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有一种坦克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谓国兴车“长”、国破车“亡”,甚至连名字都被人篡改。这个悲催的国家就叫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倒霉的坦克便是LT-38。
严格意义上讲,LT-38其实是一种轻型坦克,最初出产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兵工厂,20世纪30年代末进入捷军部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9年3月整个捷克被德国吞并。其间,留下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虽说出身“寒门”的LT-38坦克命运多舛,但它设计生产并被世人记挂,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悲催命运。那么,除了命运还能有什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捷克斯洛伐克的CKD公司一直是LT-24出口型坦克的主要生产企业。鉴于国际形势,捷克政府为壮大武装力量,提高武器性能,决定生产一款自用的优秀坦克。接受任务后,CKD公司轻车熟路,很快在LT-24基础上对新坦克进行了技术升级,不仅优化了其布局结构,还对发动机进行了调整,从而制成了代号为TNHP-S的新型坦克。与此同时,另一家兵工企业斯柯达公司也在多方协作下完成了LT-35坦克的改进版S-26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LT-38坦克
捷克陆军部通过对比试验认定,TNHP-S坦克的实用性更好。主要表现在TNHP-S坦克的越野性能相当不错。尤其是TNHP-S坦克四个配置两侧的大直径负重轮,充满活力,为构建车载装置、跨越复杂地形障碍等提供了强劲保障。这一点,与原来每侧只安装了8个小直径负重轮的LT-35坦克形成鲜明对比。由捷克陆军部性能评定委员会领导和组织的这场大型试验,前后4个月,坦克累计行程达到了5000千米,其中还包括15千米的恶劣路段,考核之严格、持续时间之久,在捷克历史上尚属首次。
随后的1938年7月初,捷克陆军部正式将TNHP-S坦克定名为LT-38轻型坦克。型号中的38,代表定型的年份。当月底,捷克军方订购LT-38坦克150辆。
应该说,经过长时间“打磨”的LT-38坦克属世界坦克设计制造史上不得不令人赞叹的优秀陆战武器。这款战斗全重仅9.4吨,乘员4人的轻型作战兵器,除装备斯柯达公司自己生产制造的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的37毫米反坦克炮外,还装备有7.92毫米机枪2挺(包括1挺前机枪和1挺并列机枪)等武器。尤其是它可在远离目标1000米处击穿32毫米厚优质钢装甲的穿甲威力,更是让人生畏。
PzKpfw38(t)坦克
LT-38坦克的动力装置采用6缸水冷汽油机,变速箱有5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最大输出功率为125马力(91.9千瓦)。行动部分采用平衡悬挂装置,弹性元件是半椭圆形片状弹簧,每侧有4个大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另有两个托带轮。最大行程250千米,最大速度43千米/时。LT-38坦克的装甲结构与厚度等基本沿袭了LT-35坦克的基因,只对车体底部的装甲进行了厚度加工,而车体以及炮塔也随之做了改进。LT-38坦克在被德军改名后并未停产,而是以PzKpfw38(t)名号坚持生产到1942年年中。
其间,Pz·38(t)一直处于德国的严密生产监管之下,之后在苏德战场上,疲态尽显的Pz·38(t)坦克因新一代优秀坦克的挤压而逐渐落伍于严酷的战局环境,从而不再作为主力作战坦克。1942年后基本被改作侦察、训练等用途。Pz·38(t)包括8个型号(A/B/C/D/E/F/S/G)的变种车辆先后共生产了1410辆,其中正面装甲加厚到50毫米的最终型(G型)就达330辆。由于Pz·38(t)的改进型较多,本节限于篇幅,仅罗列以下几种,以展现其可塑性和良好的性能状态。
Gepard自行防空炮车:该车1943年10月中旬由希特勒亲自批准生产,本车采用38(t)坦克L/M型的改进底盘,先后生产了140多辆。除部分装备德国前线装甲师外,还入列以党卫军部队为骨干的装甲掷弹兵师的防空排等。
黄鼠狼Ⅲ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高射炮:1942年初,BMW公司制造了15辆PzKpfw38(t)nA型坦克,但是并没有被正式装备部队。1942年年中,按照德国人改装坦克的习惯在PzKpfw38(t)底盘上改造出黄鼠狼Ⅲ自行反坦克炮和38(t)型自行高射炮。
Pz·38(t)坦克
此外,德国还计划以Pz·38(t)坦克为基础,改装火焰喷射器车和两栖型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后因战局影响而作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德军留作自用外,其轴心国如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军队都曾获得过Pz·38(t)。在战争最激烈的1940年上半年,同盟国军队也有战场缴获,之后在意大利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中,美、苏、英、法等国在东西两线都多次缴获Pz·38(t)坦克。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后,Pz·38(t)物归原主,重新回到LT-38的代号,只是“回家”以后再没出现在战场,而是被捷克斯洛伐克陆军当作了训练器具,直到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