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起源与发展

歼击机通俗地说也称战斗机,是带有武器装备用于在空中消灭敌方飞机和其他飞航式空袭兵器如巡航导弹等的军用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因其驱逐敌机之用,曾广泛称之为驱逐机。

军用飞机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主要负责侦察战场敌情、校正火炮射击方位和距离等辅助任务。为了阻止敌方执行上述任务,随后另一方出动飞机来阻扰,双方在空中形成了对抗。在战时,敌对双方相遇,展开交战。最初只是后座的射击手用手枪、步枪和机关枪在空中相互射击,试图击落飞机或者是击伤、击毙飞行员,使其失去战斗力。从此,人类第一次将战场拓展到了天空。1915年,德国研制出福克E1飞机,机关枪固定在机身头部,这种机关枪装有射击协调器,射击时子弹从机头的螺旋桨旋转面穿越而不会击中旋转叶片。从此,驾驶飞机和射击由以前二人完成改进为由飞行员独立完成,后座的射击手被取消。德国福克E1飞机的出现,领先于世界各国,空战模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飞机的空战能力显著提高。从此,以福克E1为标准,机关枪固定在机头的典型布置形式确立。

歼击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还处于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飞机机翼有单翼的、有双翼的,也有三翼的,主要武器大多由陆军使用的轻机枪改装而来。有一段时间德军使用飞艇在英国上空侦察英军城市的布防,德国飞艇飞行较慢,受到了英军火箭的攻击。一战中飞机刚投入战场,早期用比较原始的方法攻击地面目标。由飞机上的射击手使用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改装而来的炸弹,以肉眼瞄准的方式投掷释放。由于飞机在运动中,只能估计投掷提前量,因而不可能准确投掷,破坏力较低。

1915年,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装上了固定机枪。4月1日由王牌飞行员罗兰·加洛斯驾驶,与一架德国侦察机相遇将其击落,取得了飞机投入战场以来的第一次空战胜利。罗兰·加洛斯成为第一名能单独驾驶飞机进行空战的飞行员。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外号“信天翁”)装备了性能更先进的射击协调器,以其精准而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行性能最出色和攻击性能最强的战机。福克E3式出现后一段时间,击落了大量协约国飞机,被协约国称为“福克式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歼击机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以小型机为主,强调灵活机动,有向前射击的固定武器。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歼击机的发动机功率达到169千瓦,飞机重量接近1吨,最大飞行速度为200千米/时左右,最大升限达6千米,固定武器是7.62毫米的机关枪。当时性能优秀的飞机有德国的福克D型和E型、法国的Spad以及英国的S.E.5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减少国防工业的投资,裁减军备、休养生息。民用航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突飞猛进,带动航空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带来20世纪30年代后期军用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世界各国最先进的歼击机的设计特点是机身结构与外壳以金属为主,螺旋桨式发动机,机翼为单翼,后三点收放式起落架;发动机采用液冷式设计的多于采用气冷式设计;武器配置由7.62毫米的轻机枪提升至口径为12.7毫米以上的重机枪或者是口径20毫米以上的机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歼击机的重量达6000千克,使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功率达到1470千瓦,飞行高度达11千米,最大速度已达700千米/时。机载武器由重机枪发展到20毫米以上的航空机炮或空对空火箭。当时发明了能作前置量计算的陀螺光学瞄准系统,装配在飞机上,使飞机对地攻击更为准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歼击机有德国的Bf-109、Fw-190,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日本的零式、KI-43,美国的P-47、P-51、F4U、F6F,苏联的雅克-3、拉5等。

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歼击机发展的一个小高峰,并且为开启另外一个时代吹响了号角。以下数据可以说明:短短几年的空间鏖战,歼击机发动机的动力突飞猛进,从几百匹马力直升到2000匹马力以上;而速度也水涨船高直升至接近声速的区域。这些变化,自然带来飞机航程跨越3200多千米,最高升限达到约12.19千米。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率先研发喷气式歼击机,开启了使用喷气式歼击机的先河。该飞机最大飞行速度达860千米/时。喷气式发动机和雷达设备的使用,预示着下一代歼击机的发展方向。从此,喷气式发动机代替了活塞式发动机。随着喷气式发动机的使用,歼击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大幅提升。

