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平之战:加速秦国统一的歼灭战

编者按语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我国战国时期诸侯国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冷兵器时代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在此次战争中,秦国获胜,并打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平衡,为后来的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陆战档案

时间:公元前260年

地点: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

参战方:秦国;赵国

指挥官:(秦)白起、王龁(hé);(赵)廉颇、赵括

参战兵力:秦国约50万人;赵国约45万人

伤亡情况:秦国过半;赵国约40万人

陆战结果:秦国惨胜;赵国全军覆没

战事导读

秦国是我国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现陕西省一带。秦国建国初期,是一个相对落后、弱小的国家。直至公元前4世纪中期,秦孝公主政,大胆任用商鞅实行了变法后,秦国才一天天强大起来。

有了家底做靠山,秦国便逐渐开始寻求更大的利益,于是图谋出兵攻打其他诸侯国,并希望通过兼并傲视群雄。经过多年鏖战,秦国如愿以偿,最终成为当时七个诸侯国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其余六国为齐、楚、燕、赵、魏、韩)。

至此,朝野相继请奏,秦国应该一统天下。此言正中秦孝公下怀。可惜,天不遂人愿,秦孝公的宏图大志尚未完成便撒手人寰。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继位,任命范雎(jū)为相,并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即对与秦国相邻的诸侯国发动战争,对离自己较远的诸侯国则采取交好的策略。韩国,作为与秦国相邻的诸侯国,自然首当其冲。很快,经过周密策划,秦国正式开始贯彻“既定方针”,对韩国大举进攻,不久,就将韩国拦腰斩成两段,将该国的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与韩国分割开来。此时,见大势已去的韩国君主韩桓惠王正准备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以求和。没承想……

主动献上党,最终引祸端

秦孝公的孙子秦昭王,继承先辈遗志,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对魏国发起了进攻,最终迫使战败的魏国归附于秦。接下来秦军又开始进攻韩国。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韩国国君知道自己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主动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换取太平日子。

图1-1 长平之战决战要图

然而,负责驻守上党的太守冯亭,并不赞同韩国国君的做法,而是另有打算。他觉得把上党献给秦国,还不如献给赵国,这样对自己的国家更有利。将上党献给秦国并不一定能阻止秦国对韩国的进攻,如果将上党献给赵国,则可能减缓韩国的压力。因为当时赵国的势力在诸侯国中也十分强大,尤其还拥有廉颇这样的名将。

于是,冯亭便派人与赵国联系,表明自己的想法。当时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在得知冯亭想将上党献给赵国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便与平阳君赵豹商议接不接受上党。平阳君认为不应该接受上党,因为他觉得冯亭将上党交给赵国一定是别有用心,得到上党对于赵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紧接着,赵孝成王特地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谈。而赵胜他们的意见都在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即使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地攻打,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不费一兵一刀就能获得一大片土地,是占尽便宜的事,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赵孝成王虽然赞成赵胜的想法,也很想接收上党郡,但也考虑到此举可能会引起秦国的不满,从而引起秦赵两国的战争。而平原君赵胜则认为,有廉颇这样的当世名将在,用不着惧怕秦国。于是,赵孝成王也就听从赵胜他们的建议,接收了上党郡,并且把冯亭封为华阳君。

秦昭王得知了这一消息大怒。即将到嘴的“肥肉”却被别人抢去,秦国当然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恶气。这时,秦国的范雎便向秦昭王提议,立即出兵攻打赵国。

而赵国这几十年来发展迅速,不断强大起来,尤其在廉颇、赵奢等有着杰出军事才能的将领的指挥下,赵军的实力更是大大增强,可以与强大的秦国进行对抗。事实上,秦国想要实现统一六国的计划,就必须要征服赵国。因此,秦国和赵国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场大战。

得到冯亭献上的上党之后,赵王便派军队直接进驻上党,并且还派廉颇带领军队前往长平驻守,以防秦国军队来袭,随后,秦国发兵。由此,秦赵之间正式拉开长平之战的序幕。

知识链接

长平在哪里

长平,战国时赵国的城邑,在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城北10千米的长平村。其实,真正的长平战场何止一个村落大小。它东到鸿家沟、邢村,西到骷髅山、马鞍壑,南起米山镇,北至丹朱岭,东西之间还夹着一条丹河。方圆几十平方千米,都曾经燃起过长平之战的战火。

老将对垒,按兵不动

公元前260年初,秦王便派王龁领兵攻打上党。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由于上党的守军以及赵国派来的军队兵力较少,难以顶住秦军的猛烈进攻,很快上党便失守,赵军不得不退守长平,等待赵国的军队前来救援。

