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纳粹铁拳:150毫米SFH18重型火炮

20世纪20年代,德国开发了150毫米重型榴弹炮FH18,FH是Field Howitzer的英文缩写,即野战榴弹炮,也有人把它称为SFH18,其中的“S”是德语中远程的开头字母,是相对于Le(短程)而言的。

1926—1930年,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联合研制了FH18,克虏伯公司负责研制炮架,而莱茵金属公司负责研制炮身。

SFH18被昵称为“常青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主力重型野战炮。

由于全炮重量过重,在1935年,一种减重的版本在莱茵金属公司研制成功。重新设计了炮架以减轻重量,但初速和射程也减少了,而且由于采用合金,成本上涨,所以德国国防军没有采用。

中国在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就引进过这两种版本的FH18,一共装备了两个炮兵团,共48门,成为当时中国炮兵火力的中坚。

1934年8月23日,中国与德国在庐山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中国用农产品和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特别是军需品。

当时的国民政府凭借这份合约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购买了48门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这些重型火炮就成了在整个抗战中中国拥有的主要的重型火炮。

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贯穿了整个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作战历程,其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该型火炮对于敌军的轻型要塞和步兵阵地具有强力的杀伤作用和压制力,在德军的火力系统构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作战配置上,该炮基本上配属于各步兵师所属的炮兵团和摩托化炮兵团,在大战的早中期,也比较常配置在各装甲师所属的装甲炮兵团中,为己方的步兵和装甲部队的大范围纵深穿插提供中远距离上的直接火力支援。

在二战初期的巴尔干东线战场,该型火炮在远程上所发挥的威力更是为德国人的敌人所忌惮。

不过,SFH18型榴弹炮与当时苏联装备的A-19式122毫米榴弹炮相比,在射程上要略逊于A-19式,这种劣势使德军面对苏联炮兵的攻击无法有效回击。

需要提到的是,SFH18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火箭增程弹的火炮,150毫米口径的SFH18可以发射43.5千克的高爆榴弹,最大射程是13.25千米。到了1941年,德军开始为该型火炮配备火箭增程弹,其有效射程达到了19千米。

使用火箭推进榴弹的程序不仅烦琐而且准确率不高,虽然可以增加不少的射程,但是最终由于没有得到认可而退出第一线。

舍弃了使用火箭推进以后,增加射程还得回归到火炮本身和装药的改进上面,SFH18榴弹炮通过改进装药后,射程延伸至15千米。之后,又在后坐力以及火炮磨损上做了改进,改进后的SFH18被称为SFH18M,并成为后期德国陆军炮兵的主力火炮。

1920年,德军在极为保密的前提下研制SFH18式榴弹炮,直到1930年才研制成功。由于当时德国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该型榴弹炮的大部分只能靠人工拖曳,远不能适应机械化部队的需求。

之后,德国对SFH18进行了改进,将该榴弹炮安装到三号、四号坦克的底盘上,直到1942年开始量产,这款自行火炮被称为“野蜂式”自行火炮。

二战结束以后,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与捷克的陆军中有大量的SFH18作为战利品服役,捷克陆军的SFH18炮管口径被磨成152毫米以符合弹药口径,这种改变口径的火炮编号为“VZ18/46”。

图2-3 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 s4zjLcXhjGh+oHgSI/ANyjVZ+Lr+Mv7yD3WPU3K9c7Yq2+6PfoXcX/Aew+eDkm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