事实上,就在战后不久,苏联、美国等几个大的战胜国,基本成为纳粹德国飞机技术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从而为本国的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正式投入实战,喷气式歼击机取代了螺旋桨式歼击机,标志着喷气式时代开始。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使用的苏制米格-15与美国的F-86“佩刀”进行博弈,首次出现了喷气式歼击机鏖战蓝天的壮观场面。这两种飞机都采用后掠翼气动布局,飞机重量约5吨,机载武器为20毫米机炮。最高飞行速度都是高亚声速(0.9马赫,约1100千米/时),飞行高度15千米。战场上这两种飞机可谓棋逢对手、各有胜负。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喷气式歼击机得到长足发展。歼击机的动力系统发生质的飞跃,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运用,使发动机的推力大幅提升,歼击机的速度很快突破了声障,首次实现超声速飞行。武器装备由单一的机炮加装了火箭和导弹,并配备了装有雷达测距器的瞄准系统,作战效能得到有效提高。

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各国开始追求高空高速,歼击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两倍声速,机载武器装备已经从航炮、火箭等低端武器发展为更加智能的空对空导弹。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歼击机有美国的F-104、苏联的米格-21、法国的幻影Ⅲ和瑞典的SAAB-35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追求高空高速达到极致,以苏联的米格-25和美国的YF-12为代表的歼击机的速度超过三倍声速,作战高度约23千米,重量超过30吨。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印巴战争的实战表明,这两种超高声速歼击机在实战中派不上用场。超声速歼击机争夺制空权的战斗大多是在中、低空,跨声速区间进行的。空战要求战机具有优异的机动性,即转弯半径小、加减速和爬升快等性能优良,在空战中依靠卓越的机动性而占据有利位置。装备的武器则是机炮和导弹并重。此后,新出产的歼击机不再刻意追求高空高速,而是在改善飞机的机动性能、完善航电设备、改进武器和火控系统等方面下功夫。

尽管如此,但在冷战十分激烈的大环境下,另一种空战武器——地对空导弹已经初步成型。于是,不少人认为,这可是天赐良机,应该放下对歼击机的执念,全心投入对导弹的研发。然而,那时的美国却不改初衷,一直充当歼击机的“迷妹”。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或许是美国大兵们在越战的崇山峻岭和复杂地形中体会出的切肤之痛,让美国军界对“机动性”三个字太过渴望,他们极力贬损导弹的机动效能,并借着导弹初创期在卫星导航、电子侦察等支援手段的弊端,多次以“如果没有地面人员的引导,所谓的导弹只是一个个‘睁眼瞎’”之类的语言对导弹的研发进行诋毁,同时,针对“性能决定空战胜负”的空洞理论予以嘲讽。

由此,美国对于后来自己的歼击机制造,完全定格为“不管白猫黑猫,机动灵活就是好猫”。以至于向“机动性”看齐,“机动性”就是高效率、“机动性”就是战斗力等说法甚嚣尘上。

有了美国口号的导向性加持,各国纷纷效仿,并争先恐后地也搞起了向机动要效益“工程”。于是乎,随控布局、垂直起降以及各种能增加机动性的大推力发动机和不甘被冷冻的具备一定“先进性”机载电子系统的空对空导弹武器,全都裹挟着“机动性”几个闪闪发光的大字,催生出许多型号不同、个性不一的歼击机来。

仅美国一家就先后列装了F-14、F-15、F-16、F/A-18,而这一时期的苏联以及随后脱胎于苏联的俄罗斯也拥有了自己的SU-27、MIG-29等。

这里不得不说的便是近年来闻名世界的隐身歼击机。其实,所谓隐身歼击机,并不是肉眼看不见的飞机,而是在机身外形、涂料和相关设备等方面动了“手术”,做了特殊处理,使之对敌方空警戒雷达、远红外探测等现代空中搜索装置形成屏障、难以发现。

有了此类“包装”的歼击机一可隐蔽接敌,从而形成强大心理震慑;二可远距离甚至是超远距离地打击对方,达到出其不意的攻击目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几款歼击机有美国的F-22、F-35,俄罗斯的Su-57,还有我国的歼-20等。 12iXwMLaSkgHjyBDfyGcLw8LRsfA665fem4Z/AxcfWYeBKxxY/9n2+0+Fpb33u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