廉颇带兵安扎在长平,并在丹朱岭至马鞍壑修筑起一条防御阵线,同时在30多千米以外的空仓岭构筑防线。而王龁则在沁河沿线布下重兵,准备向空仓岭的赵国守军发起进攻。秦军在王龁的指挥下突袭赵国守军,赵军一时间招架不住秦军的进攻而步步后退,而秦军则步步紧逼。

知识链接

廉颇负荆请罪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大将,因为英勇有谋而闻名于诸侯各国,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我们熟知的“负荆请罪”这一成语,说的就是廉颇的故事。廉颇因战功卓越被封为上卿。他看不起被赵王重用、门客出身的蔺相如,便处处针对蔺相如。蔺相如却像是很害怕他。他为此感到十分高兴。没想到蔺相如并不是真的害怕他,而是担心他们之间产生矛盾,会让敌人有可乘之机。在得知蔺相如的想法后,廉颇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羞愧,便裸露着上身,背着荆条,上门向蔺相如赔罪,从此他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很快,在秦军势不可挡的攻击下,赵军放弃了空仓岭。空仓岭沦陷后,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在丹河形成两军对峙后,廉颇突然停止用兵,开始在长平修起壁垒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廉颇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敌人相抗衡,如果跟秦军正面决战,想要取胜很难。而秦军这样远离国土到别的地方去打仗,自然希望能速战速决,否则时间一久,很容易出现粮草供应不足的情况。

廉颇通过权衡分析后,决定根据有利的地形,坚守不战,消磨秦军的士气,然后再寻找秦军的弱点,伺机一举击败秦军。

面对廉颇的只守不攻,秦军也极其无奈。他们虽然发动过几次进攻,但是都被赵军依靠有利的地形打败。秦军采取了很多方法,想将赵军从防御阵地中引出来,但是在廉颇的命令下赵军坚守不出。

就这样,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将秦军挡在了长平一线。

赵军是打定了主意要展开持久战,这对秦军来说十分不利。王龁也清楚地知道,时间拖得越久,秦军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而对赵军来说,他们大可以在壁垒之内等着源源不断的补给,然后日日操练,厉兵秣马。

时间一天天过去,双方由此进入了僵持局面。在此期间,王龁为了逼廉颇出手,不断发兵偷袭,可都无济于事。

然而,对于廉颇只是坚守而不出动的行为,令赵孝成王非常不满,并且多次派人责备廉颇。

令廉颇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原本想要依靠地利,坚守不出拖垮秦军的战略,由于秦国召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使得这一场战役变成了持久战。而更让廉颇感到焦虑的是,秦国因为水路运粮,所得到的补给反而比赵军更为及时、顺畅。

不仅如此,秦军在这段时间内,乘机包抄赵国后方,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使赵国更加被动,完全被牵制住,没有一点主动权。再加上周边的形势对赵国也不利。魏、韩、楚皆畏秦,齐恨赵曾参与乐毅伐齐,燕国与秦国交好,让赵国陷入了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地。可以这么说,再拖下去情形将会对赵国越来越不利。

图1-2 廉颇塑像

范雎成功实施离间计

面对不利于赵军的局面,赵孝成王忧心忡忡,并且有着想亲自率领军队与秦军决战的想法。但是,当他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就遭到了大臣楼昌的反对。楼昌认为这样做也无济于事,还不如派职位高些的使臣到秦国议和。

而另外一位大臣虞卿却认为楼昌的方法不妥,他觉得秦国如果要决心攻打赵国的话,和议难以达成,与其得到这样的结果,还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前往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赵孝成王不但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反而要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听后,便劝谏道:“派郑朱到秦国去议和,秦王与范雎必定隆重接待,并且会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样一来,楚国、魏国都会以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议和了,也就不会出兵来救赵国。秦国知道了没有人来救赵国的话,议和就可能不会成功,到时候赵军很可能被秦军打败。”

赵孝成王依旧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还是派了郑朱前往秦国求和。果然,郑朱一到秦国的都城咸阳,就受到了秦国的热情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和解的局面。这样一来,赵国的处境更为孤立。

不仅如此,秦国大臣们还出了一个主意:使用离间计来破坏赵孝成王和廉颇之间的关系,如果能使赵国换掉廉颇,换上一个浮夸没有内涵并且又急功近利的战将,那么会对秦国极为有利。秦王按照谋臣们的计策,派很多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没有勇气应战。并且说赵国有个叫赵括的人,英俊有才,精通兵法,又是个领兵打仗的将领。

就在赵孝成王因为议和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发现在邯郸的大街小巷有不少人说:“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秦国人不怕他,秦国人怕的是赵括。”

赵括是何许人也?他就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说得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但是,熟悉赵括的人都知道他并没有真正的本领,也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空有一肚子的兵法知识。

