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gāi)下,原本只是地图上的一个普通地名,既不会引人遐想,又不会惹人慨叹,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它却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并在千百年里让人念念不忘。这都源于公元前202年的那场著名的“垓下之战”。在此次战役中,以刘邦为首的汉军一举击败了以项羽为首的楚军。10万楚军全军覆没,楚霸王项羽在此时也被迫于乌江自刎。随后,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时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10月
地点: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境内,一说今河南鹿邑县境内)
参战方:汉军;楚军
指挥官:(汉)刘邦、韩信、英布;(楚)项羽
参战兵力:汉军30余万;楚军10余万
伤亡情况:汉军伤亡数万;楚军被斩首8万
陆战结果:汉军胜利;楚军大败,项羽自杀
秦国灭亡后,项羽自恃勇猛,违背了楚怀王事先约定的谁先入主咸阳谁为关中王的约定,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将先进关中的刘邦改封为汉王,让刘邦从关中地区迁到汉中和巴蜀。不仅如此,他还分封了许多拥兵割据的六国旧贵族为王。如此一来又使得刚刚统一不久的中国陷入了诸侯林立、战乱不断的局面。
齐国(今天山东省)的旧贵族田荣自立为王,发动叛乱,项羽便亲自领兵攻打田荣。在这个时候,身居汉中巴蜀之地的刘邦听从大将韩信的计策,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乘机出兵占领了关中。由此,楚、汉战争的序幕拉开。
公元前205年4月,为了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刘邦联络各路诸侯,共56万兵力,占领了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当时为西楚霸王的都城)。项羽在打败齐王田荣后,立刻回军解彭城之围,大战一触即发。
西楚霸王项羽是原楚国大将的后人,秦灭楚国之后,他与叔叔项梁逃到了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后来,项羽跟随叔叔项梁在会稽举兵反抗暴秦。他力大无比,英勇无敌。在与秦军作战的时候屡败秦军,给予秦军以沉重的打击。可以说,秦朝的灭亡,跟他有着莫大的关系,正因如此,他非常自信,也很自负。
谁也不愿意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因此,当项羽率领军队气势汹汹地赶回到彭城的时候,以刘邦为首的各路诸侯,虽然拥有56万的兵力,却仍然难以抵挡住楚军的进攻,被打得大败。
图2-1 张良雕像
战败的刘邦率领残兵败将一路向西逃跑,跑到荥(xíng)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市西南附近)才停下来。
虽说在这个时候,项羽也好几次派兵前来攻打刘邦,但所幸都被汉军打败。这样,楚汉两军就在荥阳对峙下来,形成了胶着的局面。
刘邦虽有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雄心,但面对强势的楚军却忧心忡忡。那么,怎样才能打败强大的楚军呢?经过慎重考虑,他找来谋士张良等人共商大计。很快,一套周密的作战计划被制订出来:第一,刘邦所率主力以成皋一线的地理优势为依托,将项羽主力拖在这里,让他攻不下来,又走不脱身。第二,充分利用楚军主力被困的间隙,以大将韩信为首领,迅速率部抢渡黄河并将北岸割据势力歼灭,从而对楚军形成侧背受敌的态势。第三,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往九江,对驻守该要冲的英布劝降,让其改弦易辙归顺,并鼓动他由南向北对楚军左侧翼展开攻击。在战役开始的同时,命令彭越所率领的部队对驻守梁地(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北一带地区)的楚军进行不间断骚扰,给楚军造成后方吃紧的假象。
方案完善后刘邦立刻宣布展开军事行动。公元前205年,也就是汉王二年八月,以韩信为主将的汉军渡过了黄河,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割据在黄河北岸的诸侯国发动进攻,先后剿灭了魏、代、赵等国,同时占领了燕国国土。而依计划行事的彭越所部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搅得梁地楚军鸡犬不宁,极大地配合了大部队作战。经此一役,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仅黄河以北地区成了刘邦的天下,而且原来对刘邦产生威胁的势力,却反过来对楚军产生了威胁。不仅如此,韩信还将部分兵力抽掉回到荥阳一线,让处在正面战场的刘邦的势力得到了加强。
公元前204年,也就是汉王三年十一月,眼见黄河以北地区的局势稳定之后,刘邦便派萧何前往九江游说九江王英布。英布当时为项羽手下的大将,原来非常受项羽的重用,在项羽分封天下时被封为九江王,后来楚怀王迁都时项羽又派他在半路偷袭义帝楚怀王。
但是在齐王田荣发生叛乱的时候,项羽前往攻打齐国,向英布征调军队,英布托词身体病重,只派将领带着几千人队伍应征作战。后来刘邦在彭城打败楚军,英布又托词病重不前往救援。所以项羽就有些怨恨他。
萧何来到九江向英布陈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英布答应了背叛项羽归附刘邦的建议并发兵攻打楚军。如此一来,项羽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抵抗英布,使得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的压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减轻。
