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海上舰艇编队的保障补给在海战和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5世纪初期,郑和率领远洋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时,就伴随有15艘粮船和20艘水船,有力地支撑着整个船队的物资补给。
不过,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舰队补给只能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停泊时进行,而且主要靠人力来传递淡水和粮食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海上补给方法和补给设施才逐步诞生。1899年,美国海军工程师潘塞·米勒采用架空索道法进行了首次纵向补给试验,开创了航行中进行海上纵向补给的先河。
1917年,美国海军又进行了横向航行加油试验,采用舷侧索道对航行中的战舰进行物资补给,使海上航行补给又增加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战爆发后,海上作战编队和运输船队的数量日渐增加,舰艇编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补给舰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可或缺。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海军强国开始研制、建造和使用各种新型补给舰,出现了不少大型补给舰和技术先进的补给设备。
1959年,在普遍采用横向补给和纵向补给的基础上,美国海军首次采用了直升机对货物进行吊装,从此又出现了垂直补给的补给方式,使海上补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在,海上舰队补给的方式主要有锚泊补给、纵向补给、横向补给和垂直补给几种。
(1)锚泊补给
锚泊补给是指补给舰和接收舰在锚泊状态下进行海上补给,补给方法通常采用并靠补给。这种补给方式的优点是补给设备和操作相对简单,不过,这种补给对海况有一定的要求,海况一般不大于4级,风浪大时,不能进行锚泊补给。
(2)纵向补给
纵向补给方式比较适合补给液体货物,主要是通过纵向补给装置,由补给舰向接收舰进行纵向的物资传送。
补给时,补给舰将连接软管的递缆和浮具由船尾一起掷入海中,接收舰捞起固定、对接后,就按规定的液货补给方法实施补给。
通常纵向补给的速度在6~12节,补给的距离为80~150米,在进行液体货物的补给时,补给能力为每小时100~400吨。
纵向补给时,由于舰船之间的距离较远,不容易发生碰撞,而且操纵简单方便,能够在较恶劣的海况下补给。
补给舰在航行中的纵向补给最大的缺点是补给物资单一,只能补给液货,而且由于输油软管长时间浸于水中,极大地增加了航行阻。所以,纵向补给也只是作为航行补给的一种辅助形式。
(3)横向补给
航行中的横向补给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期间,是接收舰与补给舰横向列队航行,通过横向补给装置从补给舰向接收舰进行物资传送的,这种补给方式是航行中应用最广的方法。
现代各国舰船的横向补给全部是通过高架索具实现的。补给前,要对补给的舰船、高架索具、液货补给装置、干货补给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帆缆等设备进行相应的检查,以保证补给作业的安全。
补给时,接收舰与补给舰就位,补给舰将距离索、高架索、电话线的三角眼板引缆传递给接收舰,在接收舰和补给舰共同架设好高架索之后,就能进行各种物资的补给。
横向补给的距离一般为30~60米,补给航速为12~16节,海况通常不大于6级。横向补给的液货补给能力为每小时200~700吨,干货补给能力为每小时10~120吨,在很多情况下,还可以同时进行干货、液货补给。
其特点是,可进行干货、液货补给和人员输送,可在两舷同时进行多船补给,并且在补给时索具或软管短,可以在较高的航速下进行补给作业,对接和解脱方便,易于沟通联络。
横向补给的局限在于必须在有专用设备的舰船之间进行,由于补给时两舰较近,相对位置不能有大的变化,所以要求指挥员有较高的协调水平。如果一旦出现操作失误,容易造成严重事故。
(4)垂直补给
垂直补给是海上补给的一种重要方式,既可在航行状况下补给,又能在锚泊状况下进行,是目前各国海军普遍采用的补给方式。
采用航行垂直补给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近年来越来越为各国海军所重视。垂直补给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补给速度快、机动性强、补给距离远、范围大。特别是垂直补给不受补给舰的航速和航向的限制,而且还可以同时为多艘舰船提供补给。
海上垂直补给可分为悬吊法、着舰法、空投法三种。
①悬吊法。悬吊法是直升机在空中悬停状态下,利用机上的绞车挂于直升机吊钩上的挂杆或放出带有快速脱钩的吊索,将补给舰上提前准备好的箱、桶、袋装物资悬吊到接收舰上。
②着舰法。着舰法是补给舰将补给物资直接装于直升机内,然后起飞到接收舰上,降落卸货。这种补给一般需要两次起落,补给用时比较长,并且只有舰船摇摆角度不大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安全补给。
③空投法。空投法是载运货物的直升机,飞临接收舰的上空,将补给货物直接空投于接收舰只或附近海面,再由接收舰进行回收或打捞。
海上垂直补给的特点是补给距离远,快速机动,补给设备简单,运用人力少,受海况影响不大。但垂直补给对直升机驾驶员要求高,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垂直补给不适用于进行液货补给,只适用于干货物资吊运和伤病员快速转移。
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不断演进,战争中消耗的物资十分巨大,后勤补给也日趋复杂化,动力燃料、武器弹药、生活物资等都必须在战争发生之前准备就绪。所以补给船也就越造越大,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海军1964年建成服役的“萨克拉门托”号综合补给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综合补给舰。
“萨克拉门托”级综合补给舰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53600吨,船上可装载177000桶油、750吨干冷物品、2150吨弹药,可携带3架直升机用于垂直补给,它的最大航速可达26节。
苏联海军在此领域也毫不逊色,紧随其后于20世纪70年代陆续建造了“别列津河”级、“奇里金”级和“杜布那”级等综合补给舰11艘。
“别列津河”级补给舰是在这几级舰中最引人注目的,它的满载排水量达40000吨,最大航速22节,可装载燃油16000吨、淡水500吨、各种军需物资2000~3000吨。
继美国、苏联之后,英国于1994年建成服役了“维多利亚”号综合补给舰。这艘舰满载排水量22300吨,最大航速20节,舰上载有燃油和淡水10000余吨、干货数千吨。
“维多利亚”号综合补给舰还搭载了5架反潜直升机,机上装有MK-46型反潜鱼雷。如此装备的结果,使得该舰不仅能为海上编队提供燃油、弹药和其他军需品的补给,同时,该舰还可提供直升机反潜支援。
一些国家的海军从英国发展综合补给舰中受到启发,也相继建造了类似的综合补给舰,并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各种补给装备。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未来海上特别是中远海作战的后勤保障能力会得到飞速发展。不仅补给舰的航程更远、航速更快,而且补给装备会进一步向标准化和通用化发展。同时,补给舰本身的自卫能力和抗损能力也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图1-3 “萨克拉门托”级快速战斗补给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