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文化遗址出土了近800件陶器个体,虽然考古发掘还没有发现其烧制和生产陶器的窑址,但遗址考古却证明他们制陶的地点就在居住的部落中或部落附近。
当年新乐遗址考古发掘发现,新乐人所用陶器许多是叠摞在一起而未使用,证明这是生产出来储存在一起的。“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出土的陶器大部分集中出土于房址内东北角,少数在四周柱洞附近,又是大小不同的倒置套在一起。这些陶器印纹清晰,像是储备之物。在集中出土骨器的附近,地面上堆放着细沙,这些细沙除研磨穿孔之外,就可能是制作陶器所用的掺和料。一些骨器作为制陶工具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这说明,新乐遗址既是当年新乐人的居住地,也是他们的制陶作坊。曾任新乐遗址博物馆馆长的周阳生先生曾说:“二号房址出土陶器的完整程度出乎人们意料,二号房址出土的陶器除个别器物被现代沟打破遗失而外,绝大部分陶器都可以完整的复原,竟有40件之多,这与一号房址出土的近200件个体中仅可修复几件完整陶器的情况,形成明显的反差。二号房址的陶器大部分集中出土在东壁下的北端,其中还发现有大中小三个陶器套在一起的现象,还有些陶器的底部甚至没有使用或磨损痕,很像一个陶器储藏室,其完整程度是遗址发掘中极其少见的现象。”
陶器制作出来,一时使用不了,还能储存,这说明当时新乐人的陶器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剩余部分。不仅如此,从这些出土陶器中,更可见出7000年前的新乐人在陶器制作上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且器型多样、纹饰简约,表现了沈阳祖先高超的制陶技术与生存智慧。
新乐文化中的陶器在工艺上皆为手工制作,以泥片接筑法制成,如主要器型深腹罐都是先制底后加壁,可能已使用慢轮。器型规整,陶壁薄厚均匀,内壁压光,外壁通体施纹。其纹饰制作均用单体施纹工具,连续移动施纹,密而不乱,精巧有序。大型陶器如深腹罐虽然高在50厘米以上,但器壁仅厚一厘米左右,堪称奇迹。
高足钵(沈阳新乐遗址出土)
深腹碗(沈阳新乐遗址出土)
新乐文化中的陶器虽然制作较精,但仍然是以手制、器型单一的筒形深腹罐为主,虽然也有如斜口器这样器型独特的作品,但毕竟数量较少。且所有陶器都火候较低,胎质较疏松,规格不统一,陶色也缺乏纯正。明显是早期陶器的特征,正说明了新乐陶器的原始性。
新乐遗址出土的陶器器型多样,有深腹罐、斜口器、敛口罐、高足钵、陶瓮、陶碗、陶塑、疑似纺锤等。
深腹罐
深腹罐又称“筒形罐”,是新乐文化遗址发掘中出现最多的一种陶器类型,大约有六七百件之多。
这种器型均为手工制作,泥片接筑,先制底后加壁。内壁压光,外壁通体施纹。大的高有50厘米,多数是大口厚唇,腹部弧线内收,口沿有一圈凹纹带,内作横人字纹,以下饰纵行之字纹带,直到器底。小一些的高10厘米左右,敛口,腹微鼓,口沿下两圈凹带纹,通体饰之字纹。许多大型深腹罐,虽然器型很大,但薄厚均匀,这在当时的陶器制作水平中,堪称奇迹。
这种筒形深腹罐在新石器时代的东北各地比较多见,诚如姜念思先生所言:“作为一种代表性器类在东北地区延续了几千年,这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是罕见的。拿兴隆洼文化、新乐下层文化等与中原同时期文化相比较,东北地区的陶器器类明显地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分类,筒形罐既是炊具,也做水器和储藏器,这除了说明东北地区在陶器发明之前编筐可以是其主要制造业,许多日常生活器皿是编制的之外,也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东北地区原始人类的生活是比较简单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就要从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去寻找了。”
敛口罐
敛口罐在新乐遗址中有少量发现。泥质黑陶,夹有砂砾。高十余厘米,敛口,器上施S形之字纹带。
高足钵
高足钵是新乐遗址出土的最具艺术含量的陶器,红衣、浅腹、高足,口沿较器身薄,形成外抹的小圆唇,是新石器时代的盛食器。有的有纹饰,有的没有纹饰。其中一件精美完整。外形大口、浅腹、高足,外饰红陶衣,口沿尖薄,通身饰以四组外刺抹压直线、弧线、菱形网络纹。钵内局部呈灰褐色,接近口缘部似有一周宽约2厘米的灰色黑彩。其中一件高足钵通高12.3厘米,口径19厘米,现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看上去十分美观,颇似后世高脚杯的雏形,堪称史前陶器之精品。
陶瓮
复原的器身粗犷细长,通高50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2厘米。器壁较厚,有12.5厘米。小平底,口沿外部斜刺一周整齐的直线纹带,直线下为一凸棱,形成宽口沿纹带,唇尖外侈,腹部稍有弧线。
陶碗
发现有深腹碗与小陶碗两种,均为夹砂红陶。深腹碗为手制,通高11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5.6厘米。直口、圆尖唇、深圆腹、矮圈足。器壁内外饰红陶衣,内压磨光,外施多种纹饰。小陶碗用手捏制而成,俯视成椭圆形,口径1.9厘米,残高0.5厘米,很像明器。
陶塑
为夹砂红陶,色泛黄,手捏而成。其形状颇似狗头,脖颈以下残缺,吻部扁尖,头上捏出两只耳朵,两耳之前稍偏处还有一尖状乳突。
疑似纺锤