而更让项羽的楚军厌烦的是,彭越按照既定的战略,在楚军的后方展开了骚扰战。甚至有一次都攻到了下邳(pī)——离楚国都城彭城很近的地方。还有一次,竟然一连攻下了归附于项羽的梁地17座城市,把楚军的后方搅得不得安宁,让在荥阳—成皋一线的项羽好几次不得不回师救援彭城。
总之,随着既定军事战略的展开,刘邦死死地把项羽的主力拖在了正面战场,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双方之间大战小战不断,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最终,刘邦率领的汉军战胜了楚军。
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刘邦先进入了咸阳,而另一支义军的首领项羽随后赶到。项羽当时势大,不遵从原来楚怀王所约定的“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的协议,在咸阳外的鸿门,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宴会,欲除掉刘邦。
经过荥阳——成皋之战后,楚汉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刘邦率领的汉军由弱变强,逐渐有了与项羽抗衡并问鼎中原的实力。而在梁地追击彭越的骚扰军队的项羽,在听到成皋失守的消息后,连忙领兵回来救援。
面对来势汹汹的项羽,刘邦的汉军依靠有利的地势,坚守不出。虽然项羽指挥楚军对汉军发动多次进攻,但汉军坚守在工事内,只守不攻,以至于楚军不但没有取得任何实际的战略效果,反而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士气非常低落。这样一来,双方陷入了胶着的状态,在一个叫作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的地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图2-2 项羽雕像
刘邦只守不攻,本就是要拖垮项羽及其率领的楚军,正因为如此,刘邦做足了战略物资储备工作。而项羽远道而来,所想的是速战速决,其战略物资也就准备不足。
就这样双方僵持了几个月后,楚军军粮越来越少。于是,项羽变得越来越焦急,一心想与刘邦展开正面交锋,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可是,不管项羽怎么去激怒刘邦,刘邦始终不为所动。
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同时迫使刘邦投降,项羽把之前俘虏的刘邦的父亲太公带到了阵前,高声对刘邦说:“要是你不赶快投降,我就把你的父亲烹了。”谁知刘邦对此竟是一点儿也不恐慌,干脆耍起了无赖:“我和你曾受命怀王,约为兄弟,所以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了。如果你一定要把你的老子烹了,那么请看在兄弟份儿上多少分给我一碗肉汤吧。”
可是项伯却劝项羽说:“这天下到底归谁还没有定数,况且这人为了争夺天下都可以六亲不认,所以即使您杀了太公也起不到作用啊,只会使两方的怨仇更深罢了。”项羽听后认为说得在理便只好作罢。
没过多久,在一次阵前的言语交锋中,刘邦为了打击楚军的士气,在两军阵前历数了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听后大怒,暗中放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刘邦中箭后,虽然受伤很重,但为了稳定军心,假装着被射中的是脚趾,且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强忍着伤痛去视察军营。
就这样,楚汉两军依然僵持着,很快楚军的军粮就不足了,而刘邦兵盛粮多。此时的项羽骑虎难下,如果退军,害怕汉军趁势追击;不退军,没有军粮,又怎么能坚持下去呢?
而在黄河以北地区的韩信以及在后方不断骚扰的彭越也给项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到了最后,项羽没有了办法,不得不同意与刘邦休战。
项羽和刘邦经过商议,签订了古代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在这份和议中,项羽和刘邦商定以战国时魏国修建的运河——鸿沟(今河南中牟、荥阳、开封一带)作为两方的界限,以划分当时的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归楚。作为讲和的条件,项羽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汉高祖刘邦和韩信在一次闲聊的时候,谈到了有关将领的军事才干。刘邦顺势就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当然是越多越好。”
项羽与刘邦签订了《鸿沟和议》后,认为刘邦会遵守这个协议,便率领军队往回撤。而刘邦在经历了连年的战争后,也想撤军。可就在这个时候,张良与陈平过来劝谏,认为应该趁这个时候对项羽发动总攻。
他们认为刘邦已经取得了大半个天下,并且大多数诸侯也支持刘邦。现在的项羽已经处在弱势,如果不趁这个机会消灭他,就像是将老虎放归山林,一旦其恢复了元气,再想要消灭他就不是容易的事了。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时候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原为韩国贵族,其祖上三代都曾为韩国的丞相,一心为恢复韩国而努力奔走,曾经用招募勇士的方法,在博浪沙刺杀过秦始皇。
“张良拾履”的故事