赵孝成王听信了传言,再加上原本就不喜欢廉颇采取的坚守不战的战略方式,就决定任命赵括为主帅,换下廉颇。老相蔺相如知道后,急忙上书赵王,劝他不要启用赵括。就连赵括的母亲也对赵王说,自己儿子没有什么真实本领,不适合带兵打仗。可是赵孝成王谁的意见和建议都不听,执意让赵括去替换廉颇,因此老将廉颇黯然退出了战场。

赵孝成王根本不知道他所听到的那些传言是范雎乘着议和时,遣人带着大量的黄金前往邯郸散播的流言。赵孝成王更不知道的是,秦国已经在此时秘密派遣了大将白起前往前线,换下了王龁,接替了秦军的指挥权。

白起的计策——请君入瓮

当弱小的秦国发展壮大之后,到了秦昭王时期,便任命一个名叫白起的人为将军。那么,白起是何许人也?

白起又称公孙起,是继中国历史上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一向以深通韬略而著称,战功赫赫。早在秦昭王十三年,秦昭王便任用白起做左庶长,命他统率秦军进攻韩国。初次率军作战,白起精心策划,突出奇兵,以非常快的速度一举攻占了新城。

图1-3 白起画像

不久之后,白起从左庶长升为左更,带领秦军前去攻打韩国与魏国。他曾多次使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将韩国与魏国联军消灭于伊阙。在这次战争中,白起斩杀了24万韩魏联军,还俘虏了韩魏联军的大将公孙喜,并成功夺下了5座城池。第二年,一听说白起又要出兵,魏军闻风而逃,并将61座城池拱手相让。正是因为这些战绩,白起在较短时间内又被秦王提升为国尉。

随后,秦国再次任白起为将,向韩、魏发起进攻,白起屡立战功,攻下了魏国的垣城(今山西垣曲),秦昭王提升他为大良造,并且成为秦国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军官。

知识链接

古代官职

左庶长:秦国最有实权的大臣职务,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秦国尚左,在两个庶长中,左庶长为首,右庶长次之。

左更: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

大良造:又称大上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最高的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不过,秦惠文王设立相国一职掌握军政大权后,大良造主要用作爵名,沿用至汉朝。

国尉:战国时期秦国的官职,主管军政。官位级别低大良造一级,国尉可以掌管卫兵一千人。

图1-4 长平之战骸骨坑

白起对赵括的处世方式、作战秉性和个人喜好等都做了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并依据赵括孤傲、好强、遇事一根筋等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作战方案,并希望通过这一方案诱敌深入,一举全歼赵括所部。

白起的战略部署是这样的:第一步,坚守营垒,阻止赵军的进攻;第二步,诱敌深入,然后形成包围态势,一击制敌。

赵括接到赵孝成王的任命后,便统领着赵国的援军浩浩荡荡来到长平,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将。他来到长平后就改变了廉颇的战略方针,不仅更换了大部分将领,也推翻了廉颇的防御部署。他想主动出击,一举打败秦军,夺回上党郡。

公元前260年8月,在不了解局势的情况下,赵括就指挥赵军对秦军发动了正面进攻。秦军在作战时故意表现得不堪一击,节节败退。赵括见状大喜,命令赵军乘势追击,直追到秦军的防御阵地。

赵括原本以为可以一鼓作气攻下秦军的阵地,但是,没有想到秦军的防御工事修建得十分坚固,赵军久攻不下。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一支2.5万人的轻兵出现在赵军在长平布置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处,并发动了猛烈攻击,夺下了百里石长城。

不仅如此,在赵军的背后也出现了一支秦军,隔断了赵军与百里石长城之间的联系。至此,赵括率领出战的赵军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

赵括无能,累死三军

当赵括发现自己被反包围后,虽然发动了几次攻击试图突破秦军的防线,但是都没有成功。所以,赵括只好下令就地构筑营垒,将进攻改为防御,等待援军到来。

赵括率军被包围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国和赵国。秦昭王闻听后,亲自赶到河内,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沁阳市一带(离长平主战场不远的地方)。他把当地所有15岁以上的男丁组织起来,调到长平战场,占据长平东北面的高地,切断赵括的援兵和粮运。

而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赵国也连夜派兵前往救援。但是,由于秦军的阻拦,赵国的援军无法赶到长平给予赵括援助。

面对这一形势,赵孝成王连连向楚、魏等其他诸侯国派出使者,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援助。然而,因为前不久赵国派使者到咸阳的事各国都知道了,他们不知道秦赵两国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便处于观望状态,没有给予援助。

赵括所率领的赵军在秦军的四面合围下,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苦苦坚守了46天之久。在这段时间内,许多士兵饿得没有办法,就暗自互相杀食。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秦军不进攻,赵军也撑不了多久了。

