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辽代沈州卓望山调查记

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品中有一件辽代“沈州卓望山无垢净光塔舍利石棺(石函)”,为滑石琢制,棺盖内外及棺身外侧均有刻款。棺盖内侧刻“南瞻部洲大契丹国辽东沈州南卓望山上造无垢净光塔一所,奉为太后、仁圣昭孝皇帝、皇后、亲王、公主万岁千秋,文武百僚恒居禄位。维重熙十四年、岁次乙酉、癸丑朔丁时葬十月一日佛舍利讫。头陁僧去仙”,记录了这座舍利塔兴建的时间与缘由。棺盖外侧与棺身外侧刻满参与建塔的官员、僧尼和邑人的名录,虽有残缺,但仍存人名200余个。此石棺对于研究辽代沈州地区的佛教颇有价值,但石棺出土于何地,卓望山为今天的哪座山,却一直存有疑问,疑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石棺出土地的记载有误。

据省博物馆保管部的档案记载,此石棺来源为沈阳市委捐赠,出土地点为沈阳市南郊白塔堡村塔山。另外备考栏记载,该出土地原有佛塔,日俄战争时毁于兵火。从这些原始记载看,这件石棺是浑南新区白塔堡塔山白塔所出。但这个记载很有问题,令人生疑。原来白塔堡村早年确实有白塔一座,亦为辽代所建塔,毁于日俄战争的炮火。但白塔堡附近都是平地,无山可寻,这座辽塔就建在平地上,并无“卓望山”可以比定。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省博物馆原始档案的记载是错误的。而位于沈阳市东南25千米的苏家屯区陈相屯以东的塔山上亦有一古塔,也在早年遭毁坏,所以,就将卓望山塔石棺,说成是陈相屯塔山塔出土,而将辽代的卓望山比定为塔山。 笔者早年也同意此说法,但数年前,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晓钟同志称,辽代的卓望山不在塔山,而在桃仙镇的莫子山,他在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曾发现过辽代的塔基。我感到这条信息很重要,有必要再去做专门调查,弄清这个问题。晓钟也愿意陪我去,但当时忙于其他事情,一直没有成行。直到2008年4月15日,我们才得以完成此愿。那天,参加调查的除晓钟和我外,还有为我们开车带路的东陵区文管所文物干部孙鹏飞。

莫子山是个比较大的村落,位于沈阳市东南方,现属东陵区桃仙镇,西北距南塔约12.5千米,东南距桃仙镇(古台)约2.5千米。所以,我们乘车出城后很快就到了莫子山村。莫子山村地势较高,它的北面紧挨着一座小山(以下称北山),西南约0.5千米处也有一座小山(以下称南山)。进村后,我们首先找到位于北山脚下的村委会。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在村委会打更的刘继祥主动为我们当向导,并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他今年63岁,从小就知道出石棺的事,是解放初开山放炮时发现的,由他姨父张华民(已去世)送到了白塔堡,因为当时莫子山归白塔堡管。他虽然没见过这座石棺,但知道石棺现在保存在省博物馆里。他还说,村北、村南两座山都叫莫子山,并说,莫子山原来叫麦子山,不知为什么后来改成莫子山了。 然后,他带我们分别考察了北山和南山。北山不大,估计方圆不过2—3千米。因长期开山取石,山体已面目全非,已经难以确知原来山的高度。山坡上的土也在最近修公路时拉走,现村委会就建在撤土后的山根下。从村委会院内往北望,一个废水泥碉堡非常醒目地耸立在山东南侧的岩石上。据刘继祥说,原来山上有座娘娘庙,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二〇七师用炮炸毁了娘娘庙,修筑了这座碉堡。现在碉堡尚存大半,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刘继祥不清楚石棺是出土于南山还是北山,晓钟说石棺发现于南山,“二普”时,是一个羊倌领他看的。于是,我们又去南山调查。

南山位于村子的西南方向,在村内就可以望见。顺村中的东西村路向西走,见到一片墓地后再向南走,就到了南山。经过墓地时,刘继祥还引领我们看了他姨父张华民的墓,就是他当年将石棺送到了白塔堡镇政府。我们从南山的东北坡上山,在山下的农地里见到许多夹砂红陶片,可知是一处青铜时代遗址。南山方圆比北山大,但不如北山陡峭。因长年开山取土,表面土石已大多无存,也看不出原来山的形貌。顺着平缓宽阔的山路向山上走,在两侧的山坡上可以采集到辽代的沟纹砖瓦和滴水,可以确认山上原来确有辽代建筑(刘继祥说,以前南山上也有庙)。山的中部比较开阔,已经比四周低洼,而且高低不平。据晓钟介绍,辽塔就位于这一带,当年他调查时,地宫圆坑还保存着,但现在已无迹可寻了。

南山现存的最高处在山的东北部,远远望去,是一个圆锥形的山头,很像烽火台。走到近处,发现果然是座烽火台。烽火台的南侧因取土,形成陡峭的断崖。断崖上部暴露出烽火台的夯土台基,高约1米。断崖下堆积不少布纹瓦,背面有棱格纹,可以确定这是一座汉代的烽火台。从北面登上烽火台,可见这座烽火台大部保存完好,用GPS测得烽火台的位置为北纬41°40′5.6″,东经123°28′44.2″。站在烽火台上四望,视线极为开阔。据刘继祥介绍,在莫子山东南5里的古台(桃仙镇所在地)也有一座烽火台,附近还有古台、古台北、古台南等村落名称,都来源于此座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可能是当年候城与辽东郡襄平之间传烽通讯的烽燧遗址。这座烽火台以前未见记载,是我们这次调查的又一收获。

经过半天的调查,完全可以确认,卓望山石棺出土于莫子山,这里原来有一座辽塔,莫子山即是辽代的卓望山。至于这座辽塔毁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了。调查回来的路上,想到迷惑人们半个多世纪的辽代卓望山之谜,终于解开,自然十分快意。回头又想到对此问题长期误解的缘由,不能不说是原始记录的错误造成的。试分析一下石棺从出土到收藏的过程:当年石棺在莫子山辽塔地宫出土后,由张华民经手送到白塔堡镇政府。然后,又由镇政府送到中共沈阳市委,最后由市委捐赠给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这个过程经过了几个单位,经手人也许更多。最后,市委经手人可能已不知石棺最初的出土地点,只知道是由白塔堡送来;博物馆的保管员可能也没有细问,就这样记录下来,从而造成了半个多世纪的误解。这个教训再一次提醒我们:文物的原始记录非常重要,万万马虎不得!

(原载《沈阳考古文集·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gzqhd771lMT2jfHK1CUB7oPtciXeNQXGv+evSBGROxuRoKcvGD8EuEfojyGcvg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