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一门铜火铳在中国发明以后,这种大威力、高效率的战争武器迅速受到青睐,特别是受到欧洲大陆各军事家、将领、征服者的喜爱,火炮很快便成为战场上一种重要的输出手段,并且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衍生出截然不同的各式流派。
图1-6 佛郎机大炮的炮管较薄,口径较小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火炮的制造和使用技术在欧洲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很快超过了火炮的最初发明者。
中国发明的火铳在13世纪以后经阿拉伯人相继传入欧洲。当时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急需攻破封建城堡的远射武器。而中国火铳的传入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于是火炮便很快被制造成功并用于战场。
“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城墙,现在抵不住市民的大炮了”,这些大炮“不但影响了作战方式本身,还影响了统治和压迫的关系”。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对大炮在欧洲战场的出现作的精辟论述。
大炮在诞生之初,存在着诸多缺点,如缺少瞄准器、精准度不高,弹药装填、发射速度慢,发射时的后坐力大,威胁射手的安全等。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和避免出现危险,火炮在发射之前需要先固定好,然后才可以发射。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样就会由于程序太烦琐而贻误战机,而且限制了大炮的机动性。
到了15世纪,欧洲人又发明了能够固定大炮的炮车,这样就简化了以前复杂的程序。此外,当时欧洲还制成了一种带铁轮的重型臼炮,“蒙斯梅”炮就是那个时期该型火炮的典型代表。
“蒙斯梅”炮现存于英国的爱丁堡,该炮重5吨,口径508毫米,发射球型铁弹丸炮弹,最大射程1.61千米。
到了16世纪,火炮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首先是有了具有重要作用的炮架。炮架的安装使火炮能灵活地向各个方向射击,极大地提高了杀伤威力。装上炮架的火炮,其模样就与现代大炮更接近了。
17世纪初,一些新式的大炮相继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现,如葡萄牙的“佛郎机”大炮和荷兰的“红夷”大炮等。但结构与我国的火铳差别不大,这些大炮都是在火铳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可以说,它们都是火铳的后代。
这些新式火炮所用的炮管,其内壁光滑,发射的是球形实心弹。后来这种炮就被称为滑膛炮。不过,这种球形弹的威力不大,而且在使用中装填起来也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和现代炮弹相似的长圆形炮弹。
长圆形炮弹虽然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药量多,杀伤威力大,但是它在空中飞起来时左右摇摆,像喝醉酒一样,甚至有时还会头朝后面翻跟头,射程不远不说,还打不准。怎么办呢?
后来,小孩子玩的地陀螺启发了火炮的研究人员,他们在炮管的内壁刻上一圈一圈的膛线,使炮弹在射击之后能飞快地旋转,这样炮弹便不会在空中玩杂耍翻跟头了。
1846年,第一门带膛线的炮开始试验。经过测试证明,这种炮果然极大提高了弹丸飞行的稳定性,炮弹准确朝着射击目标飞去了。后来这种炮一直沿用至今,被称作线膛炮。线膛炮的试验成功,宣告现代火炮从此真正诞生。
真正的火炮出现之后,便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成为陆军火力的“拳头”力量,赢得“战争之神”的美誉。
虽然线膛炮的命中精度要高于滑膛炮,但现在很多国家用的炮弹是特殊的穿甲弹,这种炮弹对弹头的旋转能力要求不高,因此,滑膛炮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5世纪,在攻城能力上火炮的优越性被欧洲人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不断研发出五花八门的巨型攻城炮,这些火炮的主要特征是轻薄的炮管和粗大的口径,它能够把几百千克的石弹砸向敌人的城墙。
比如,1411年铸造的青铜巨炮,该型巨炮口径达到了670~800毫米,能够发射322~423千克的石弹。在1717年,该炮把重341千克的石弹射出了2442米。1787年,该炮被回炉重新熔铸,被铸成了一堆轻型野战炮。
图1-7 “红夷”大炮
1453年,君士坦丁堡城墙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坚固的城墙系统,面对如此坚固的城防,奥斯曼人搬出了著名的巨无霸乌尔班巨炮,该型巨炮的炮弹就重达680千克。
除巨无霸乌尔班巨炮之外,另外还有十多门相当可怕的大型火炮,其中两门的炮弹分别重360千克、550千克,剩下的也多在90~230千克之间。
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城墙面对每天100~150发巨型炮弹的重击,很快便分崩离析。反复的残酷拉锯战让守军的兵力和士气逐渐消耗殆尽,城墙终于在重击下被轰出了多个缺口,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军队最终将号称永不陷落的君士坦丁堡攻陷。
相对而言,同时代的明朝在火炮的发展上却没有那么迅速。明朝自制的火炮中,有一种叫大将军的火炮是当时最大的。1511年,重约348千克的青铜大铳炮与大将军炮是同类,在明初已经算是重炮了。
大将军炮也有千斤左右重的,后来用的多为缩水版,即有二百五六十明斤(150千克左右)。不过与欧洲的火炮比起来,就算是千斤级别的将军炮也还是小得可怜。
欧洲与中国在火炮的技术上已经拉开了差距,因此欧洲和中国军队在遭遇敌军要塞时的表现也就是天差地别了。当欧洲人开始逐步采用铁制弹药后的几个世纪里,中国炮兵依然没有摆脱对石弹的依赖。
1476年,欧洲著名的勃艮第公爵查理,率军攻打瑞士山区的格拉松城堡。这座坚固的城堡全部都用石头建造,四周环山地势险要,另外还有邻近的河流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公爵麾下的领地内包括了当时著名的制炮中心——列日。结果,如此坚固的城堡,勃艮第军队在一天之内就用攻城炮攻破,守军全部被屠杀殆尽。
一个多世纪后的1597年,日军被6万多明朝和朝鲜的联军围困在今天位于韩国境内的蔚山。日军只能在蔚山以东1千米外的一座小山上修建临时工事。
最外层的是土墙,土墙内则有三道以石头砌成的石墙。在联军抵达前,没有完工的工事还有很多,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联军开始攻城之后,外围的城墙在明军大炮的攻击下很快被攻克,但里面一层的石墙始终无法撼动。即使明军携带了当时堪称无敌的大将军炮,可仍然对石墙奈何不得。最后,久攻无果的明军反被后来赶到增援的日军包围,死伤惨重。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与欧洲火炮的差距,一目了然。这样,一个多世纪后的明朝,不得不学习一个多世纪前欧洲人开发的火炮。于是便出现了欧洲旧款火炮,成为明朝新款火炮的局面。
很多人认为这是明朝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的象征,殊不知这样巨大的差距在往后的日子里,只会是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