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狼群”逞雄大洋

“猛虎怕群狼。”面对饥饿的狼群,自然界中身躯高大的猛兽有时也会感到不寒而栗。如果群狼一旦发起攻击,就算是百兽之王有时也难以幸免于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海军将领卡尔·邓尼茨因其独创的海战“狼群”战术,而被称为“狼头”。邓尼茨的“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1917年,这一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年,战争在消耗着所有参战国的实力。

英国为了应对德国潜艇在海上运输线的严重威胁,不得不将商船进行集中编组并由军舰来护航。采取这一措施以后,果然有了明显的效果。

1918年初,德军潜艇艇长邓尼茨在一次袭击英国护航舰队时,遭到了英国驱逐舰的攻击,并被俘虏。

失去自由的邓尼茨思想却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潜艇如何攻击护航运输队。战后邓尼茨再次返回德国,并担任海军潜艇部队司令。

图3-1 德国著名将领、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

他认为首先应该改变以前单艘潜艇独立作战的模式,而使用多艘潜艇一起出动发起对目标的攻击,让敌人防不胜防,这样才会发挥潜艇突然袭击的效果。

另外,在攻击发起前要先侦察,当确定攻击目标的航行路线后选择合适的攻击位置并进行部署,之后利用夜色的掩护,多艘潜艇以最小的射程攻击目标。

这种攻击目标的方式就是潜艇作战的“狼群”战术,在邓尼茨的训练之下,德国潜艇的作战力量日益强大,而且德国潜艇水下的通讯能力在不断提高,便于指挥潜艇进行夜间作战。

一个“狼群”通常由10艘左右的潜艇组成,每艘潜艇间隔约20海里成横队排列分布在护航编队必经的航线上,控制着一个约100到200海里宽度的海区范围。

当“狼群”发现目标以后,开始跟踪摸清护航编队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集结并占领有利的攻击阵位。夜幕降临后,随着一声号令,“狼群”便发起第一波攻击。

当第一波攻击完成后,便迅速下潜重新准备第二波攻击所需的鱼雷等,同时占领第二波攻击的有利阵位,当夜幕再次降临时便开始第二波攻击,如此反复。

在战争初期,由于英国护航兵力不足,声呐的探测距离及性能差。而潜艇的水面航速要高于商船且机动灵活。因此,“狼群”战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39年10月18日,邓尼茨首次组织“狼群”战术对护航运输队进行攻击。但由于当时德国缺少可以到达大洋作战的潜艇,只组织了三艘潜艇,但也击沉了三艘商船,之后“狼群”战术一度停止。

1940年后,德国潜艇的建造数量迅速增多,潜艇远洋作战的实力也有了较大增加,邓尼茨运用“狼群”战术就有了条件。

图3-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狼群”战术

1940年9月,邓尼茨再次采用“狼群”战术发起对运输船队的攻击,先后击沉多艘来自北美及英国的商船。仅10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在大西洋作战的“狼群”潜艇就击沉盟军的商船多达63艘,累计35万多吨。

“狼群”战术集群攻击的优势使盟军的护航运输队损失惨重,商船在大西洋损失的数量日益增加。美国参战后,“狼群”潜艇开始了对美国舰队的攻击。

德国“狼群”横行大西洋,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1943年3月,德国潜艇曾创造了20天内击沉敌舰75万吨的最高纪录。

面对德国“狼群”的巨大威胁,盟军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运用新型雷达和反潜飞机对德国潜艇进行搜索,采用灵活的战术手段分割“狼群”。

1943年5月,“狼群”遭到毁灭性打击,邓尼茨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多艘,“狼群”战术最终失败。 ChDYb2skfIL85S52Sfh8nbSZUUQmjh1CxHD8DquUmMFk1UjJPXvt5lIMjxR+D3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