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科技革命出现新的高潮,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加紧调整科技和经济战略,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一趋势,党中央根据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及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科技事业构成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对这一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后,党中央认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我国经济增长必须尽快实现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此,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从形势与抉择、战略与方针、发展重点、体制改革、国际合作、政策与措施六个方面,对面向新世纪的科技发展作出规划。为落实这个《纲领》的各项要求,国家科委和有关部门联合推出了一系列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的改革措施,并先后在沈阳、南京、哈尔滨、黄石、广州、大连、烟台和重庆8个城市进行了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3年5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我国的科技力量和社会各界,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大力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全面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决定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科技大法的颁布和实施,不仅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它表明,经过几年的摸索,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经步入了进一步规范发展的轨道。

1994年2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强调科技体制改革中要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其基本精神就是稳定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事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国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研究,放开各类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研究、开发、创新机构,放开放活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使之按市场规律运行。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出台。《决定》充分吸收了几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作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界定。

《决定》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决定》提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工作要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从战略目标、政策、体制、规划、计划等方面体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以改革作为科技发展的动力,在发展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

——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科技发展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勇于创新。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在科研工作中,切实发扬学术民主,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坚持研究开发与群众性科技活动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科技普及、推广相结合,科技与教育相结合。

这个《决定》颁布不久,党中央和国务院于5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次大会是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促进科技进步的又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江泽民在会上就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第一,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二,要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国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第三,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和开发能力。第四,要正确运用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两种手段,并使之有机结合。第五,要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

为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10月,按照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要求,国家科委在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上正式推出“社会发展科技计划”。这项计划由“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纲要”“社会发展科技优先发展项目计划”和“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行动”三部分构成。其中,“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纲要”是一个战略规划,具有长远规划的性质;“社会发展科技优先发展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一批研究开发和技术基础性项目,是一个滚动性计划;“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行动”包括6个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专项计划,将和已有的国家科技计划相衔接。

为加强对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199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李岚清副总理任副组长。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就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问题作出一系列决定,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教育的发展。

在发展科技方面,逐步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格局。继续推进或实施了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行动。国家逐年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从1998年起的5年内,中央财政陆续投入25亿元用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在深化改革中,科技事业大步迈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国务院先后对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应用型科研机构实行了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了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兼职,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机构进入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科研机构加强了面向市场的产品开发。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998年2月,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根据这一批示,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中国科学院于1998年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院9000多名科研人员和从国内外引进的近200名优秀人才参与了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与自动化、能源、新材料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人口与健康、生态与环境、空间技术和地球科学等新的学科布局。

这一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技术发展的跨越,加速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并带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以及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1999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7.9万家,企业资产总额1.4万多亿元,企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在发展教育方面,1993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纲要》规定,90年代,在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

——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未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不同年限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得到必需的职业技术训练。

——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教育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为实现上述目标,《纲要》指出,应采取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的战略。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按照《纲要》的这一要求,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1995年3月18日,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为了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把实施“211工程”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促使高校布局和结构趋于合理,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

国家教育部采取“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合理调整了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原国务院部委管理的360多所高校多数改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一些需由国家管理的学校由行业主管部门划归教育部管理。逐步改变了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状况,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在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逐步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教育界狠抓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进行教材、课程和教育方法、考试评价、考试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

“九五”期间,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5.56%,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共增加100多亿元。同时,中央还专门拨出几十亿元专款,用于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从1999年到2001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中央先后安排52.9亿元的国债资金,用于支持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新建教学和生活设施,由此又拉动各项配套投资达110亿元,使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60万人,在校生从341万人增加到700万人。教育投入的增加,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作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这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跨世纪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但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还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资源和人口等多种因素,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鉴于一些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成为全球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可持续发展”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专门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文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反映了全球对环境与发展问题所达成的共识。

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承诺要认真履行会议通过的文件。会后不久,国务院即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同时,国务院还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完成了第一批优先项目计划,作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行动方案和启动步骤。

《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后,党和政府即开始着手实施。具体行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增强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四、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到2010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同时又强调了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江泽民在会上阐述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12个重大关系时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今后15年(即到2010年)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作了具体规划。中共十五大和翌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将实施这两大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并明确提出,要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搞好计划生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五大后,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文件,相继作出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经营野生动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规定、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在进行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各级政府以解决流域、区域和城市环境为重点,大规模开展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结合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关闭淘汰了一大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到1999年底,全国23万家对环境有污染的工业企业,81%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淮河、辽河、海河和太湖、滇池、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取得明显进展;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的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党和国家继续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通过着力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加强优生优育的宣传等措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人口素质有所提高。到2000年末,全国人口总数约为12.66亿,实现了到2000年将全国人口规模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7UHMxpHAXpoFe/Ar4JGyJeYYMQBfeejhQ6vPF98KMexpVisLJsntQQ9VulT4ViO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