至此,身为主帅的赵括知道等援军到来已经无望,再不设法突围,肯定要全部饿死在这里。于是,他就收拢余下的士兵,分成4队,一齐鸣鼓,夺路杀出。如一路打通,赵括便率领其他三路随后跟走。

谁知,白起早已料到赵括有此计,吩咐四面八方埋伏了弓箭手,凡见赵营中冲出来者,一律射杀。因此,赵军一连进行了四五次突围,但均以失败告终。最后,赵括决定背水一战,亲自带兵突围。

他在余下的士卒中挑选出一支精锐部队,全部披上厚甲,骑上战马,由他亲自率领,强行突围。但是没想到,赵括刚刚出现在阵前,就被秦军的乱箭射死。赵括死后,赵军失去了主将,没人指挥,立刻陷入混乱。白起见状,趁此机会指挥秦军发起猛烈进攻,把赵军的队伍打得落花流水,赵军以失败而收场。

白起坑杀降兵留恶名

赵括身亡后,赵军群龙无首,知道已经无法突围,只得扔掉兵器,跪地投降。白起招降了赵兵,并命人割下赵括的人头,前往赵营招抚,这时赵营中士卒尚有20余万之多,见主帅被杀,便纷纷投降。

击败赵军,白起俘虏了近40万的赵军士卒。白起骑马站在高坡上,眼望着黑压压的俘虏,心中既得意又担忧。这次长平之战是他前所未有的胜利,而且到目前为止,诸侯之中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在一次战役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但是,如此多的降兵怎么处置呢?白起犯了愁。光是对赵国降兵上下监控就需要秦军许多人手,还有吃饭问题也要用去大量的粮食。最主要的是有一部分降兵心怀仇恨,这40万降兵如果编入秦军,一旦有人煽动作乱,必将在秦营之间制造一场血雨腥风。

最后,白起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就是将这些士卒全部活埋。在当时,他是这样跟部下说的:“在我们秦军攻占上党后,那里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而赵国士兵又反复无常,不趁着今天这个机会全部杀掉,在以后可能会给秦国带来灾难。”

知识链接

项羽坑杀秦军降卒

在我国历史上,坑杀降卒的事件并不少见,除了白起之外,另一起令人震惊的坑杀降卒的事件,是秦末楚霸王项羽命令其手下大将黥布和蒲将军,黑夜秘密屠杀了20万秦军降卒。

于是,白起假言劝慰、安抚赵国的降卒,并下命令向降兵赐以酒肉,让他们放松警惕。当天夜里白起就秘密地下了命令:“起更(五更中的一更天)时分,凡是秦兵都要把一块白布系在头上,如果头上没有白布,那么就是赵国的士兵,一律杀死。”

就在赵国的战俘酒醉饭饱、鼾声大作之际,秦军官兵一律头缠白布、手执利刃冲入战俘营区,手起刀落,猛杀赵国降兵。个别长得强壮的赵兵侥幸冲出营帐,也立刻被营房外巡视的秦军杀掉了。

就这样,赵国的那些降兵全部被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也就是因为如此,白起在历史上有“杀神”之称,并留下了残暴、嗜杀的名声。从此,赵国人听到武安君白起的名字,无不惊惧。

长平之战大败,白起坑杀降兵的消息传到赵国后,赵王更是大惊失色,群臣哀叹异常,一时间,都城里哭声一片,持续了几天几夜。

在经历了此次大战后,赵国元气大伤,自此一蹶不振,由强转弱。所幸的是,在长平大战结束后,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赶快向自己的小舅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寻求援助,委托他求魏王发兵救赵。

魏王派魏国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救赵,但是由于受到了秦昭襄王的威胁,只得屯兵邺城。此时,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得采用了侯嬴的计策,先设计窃得虎符,又派人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让赵国不至于在长平之战后就被秦国所灭。

知识链接

虎符

虎符是古代时期皇帝用来调兵遣将的一种兵符,最早的时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的伏虎形状的令牌,正面是伏虎,反面刻铭文,分成左右两半,右半朝廷留存,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一地一符,专符专用,不会用一个兵符,来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队伍,并且调兵遣将的时候,必须要左右两半合并验真才能生效。

图1-5 虎符

历史意义

长平之战中,秦国将领白起坑杀了赵军俘虏40余万人,这是一场名曰战争,实际上却演变成滥杀无辜而被载入史册的惨绝人寰的“杀人游戏”,因为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赵国的惨败,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打破了诸侯国之间的势力平衡。六国势弱,而强秦崛起,从而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

此外,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标志着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不断的战国时代即将终结,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要诞生了。 Q370GFFmB8xL8V2e8Bb3PBX69vZ0rBH55a4z9yEKUKlvrSS1cVtFKGJ6IaLfa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