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受军舰启发,当时很多人认为,坦克应像海上的巡洋舰一样,除了“钢筋铁骨”,更应该拥有大量的火炮和射击单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款名曰“怪兽”,型号为T-35的多炮塔坦克应运而生。可以说,T-35是多炮塔坦克队伍中,最能展现“陆地巡洋舰”精髓的战车,其车身和装甲的精巧设计从“出生”便鹤立鸡群,成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坦克科技研发、制造的鲜明象征。
苏联T-35坦克
T-35坦克1933年由N174机器制造厂和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制造厂共同设计生产,经过不断试车、改进,三年后正式列装苏联红军部队。
T-35坦克的战斗全重为50吨,乘员多达11人。它和英国的“独立号”坦克一样,分两层装配5个独立的炮塔和机枪塔。顶层为中央炮塔(亦称主炮塔),配备16.5倍(后改为24倍)口径76毫米榴弹炮主炮及1挺7.62毫米机枪,携炮弹100发。二层装配4个小炮塔和机枪塔,两个小炮塔分别交叉安置在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后方。而两个机枪塔正好与小炮塔相反,一个在左前方,一个在右后方,形成机炮错落、上下有序的发射态势。
T-35坦克全重52吨,长、宽、高为9.72米×3.20米×3.43米,该车最高行进速度为公路30千米/时,越野19千米/时,最大行程70~150千米。该车动力采用一台368千瓦(500马力)的航空水冷汽油机。
T-35首次亮相于20世纪30年代红场阅兵,甫一现世,便令全球刮目相看,受到英、法、德等国的羡慕。同时,从走上莫斯科街头的那一刻起,它也较好地展现出苏联坦克设计、制造的雄厚实力。尤其是它的上下两层炮塔式设计理念,一时成为多炮塔坦克的标杆性产物。
然而,全新的设计并非一劳永逸,也绝不是战场上的常胜利器。就拿莫斯科战役来说,开战之初,T-35“怪兽”般的身躯,的确让德军无从下手,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它的弱点暴露无遗,由于身上负荷过重,忽视了装甲防护的硬度,造成秀美有余而内功虚张,稍不留神就会被德军重炮打成筛子,甚至轰去“天灵盖”,再加上巨大的身躯行动起来越野能力受限,机械故障不断,机动性和攻击力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许多参战坦克非战斗减员严重,有的甚至“壮志未酬身先死”,没转几圈就被当成僵尸一样的活靶标打得根本抬不起头来。据统计,仅配属第三十四坦克师第六十七、六十八两个团的近50辆坦克,在参加西南方面军固守的拉瓦罗斯卡亚筑垒地域阻击战中,就被打残8辆,基本失去战斗力32辆,战损率高达80%以上,这还不算因事故无法修理而遭遗弃的坦克。
面对T-35如此不堪的状况,苏联上层争议不断,有的主张将其改装为履带式自行火炮,还有的建议当作实物教材让军事院校的学生们去观摩学习,还有的主张直接淘汰算了,不一而足,非常纠结,到最后也没形成统一的方案,致使这辆设计独树一帜,名声响彻寰宇的所谓“怪兽”成了烫手的山芋和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好在T-35的生产数量不多(有说60辆的也有说61辆的),目前仅剩的一辆陈列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让参观者徒生无数感叹。
战斗中的T-35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