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开原崇寿寺塔建于辽代考

崇寿寺塔位于辽宁省开原市老城西南隅,北靠黄龙岗。塔的北面原有崇寿寺,故称崇寿寺塔。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45.8米,基座每边长7.3米。须弥座早已残毁,形状已不可辨,后补修为两层八角形平素砖台。塔身八面,每面正中砌拱形佛龛,内置砖雕佛像一尊,坐于砖雕莲花须弥座上。龛外两侧砖雕璎珞宝盖,唯独北面为单朵莲花。龛上方嵌方形佛名题额,南面:毗卢尊佛;西南面:无忧德佛;西面:阿弥陀佛;西北面:须弥相佛;北面:云自在佛;东北面:庄严王佛;东面:功德王佛;东南面:宝幢光佛。题额上有垂幔式宝盖。下有莲花宝座,左右有飞天。塔身角间有半圆形倚柱。塔身上第一层檐下有夹砖木造斗栱以上密檐层层内收,整个塔呈锥形。塔身上的宝盖、飞天、莲座多有损坏,龛内佛像已无存,塔刹保存较好。崇寿寺塔的后面原有一座五级小石塔,“文革”期间遭破坏。

关于崇寿寺塔,过去一直认为创建于金代,有正隆元年和大定三年两说 。1963年公布为辽宁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时,也定为金代所建。近年,有同志指出崇寿寺塔应为辽塔,而不是金塔,但未详细陈述理由。 最近,笔者为编写《辽宁省文物志》,详细研读了有关崇寿寺的碑刻资料,发现其错讹的缘由,故试为补考之。

崇寿寺一名最早见于金代王寂所著《辽东行部志》:“(明昌元年四月)丙戌,复归咸平,路经西山崇寿寺,昔予官守于此,寺已荒废,今十有五年,颓毁殆尽,又非曩昔之比。低徊感怆,遂留诗于寺壁云:紫霞山寺久不来,往昔破碎今摧颓。一钵残僧饫藜藿,百身古佛眠莓苔。门楣金乌经雨泣,殿脊铁凤含风哀。安得使君鞭紫马,咄嗟檀施随缘来。”

由此段记载可知今天崇寿寺塔北面的黄龙岗,金代时称西山,又称紫霞山。王寂于大定十五年(1175)初次到咸平(今开原老城)时,崇寿寺已荒废,至明昌元年(1190)再次到咸平时,崇寿寺已颓毁殆尽。大定十五年距辽亡只有50年,如果崇寿寺建于金代,几十年间,不会毁坏得这么严重,因此,崇寿寺和崇寿寺塔不会创建于金代,而可能建于辽代。

又,辽代中期以后,崇佛之风极盛,在各州县广建寺塔。从现在发现的辽代城址看,凡州城内或其附近大都有寺塔。寺院为木构建筑,易毁于火,难以保存下来,塔一般为砖石建筑,所以保存至今的数量较多。开原老城为咸州安东军,属下节度州,应当建有寺塔。因此,崇寿寺及塔很可能创建于辽代。

崇寿寺原来规模可能较大,但到金代中期已荒废,金、元两代是否经过大修,不得而知。据明正统十二年重修碑记载,崇寿寺经过元末兵燹之后,寺已倾颓。 明代永乐以后,经过多次维修。正统时,寺内有三宝佛殿、大悲殿、观音殿、地藏殿、山门以及两廊、僧房等。到正德时,殿宇又倾颓,但此时“公私财力两匮,局势诚难修举”,故正德十六年维修时,对寺内建筑作了一些改动:“殿内钟鼓则移悬于两廊,庑下伽蓝则迁阳位于殿侧,其余可革可因者,区画胥合矩矱。” 大概规模已远不如从前。以后又经万历二十三年、康熙二十年等几次重修,到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塌毁不存,而唯有崇寿寺塔保存至今,成为老城镇这座历史古城的象征。

