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9运输机是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费阿柴尔德工业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时期研制的活塞双发轻型战术军用运输机,别号“飞行车厢”,又称“邮船”,主要用途是运送货物、人员,并可通过降落伞空投货物和空降部队。
C-119运输机的设计理念是从1944年开发成功的C-82军用运输机演变而来。换句话来说C-119运输机是由C-82A运输机改装而成的,只不过飞机的各部位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修改,比如:发动机换成了R4360空冷活塞发动机,驾驶舱被挪到机头前端,改良了驾驶员的视界,修正了机翼与起落架强度不足的问题,机舱的宽度调大了0.36米,而且改装了地板可以搭载重型物资;另外,机翼面积也加大了,尾翼也做了修形。
改造后的C-119运输机成为一架个性十足的飞机。它有着双尾梁的布局风格,尾梁前端装有两台发动机,一片平尾两片梯形垂尾把尾梁后端连接起来,短舱形式的机身位于中央翼的中部,前面是5人制驾驶舱,尾部是蛤壳状货门,这样可以方便货物从双尾梁之间进行装卸,十分便捷。机头还可以带一个雷达罩。起落架也做了改动,可以分别收入机舱内与发动机舱后部。机翼也做了改动,改为平直上单翼形式,中央翼下反角变化很大,外翼微微向上反,这样空降时方便伞兵从机身侧面小门跳下。
另外,C-119运输机开创了重物空投的先河,它还可以进行伞兵空降作业,在C-130运输机服役前是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的战术运输机。
C-119运输机在朝鲜战争期间作为部队的设备运输工具展开了广泛的行动。1950年7月,4架C-119被送到FEAF进行服役测试。2个月后, C-119飞机装备了第三一四部队运输集团,并在整个战争期间在韩国服役。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江东里和兴南之间的撤离路线上的一个狭窄点上炸毁了一座桥,阻止“联合国部队”撤离,三一四部队运输集团派出了8架美国空军C-119飞机用于通过伞降的方式降落便携式桥梁。该桥由8个独立的16英尺长、2900磅重的部分组成,每次降落一段,每段使用两个降落伞。这些部分中的4个,连同额外的木制延伸件成功地重新组装成由海军陆战队战斗工程师和美国陆军第五十八工程师替换的桥梁,使“联合国部队”逃到兴南。
C-119运输机
1951—1962年,C-119C、F和G型号飞机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美国空军中作为第一线战斗货运飞机服役,并在欧洲第六十部队作为货运运输飞机来运输物资。首先在德国,然后在法国,大约有150架飞机从格陵兰到印度的航线上往返。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服役的飞机数量类似。
飞行中的C-119运输机
空军将C-119转换成AC-119,每架装备有4个座舱、氙灯探照灯、夜视观察、火炬发射器、消防控制计算机和TRW消防控制安全显示设备,以防止火灾。1968年12月1日,AC-119中队改名为“阴影”。C-119G被修改为AC-119G“阴影”和AC-119K“刺痛”,它们成功地用于在越南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和对胡志明小道的卡车和人员的拦截任务。在1973年,当美国部队撤出时所有的AC-119G被转移到越南南部。
许多C-119作为军事援助计划的一部分提供给其他国家,包括比利时、巴西、埃塞俄比亚、印度、意大利、约旦和南越。这种类型的飞机也被加拿大皇家空军使用,直到1962年,美国海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名称为R4Q,之后它们也被重新指定为C-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