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00多年前的东晋,我国出了个有名的医药专家、道教学者,名叫葛洪。此人因隐居罗浮山炼丹,成绩卓著,人送绰号“小仙翁”。葛洪不仅在医药上博闻深洽,江左绝伦,并且在化学专业上也精辩玄赜,析理入微,是当时很多女生心中的男神。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在当时就曝光度极高的人,到了近代,居然被发现还是直升机的开山鼻祖。
这一切都源自他闲来无事给小朋友做的一种玩具——竹蜻蜓,这个外观像“T”形的“飞车”(当时所称)做成后迅速扩散,一时间成为全中国孩子爱不释手的宝贝。这个看似简单的竹制品,不仅让中国孩子陶醉了1700多年,而且还发扬光大,走出国门“飞”到了日本、欧洲。可惜到了外国人手里,竹蜻蜓再也不叫竹蜻蜓,而是成了日本人的“独乐”和欧洲人的“打老牛”(spinning top)。
竹蜻蜓
到了法国大革命后期,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打老牛”这种土得掉渣的称呼迅速引起人们的嘲笑。在此情况下,法国物理学家博科根据竹蜻蜓的“回转体”原理,将其定名为“陀螺”,后来,又因其来自中国,所以称为“中国陀螺”。只是他不知道,“陀螺”在中国另有其物,可谓天壤之别,毕竟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转”,概念完全不同。
蜻蜓玩具
中国人一直大方,爱叫啥就叫啥吧,反正你们能分清楚就行。
当时间进入1893年,一个年仅4岁的乌克兰小男孩,突然对妈妈给他买回家的“中国陀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因双手曾被开水严重烫伤,自己又无法“搓”飞“陀螺”,所以,每次只能让妈妈和其他小朋友帮忙,这让他很是无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誓,一定要亲自做一件“中国陀螺”让它在自己手中飞起来。
1908年,已经19岁的男孩第一次有幸参加了飞行专家在巴黎进行的一场飞行表演,这让他更加兴奋。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出一件“会飞的机器”来。回国后,说干就干,第二年年初,他研制的“会飞机器”宣告完成。之后经过进一步改进完善,1939年9月14日,这个“会飞的机器”真的在空中悬停近10秒。而这个男孩正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飞行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
几乎与西科斯基制作出“会飞的机器”的同时,受“中国陀螺”启发的还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保罗·科努,是法国利济厄市的一名工程师。他从1906年开始,也投入到了直升机的设计制造当中。就在他埋头苦干的时候,得到消息:法国科学家布雷盖和李歇也研制出了一架直升机。这给了他极大震撼,他想,自己的直升机还没有真正地飞上蓝天,别人的飞机已研制出来。这让生性好强的科努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他看来,发明创造一旦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好在1907年9月29日,布雷盖和李歇研制的直升机在法国杜埃市进行的试飞表演结果并不算成功。这架直升机要四个人站在四只巨大的机翼下用长竿撑着,否则,飞机会翻倒。所以,有些人并不承认这是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机,因为这架飞机飞上天是在人的辅助下完成的。
听到这个消息,科努瞬间兴奋起来,他琢磨,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就此,他立即对自己设计的飞机进行重新改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他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可以载人的直升机。该机不仅飞离地面0.3米,而且居然坚持了20秒时间。
此后20多年,人们对直升机的向往一直没有停歇。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到1936年6月,德国设计师H.福克终于在西科斯基、科努和布雷盖等人设计的基础上,改进生产出编号为FW-61的直升机。该机完全吸收了之前各路直升机制造师的设计精华,不仅在滞空时间、飞行高度上技压群芳,而且成为史上首款可以在空中盘旋的直升机。两年后,福克再接再厉,又设计并制造出一架可控双旋翼横列式FW-61直升机。飞机出厂后,由德国女孩汉纳赖奇驾驶,成功地从柏林飞到伦敦,一时间在欧洲引起轰动。
此时,已移民美国的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也找到了直升机设计的突破口,并于1939年设计生产出一款名为VS-300的单旋翼直升机,这便是被美军编号为R-4的直升机。虽然该机的“出生”比科努、布雷盖和福克制造的直升机晚了近30年,但就实用性而言,它才是现代直升机的执牛耳者。
FW-61直升机
VS-300装有三片桨叶的旋翼,其直径各为8.5米,尾部装有两片桨叶的尾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鉴于其优秀的性能,它被派往缅甸。一部分成为美军驻缅甸指挥的代步工具,一部分执行战场救护和运输任务。
自此,直升机作为受“中国陀螺”启发横空出世的一种崭新飞行器,逐步完善并迅速成为各国军队追捧的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