在我国民间,关于张良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张良拾履”的故事。据说,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随后逃到了下邳。一天,他在镇东的桥边遇到了一个奇怪的老人。那个老人把鞋子掉落了桥下,让张良捡上来,还让张良帮他把鞋子穿上。张良照做了,老人很是满意,于是将自己用一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这个老人叫黄石公。张良得到了稀珍的奇书,夜以继日地诵读研究,因此后来成为满腹经纶、智谋超群、决胜千里的汉代开国名臣。
陈平曾经是项羽的谋士,在跟随了项羽一段时间后,他感觉项羽不具备拥有天下的气概,空有一身英武豪迈之气,一意孤行,不喜接纳人言,就想着另投明主。在鸿门宴上,他看到了刘邦的气度、智谋与胆识,又听说他知人善用,便认定刘邦是个造势英雄,于是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身。在楚汉战争爆发后不久,他便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
听了这两个人的话,刘邦如梦初醒,便单方面撕毁了刚刚签订的协议,指挥军队追击完全没有防备的项羽,并且急速传令让韩信和彭越各自率领本部人马前来支援,计划一举歼灭楚军。
到了公元前202年10月,也就是汉高祖五年,刘邦在阳夏(今属河南太康)的南面追上项羽。他与彭越、韩信约好了日期进行部队的会师,打算共同向项羽进攻。但是到了固陵(今河南省淮阳北部),彭越、韩信两军并没有到来,刘邦便独自向项羽发起了进攻。
而此时的项羽正打算班师回营,得知刘邦失信贸然出击顿时火冒三丈,他当即命令部队在固陵一线展开战斗,好好教训一下刘邦。结果可想而知,疲惫不堪的刘邦军队,被对方打得哭爹喊娘,抱头鼠窜,死伤官兵近2万人,最后,不得不败退,回守设防,再不敢突出冒进。
郁闷的刘邦没办法,只好问张良有什么良策。张良说:“如果您能以梁地实封彭越,以齐地实封韩信,我想他们肯定会全力帮您击败项羽的。”刘邦觉得在当前情况下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于是,他马上派人通报韩信和彭越,在击败项羽后立即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彭越、韩信自然痛快,立即回报道:“我们同意立刻进兵。”
就这样,刘邦的汉军不仅人马直逼30万,而且对楚军形成了东北、西南、西、北四面攻击的态势。在此严峻形势下,狼狈不堪的项羽只得带领楚军从自认安全的东南方向突围并很快退至垓下,但疲惫异常的士兵早成了惊弓之鸟,为稳定军心,项羽决定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一是恢复体力,二是收缩战力。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大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与萧何、张良三人被后人并称“汉初三杰”,又与彭越、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指的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位开国功臣,即张良、萧何、韩信。汉高祖刘邦曾对大臣们说:“张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他;萧何可以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我也不如他;韩信则能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更是不如他。这三个人都是当今的豪杰,我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怎能不得到天下呢?”
在最初期的时候,韩信投奔的是项羽,但是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后来才在陈平的推荐下前往汉中,投靠被封为汉中王的刘邦。
在汉中,开始的时候他仍然没能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只是让他当了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官,他备感失望。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官后,他在一个月夜偷偷离去,幸好被萧何知道,萧何连夜骑马将他追了回来,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在萧何的引荐下,刘邦才知道韩信是个人才,便予以重用,拜韩信为大将。可以这么说,刘邦之所以能夺得天下,韩信有着莫大之功。
当接到了刘邦的命令后,韩信立刻展开了行动,迅速占领了楚都彭城以及今天苏北、豫东、皖北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这个时候,彭越则率军从梁地出发向西对楚军发起了进攻。
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下,被逼退向垓下。虽然项羽率领楚军奋勇抗敌,但胜少负多,而汉军虽多有战果,但也无法一剑封喉,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很快进入胶着状态。不过就汉军来说,毕竟是优势方,胜利的天平正一步步向他们倾斜。而反观项羽及其楚军,除了面对大军围困,退无可退,攻无能力外,更重要的还是军需物资的巨大损耗和补给被阻断,如果粮草断供,别说打,就是敞开大道让你跑也跑不动啊。万般无奈之下,项羽决定趁现在还有点力气冒死突围。
就在这个时候刘邦身边又有人献计,提议让汉军用楚地的话唱一些楚地的歌曲。
顷刻之间,楚军营帐四周传来震耳欲聋的歌声,这让项羽一时间震惊万分,他连忙命人出营打探情况。很快差役回报:周围全是汉军的将士在引吭高唱楚地的歌曲。项羽一听,心都凉了半截,独自哀叹:“难道汉人早已夺占了我楚地,不然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在那里唱歌呢?”