据科学史专家Daniel R. Headrick在《技术:一部世界史》中说:“最早的纺锤和织机的形象出自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斯堪的纳维亚,都表现了妇女在纺织和编织。”中国的纺锤或陶纺锤出现在何时,史料和考古报告中未见明确记载。新乐遗址曾有圆形穿孔陶片的出现,这为新乐文化是否有了原始的陶纺轮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因为有的圆形穿孔陶片器形很小,还有的仅将陶片磨制成圆形饼状,并没有穿孔,是否当作纺轮使用,目前尚在争议探讨之中,所以这应当称为“疑似纺锤”。如果新乐文化中的圆形穿孔陶片为“纺锤说”成立,这将是中国较早的陶纺锤。
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中的“斜口器”雕塑
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的新乐人制陶浮雕
在这里,将斜口器从新乐遗址出土的陶器器型中单独拿来讲,是因为斜口器的独特性与重要价值。
新乐文化的陶器中这种形制特异的器物,曾出土多件,大都是第一次试掘和第三次抢救性发掘时发现的。斜口器均属夹砂红褐陶,陶胎薄厚均匀。其中最高的有31厘米,最低的22.5厘米。扁腹敞口、斜壁、椭圆形小平底。器形正面扁平,有上宽下窄如簸箕形斜口,有的斜口呈“凹”形,有的斜口呈“U”形,最低口沿部分到底仅占器物通高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左右。所饰压印之字纹仅限于器表正面及口沿两侧,腹背仅上口部分饰纹两至三行。腹背则大都为素面。考古学界称其为“斜口器”,也有人称其为“斜口缸”,还有学者称其为“簸箕形器”或“异形器”等。这种器型在辽海其他地区如富河沟门遗址、兴隆洼遗址、左家山遗址、敖汉旗四棱山、赤峰西水泉等红山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说明此类器物是7000年前到5000年前这一地区原始居民的常用器物。
沈阳新乐遗址出土木雕鸟
斜口器 沈阳新乐遗址出土
考古学界在斜口器的用途上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盛水的,有的认为是采果的,有人认为是当簸箕或撮子用的,还有人认为是一种陶灶。如刘焕民先生认为:“斜口器应为一种专有工具。其用途是用来清理用火后遗留的灰烬,另外它可以用来撮搂制陶所用的少量掺和料或生活垃圾使用。简言之,斜口器是一种撮搂杂物工具。”
北京大学李仰松先生则说:“陶器中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敞口的‘斜口罐’,器体扁圆,器口沿略似扁平,人们对此种陶器的用途有种种议论:多数同志认为它与当时人们的饮食器有关;也有的同志认为那是保存火种的器皿。根据此种器物的出土位置(一般多放置在火塘附近),我以为它可能是当时人们专为用火灰(炭)烤烧食物的一种器皿。这种器皿的使用,并不受火塘的限制,人们可以将它移置在需要放置的地方烧烤食物。推测这种器皿即是陶灶的雏形。”
但学界更多人认为斜口器是保存火种的器具。如周延忠先生认为:斜口器“是一种较异的保存火种的容器”。“器的斜口设计匠心所在,是为了让器中炭火与空气中的氧接触,起着助燃作用,而且根据燃烧的快慢程度随时用砂土调节火势大小,这其中当然要有一种耐火的东西覆盖,如碎陶片,或者是组合器。挪动时,口的大小决定火燃烧的快慢。”“斜口器壁均匀,较一般陶器厚重一些,这样温度的散失就不会很快,当人手触摸到器的表面,不至于被火灼伤。由于外界原因引起的脱落,也不会使器壁太薄。长时间的盛火,温度会使质地酥脆,这一点斜口器与其他器物有着不同点。”
关于斜口器的用途与意义,姜念思先生有过精确的论述:“新乐遗址出土的斜口器是一种器型很独特的器物,其功能推测是用来保存火种的。与此相似的器物还发现于辽西的红山、富河和小河沿文化,在吉林左家山遗址中也有出土。但上述文化的年代都晚于新乐文化,说明它们的斜口器可能源自新乐文化,由此可见新乐文化的广泛影响。”
新乐文化中发现的斜口器大都在火塘边,这也可以进一步证明这类器物是用来保存、移置火种或撮灰的,所以学界又通俗地称其为“火簸箕”。
人类所用的火种最早来自天然火。如北京猿人乃至其后漫长的历史阶段里,古人类为保留火种会挖一个洞,并不断地丢入树枝等可燃物来保留火。在这种“持续燃烧法”保留火的过程中,古人类从烧烤地附近的土变质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陶器,从而制作了第一个陶制火种器,这样可以移动火种了。
经过了至少5000多年,新石器时代以前的陶制火种器已极为难见了。2007年,河南洛阳市文物队在对孟津县寨根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一座56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房基中出土了一件手制的夹砂红陶厚胎器。此陶器呈亚腰桶形,口径4.5厘米,底径9厘米,高12厘米。经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这件貌不惊人的陶器竟是一件用于贮存火种的容器。其实,早在洛阳出土这件火种器20多年前,沈阳新乐遗址的“火簸箕”就出土了,只是缺乏充分的宣传罢了。
类似“火簸箕”这种火种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人类贮存火种的容器,它具有便捷、实用的功能,不仅降低了火灾发生率,还有助于火种的到处挪动。而新乐遗址出土的“火簸箕”,其簸箕形设计更有利于火种的贮存、移置与播撒,同时这种红夹砂陶还有耐高温等特点,因此在人类用火史上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