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平县喀喇沁出土距今约四千年的石磬

一九八〇年五月,在建平县喀喇沁公社河东遗址的试掘工作中,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底部发现一枚残石磬,这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石磬之一。它的发现,不仅对进一步了解夏家店下层文化有重要意义,也为音乐史的研究增加了新的文物资料。

喀喇沁位于建平县东北部,村东有一条季节河向南流入老虎山河,遗址坐落于河东一块不高的台地上,台地主要由文化层堆积而成。堆积厚4—5米,可以分为五层,第一层为表土,第二、第三层为战国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第四、第五层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石磬发现于探沟第五层的底部,接近生土。石磬为青白色石灰石制成,两面光平,边缘有疤痕,制作时可能是先打制成形,然后磨光的。发现时石磬已残,只存较宽的一段。从残存部分看,原来可能为三角形,接近于武官村等地出土的商代磬,但无纹饰。存长24.7厘米、宽47.5厘米、厚5.1厘米。顶端有一悬孔,两面钻成,中径2厘米。石磬是从悬孔中部断失的,断面平直,似截断后又经打磨改作他用。

磬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磬字甲骨文作 ,左半象悬石,即磬,右半象手持槌击磬,磬又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磬的历史很悠久。《尚书·益稷》有“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吕氏春秋·古乐编》有“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有人根据这些远古音乐传说,认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可能发明了磬,“鸣球”“拊石”就是石磬,并推测“这种悬石的磬可能导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工具”。但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中还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磬,考古发现最早的石磬,属二里头文化时期,见于报道的有两枚,都是近几年发现的。一枚是一九七五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一个土坑(时代属二里头第三期)内发现的,上下均作弧形,上端中部稍外凸,内穿一悬孔。另一枚是一九七四年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中发现的,作不规则的三角形,打制,上部有大孔一个,声音清脆悦耳。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前1600年,与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年代(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相当。商代以后的石磬发现较多,不但有特磬,还有编磬。在奴隶社会,石磬是统治阶级在宗庙祭祀和朝聘、宴享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一种重要乐器,它同钟鼎一样,是象征上层贵族身份的“礼器”,一般平民和奴隶是不得僭用的。

夏家店下层文化,据 14 C测定,年代与二里头文化相当,考古发掘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发达的农业,贫富分化已很明显,并出现了村落围墙“石城子”,是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地域相当广阔的一种早期青铜文化。因此,在这一文化中出现石磬绝不是偶然的。据了解,一九七八年建平水泉遗址的发掘中也曾出土一枚石磬,形体略小;一九八〇年六月,朝阳地区文物普查时在建昌二道湾子公社大东洞南山遗址中也发现一枚石磬。这些石磬,在形制上,均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及商代出土的石磬相同,已不是原始的石磬了。这就再一次说明,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夏家店下层文化已经“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了”;而在文化渊源上,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可能也有某种联系。

(原载《辽宁文物》1980年第1期) YOqw3lrdsFLlbRAnbZd6uGFTszkeD1BDr5HfXB9Zav3qXJcouSZRhsr07TbJdoy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