项羽满怀疑惑,在军帐中借酒浇愁,此时有一位名叫虞姬的美人陪伴在项羽的身边。他又命人牵来心爱的坐骑——名叫“乌骓(zhuī)”的骏马。几杯酒下肚,项羽微微有些醉意,忍不住慷慨悲歌,吟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则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就这样,项羽一直重复着这首歌,后人便将这首歌词称之为《垓下歌》。唱着唱着,项羽不禁泪流满面。再说楚军因为大多是楚人,在听到汉人唱的楚歌后,不免勾起了思乡之情,想到的只是家乡以及家乡的亲人,也就没有什么心思再作战了,而且有很多士兵都当了逃兵。如此一来,楚军的士气大减,几乎没有了与汉军一战之力。
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下,再加上刘邦听从了谋士的建议,采用了“四面楚歌”的涣散军心之计。自诩为英雄无敌的项羽似乎也知道败局已定,就在那一夜,他决定带着虞姬,率领着自己手下的800名骑兵突围。
但是,深爱着项羽的虞姬担心自己会成为累赘,在项羽突围前自刎。这给项羽带来了更大的打击。
图2-3 霸王别姬雕像
虞姬
虞姬是楚霸王项羽的爱妾,她生于何年、何月、何地等都不详,有人说她姓虞,又有人说她名虞。人们之所以能记住她,是因为在项羽被围垓下时,她一直都陪伴在项羽的身边,并为了项羽拔剑自刎。我国的传统剧目《霸王别姬》,演绎的就是她与项羽的故事。
次日,天还没亮,项羽便率领着800名骑兵神色慌张地向南方奔逃。而此时本以为将楚军围得水泄不通的汉军还在蒙头大睡,等到天大亮后,忽闻探兵来报,刘邦才知大事不好,于是,他急忙命令手下将领火速带上5000名骑兵,朝着项羽逃跑的方向猛追。不久,突围的楚军便被汉军发现了。
项羽虽然英勇,但面对重重汉军的包围与不断攻击,也难以拥有获胜的机会。很快,他手下只剩下不到100名的骑兵,而更为糟糕的是,在冲杀的过程中,他们迷路了。
好不容易他们遇到了一位农夫,便向农夫问路。但项羽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位农夫却故意指错路。结果,好不容易离开战场的项羽重新回到战场,并深陷包围之中。
此时,浩浩荡荡追赶而来的5000名骑兵发现了他们,并再一次将他们包围。项羽见状又带领手下朝东方逃走。
项羽左冲右杀,不一会儿就只剩下28人了。这时项羽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无论如何都难以逃出去了,他只能停下来对手下的士兵说道:“至今,我项羽带兵打仗已有8个年头了,我亲自指挥大军打仗的次数便达到70多场。在这70多场战斗中,我从未失败过,所以才能称霸天下。如今我却被围困于此,这乃是老天要灭我项羽了,而不是作战不利的过错。”
不过,他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将剩下的28名骑士分成4队,对围攻上来的汉军发动了攻击。最后,28名骑士全部战死,他也突围到了乌江边,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东北长江边上。
刚好江边停靠着一只小船。乌江亭的亭长见到项羽后,建议项羽赶快乘坐小船渡江,并劝说道:“尽管江东是一个小地方,但是依然有着一千多里的土地、几十万的人口。如果大王能顺利渡江,依然可以在江东地区称王。”
项羽听罢,苦笑道:“想当初,本王在会稽郡起兵,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如今仅有本王一人回江东,即便江东父老肯原谅我,重新拥立我为大王,但我有何脸面再去见他们呢?既然老天想要亡我,我渡江又有何用?”
最后,刚愎自用的项羽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并将乌骓马赏给了亭长。
此时,刘邦的汉军也追到了乌江岸边。项羽转身徒步与追上来的汉军再战,仅他一人便杀了数百名汉军。不过,面对着不断围拢过来的汉军,他也被砍伤好几处,身受重伤,已经完全没有一点力气再战。
这些围拢上来的汉军将领有不少项羽都认识,并且还曾是他的属下,如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王翳等。项羽看到了他们,便对他们说:“我听说汉王出了悬赏,如果谁能取得我的脑袋会有一千两黄金的奖赏,还会封为万户侯。现在,我就送你们这点好处,把本王的头给你们吧!”说完,他就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至此,楚汉相争结束,刘邦统一中原,建立了大汉王朝。
垓下之战是发生在楚汉相争时的最后一场战争,是一场战略追击战。在此战中,汉军利用有利于自我的形势,积极调集兵力,多方围攻,最后以优势的兵力全歼了楚军,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成功的追击战战例。垓下之战的胜利,帮助刘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汉王朝,结束了秦末以来多年的混乱局面。
此外,在这场战争中,项羽虽然兵败垓下,但并不能抹杀其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他的指挥作战才能仍然是值得赞扬的。
发生在垓下的这场战争是史无前例的,对我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战争史都产生了极大意义和影响,因而垓下之战被人们称为“东方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