们热情地叫卖着,一边展示着爆竹的花样,一边讲述着燃放时的注意事项,还会点燃一个小型的爆竹作为示范,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在乡村,年味则更加浓郁。家家户户早早地开始准备年货,孩子们在院子里帮忙打扫卫生,用扫帚将院子里的落叶、尘土清扫干净,还会用清水冲洗地面,让院子焕然一新。大人们则忙着杀猪宰羊,院子里回荡着猪羊的叫声,随后便开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厨房里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到了除夕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完团圆饭后,男人们便会带着孩子来到院子里,小心翼翼地将一挂鞭炮挂在树枝上或者竹竿上。随着一声“点火”,火光一闪,鞭炮瞬间炸开,清脆的响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整个村庄。孩子们兴奋地捂住耳朵,躲在大人身后,脸上却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老人们则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嘴里念叨着“新年到,福气到,赶走‘年’兽,平安吉祥”。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节燃放爆竹还有着独特的讲究。例如在广东,除夕之夜,当钟声敲响十二下,瞬间,整个城市被爆竹声淹没。人们认为,谁家的爆竹声响得最早、最久,谁家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最兴旺发达。因此,许多家庭都会提前准备好大量的爆竹,零点一到,准时点燃,一时间,鞭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仿佛要将旧年的一切晦气都彻底驱散。有些家庭还会在爆竹中夹杂着“富贵炮”,这种炮声响过后会散落出一些金色的纸片,寓意着新的一年富贵满门。在福建的一些乡村,春节期间,人们会组织“游神”活动。队伍中,除了装扮各异的神像,还有人专门负责燃放爆竹。一路上,爆竹声不绝于耳,寓意着为神灵开道,祈求神灵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游神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燃起鞭炮迎接,人们身着盛装,站在门口,脸上满是虔诚,希望神灵能够庇佑自家。
而在北方,春节燃放爆竹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东北,除夕晚上,一家人吃完饺子后,男主人会带着孩子到院子里放“关门炮”,寓意着将旧年的烦恼和灾祸关在门外,迎接新一年的好运。放“关门炮”时,鞭炮的长度和响数都有讲究,通常要选择长一些的鞭炮,响数为双数,寓意着好事成双。初一早上,又会早早地燃放“开门炮”,象征着打开大门,迎接财神和好运的到来。“开门炮”要在太阳升起之前燃放,寓意着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在河北的一些农村,有“送穷”的习俗。正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将家中的垃圾清扫成堆,然后在垃圾堆旁燃放鞭炮,边放边念叨“穷鬼走,富神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送走贫穷,迎来富足的生活。有些地方还会在垃圾上插上香,让穷鬼跟着香的指引离开。
桃符镇宅的习俗同样历史悠久,它与爆竹驱年有着紧密的联系。桃符,最初是用桃木制成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绘上他们的图像,悬挂在大门两侧。传说神荼、郁垒是专门负责管理鬼门的神祇,能够镇邪驱鬼。只要将他们的名字或画像挂在门口,那些妖魔鬼怪就不敢靠近。《典术》中记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古人认为桃木具有辟邪的神力,用桃木制作桃符,能够守护家庭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联语,这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从此,桃符逐渐演变成了春联,其内容也从单纯的驱邪祈福,扩展到了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
在春节前夕,书写春联成为了许多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一些书香世家,长辈们会亲自研墨挥毫,书写春联。他们手持毛笔,蘸满浓墨,在大红纸上笔走龙蛇,写下一幅幅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春联。有的春联写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中生命延续和幸福满溢的美好期许;有的则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寄托了对新一年诸事顺遂、事业上升的愿望。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观看,帮忙递纸、抻纸,时不时地问上几句关于春联含义的问题。写好的春联,晾干后,一家人齐心协力将其张贴在大门上。贴春联也有讲究,要先贴横批,再贴上下联,而且上联要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寓意着“福到(倒)了”。在一些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请村里的文化人帮忙写春联的传统。每到春节前,村里的老先生家就会热闹非凡,乡亲们纷纷拿着红纸前来求写春联。老先生总是乐呵呵地答应,一笔一划,认真书写,为每一户人家送上最真挚的祝福。他会根据不同家庭的情况,写出不同内容的春联,比如给新婚家庭写“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给有学子的家庭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鼓励学子努力学习。
不同地区的春联也有着各自的特色。在山东,春联的内容往往充满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家庭和睦的期盼。例如“五谷丰登农家乐,四季增收岁月甜”,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土地肥沃,农民们辛勤劳作,希望新的一年庄稼能有好收成,家庭能和和美美。在安徽,一些地方的春联会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像“淝水之战留青史,庐州新春绽笑颜”,既体现了当地的历史典故,又表达了对新年的喜悦之情。安徽历史悠久,淝水之战是重要的历史事件,这副春联让人们在欢庆新年时,也不忘家乡的历史。在江南水乡,春联则常常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然的生活情趣,如“水乡春早风光好,柳岸花明景色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江南画卷之中。江南水乡景色宜人,河流纵横,这副春联生动地展现了水乡春天的美景和新一年的生机。
除了春联,一些地方还会在大门上张贴门神画。门神画的形象多种多样,有秦琼、尉迟恭等武将形象,他们威风凛凛,手持兵器,仿佛能够抵御一切妖邪入侵;也有文官形象,寓意着保佑家庭平安,仕途顺利。在陕西的一些农村,人们会在春节前购买或自己绘制门神画。门神画的色彩鲜艳,线条粗犷,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张贴门神画时,一家人会小心翼翼地将其贴在大门上,确保门神的形象端正、清晰,希望门神能够尽职尽责,守护家庭。有的家庭还会在门神画两侧贴上“神佑平安”“门迎百福”等字样,强化门神的保佑作用。
在春节期间,无论是爆竹驱年还是桃符镇宅,都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将一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感受着节日的欢乐与温暖。在这千年的狂欢中,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爆竹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在桃符的守护下开启新的生活。如今,虽然时代在变迁,城市里对烟花爆竹的燃放有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春节的氛围依然浓厚。人们通过电子鞭炮、精美春联等方式,延续着这古老的传统,让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春节的夜晚,城市的霓虹灯闪烁,与那偶尔绽放的烟花相互辉映;乡村的小院里,大红的春联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喜庆。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孩子们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但是他们依然兴奋地玩着电子鞭炮,模仿着爆竹爆炸的声音和动作。而老人们则会在一旁,给孩子们讲述着关于春节的古老传说,让这些传统故事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海外,春节也逐渐成为了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在唐人街,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舞龙舞狮队伍在街道上穿梭,爆竹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吸引了众多当地居民前来观看。华人们张贴春联,摆放桃花,用各种方式庆祝春节,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里,爆竹驱年和桃符镇宅的习俗,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唐人街的春节庆典上,还会举办春联书写比赛、传统爆竹制作展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春节文化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春节习俗的理解和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一些地方举办了春节民俗文化展览,展示传统的爆竹制作工艺、精美的桃符和春联,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展览中,还会有专业人员现场讲解,从爆竹的起源、演变到春联的创作、寓意,让观众深入了解春节文化。学校也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邀请民俗专家给学生们讲解春节习俗,组织学生们写春联、制作春节手抄报,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有的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习俗的调研,让他们通过采访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春节习俗,增强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