崇寿寺在金代俗称西塔寺,这是因为崇寿寺位于咸平城的西南隅。但明清东北地方志及碑记中又称石塔寺。如《奉天通志·金石志》收录的明清碑记多作《重修石塔寺碑记》。《辽东志》《全辽志》《盛京通志》《开原县志》等也均称石塔寺。为什么崇寿寺在明清时期改称石塔寺?有人认为,崇寿寺俗称西塔寺,后讹石塔寺。 这是望文生义。其实,崇寿寺所以又称石塔寺,是因为崇寿寺另有一座五级小石塔,系洪理大师墓塔。对此,明正统十二年《开原重修石塔寺碑记》有记载:“开原城之西南,有寺曰石塔,即古崇寿禅林也。……余摭其旧碑,虽无全文可考,其幸存而见者,则‘崇寿禅寺’四字昭然,及载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师始创建之,遗址宽宏。大定三年入灭,因建石塔为大师龛,此寺名之所由更也……”这里明确指出明代的石塔寺,即古崇寿禅寺,而崇寿禅寺所以改名为石塔寺,是由于洪理大师入灭后又建了一座石塔,作为大师的墓塔。可见崇寿寺改名为石塔寺在金代以后。不过,碑记中关于崇寿寺的创建年代颇为可疑。记中说崇寿寺“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师始创建之”,又说,洪理大师“大定三年入灭”。按唐乾元为唐肃宗李亨的年号,共有三年,乾元元年为公元758年。大定为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大定三年为公元1163年。其间相差几百年,洪理大师不可能如此长寿。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碑记中既说“及载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师始创建之,遗址宽宏,大定三年入灭,因建石塔为大师龛”这段话是从“无全文可考”的旧碑上抄下来的,那么就有识读是否可靠的问题。前面说“其幸存而见者,则‘崇寿禅寺’四字昭然”,那么后面这些话就不是很清楚的。从“唐乾元年”这种句型来看,就颇有问题。按习惯说法,应当是“唐乾元年间”或“唐乾元×年”“唐乾×元年”,而这里却作“唐乾元年”。所以,很可能碑记撰者在识读本已不清楚的旧碑时有误识或遗漏。关于这个问题,《奉天通志》早已提出过怀疑,并提出“唐乾元年”很可能是“辽乾统”之误。

不过洪理大师金代确有其人。王寂《辽东行部志》载:“己丑,谒侍御史范元济于西塔寺,既别,登九曜阁,有蔡正父所撰弘理大师碑。”这里的西塔寺即崇寿寺,弘理大师即洪理大师 。寺中既有弘理大师碑,可见崇寿寺确与大师有密切关系。关于弘(洪)理大师,明成化元年《重修崇寿寺石塔记》记述较详:“旧有崇寿石塔,乃宣徽洪理大师所葬之处。父长者王君,母刘氏,梦吞珠生师,年十二超俗果成,现祥瑞……寿六十八岁示寂,正隆元年二月朔旦葬于塔中……”据此推知大师当生于辽大安五年(1089),于寿昌六年(1100)披剃出家,第二年即为乾统元年,乾统共计10年。

乾统年间,大师创建崇寿寺及崇寿寺塔,是合乎情理的。因此正统年碑记中的崇寿寺建于“唐乾元年”当为“辽乾统”之误。成化年碑所记洪理大师当有所据,比较可信,而正统年碑是摭其旧碑,可靠程度较差,因此,大师入灭的时间也应以正隆元年为是,而非大定三年。那么,石塔也应当建于正隆元年。

由前面的考证可以确知,崇寿寺和崇寿寺砖塔与石塔虽然都与洪理大师有关系,但却不是同期所建。崇寿寺与崇寿寺塔建于辽,是洪理大师所建,石塔则建于金,是大师死后藏骨之所。这一点,明正统十二年和成化元年碑记中都说得很清楚。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把崇寿寺砖塔当成了大师的墓塔,所以把它定为金塔。致谬的原因,显然是把崇寿寺砖塔和崇寿寺石塔混为一谈了。

成化元年,重修崇寿寺石塔时,在塔顶上放置了一块铜版,将洪理大师的因缘俱载版上。此事,在重修碑记中记载得很清楚:“现塔顶内有铜版,刊注前代金源氏之有国也,开原为咸平军,旧有崇寿石塔,乃宣徽洪理大师所葬之处……正隆元年二月朔旦葬于塔中,后寺废塔存,年久圯坏。”清光绪初年,塔上铜版因地震坠落,上有“金正隆元年建,为宣徽大师藏骨之所”等文字。 后来,人们忽略了崇寿寺不仅有一座砖塔,还有一座石塔,误以为铜版是从砖塔上坠落下来的,于是,就把砖塔误认为是“金正隆元年建,为宣徽大师藏骨之所”。以后,以讹传讹,遂把崇寿寺塔定为金代创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崇寿寺和崇寿寺砖塔建于辽乾统年间,为宣徽洪理大师创建;崇寿寺内的石塔建于金正隆元年,为洪理大师的墓塔,由此,崇寿寺后来又改名石塔寺。

(原载《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2期) EjNh7e20HTd5lrr1yRm+gNmDGTM4td6gGII9noj4KYKywZvY8ovOvBbpav15zB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