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也发生过一些非常经典的海战,虽说当时科技落后,但其规模却并不小,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例如,鲜为人知的中日第一战——白江口海战,又称白江村海战。大唐水师以武力征服了日本水师,并从此换来了中日之间近千年的和平。
时间:663年8月27日
地点:白江口(今锦江入海口)
参战方:大唐水师
日本水师
指挥官:刘仁轨
庐原君臣
参战兵力:大唐水师13000人,战舰170艘
日本水师42000人,战舰1000余艘
伤亡情况:大唐水师损失较小
日本水师被焚毁战舰400余艘
海战结果:大唐水师取得胜利
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中日之间的战争最早开始于何时。而在中国史书中,对这场发生于7世纪的海战记载也不多,但这场海战对当时东洋的政治格局,以及日本的国家战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那么,中日两国为什么会针锋相对呢?这就要从当时朝鲜半岛弥漫的硝烟说起。
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三个国家都想吞并对方,统一朝鲜半岛,因此关系十分微妙,时近时远、时友时敌。
当时,与大唐接壤的高句丽实力最强,经常扰乱大唐边境。半岛南面的新罗和百济则相对弱小。新罗向大唐示好,想依靠大唐一统半岛。百济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便借助与其交好的日本之力抗衡。
事实上,对于大唐来说,朝鲜半岛混乱的局势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早在隋朝时期,文帝和炀帝就曾多次兴兵讨伐高句丽,但都没有成功。598年,高句丽侵犯辽西,文帝派遣3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王,吓得高句丽王连忙上表谢罪,于是得到赦免。612年,炀帝派遣百万大军从陆海两路攻打高句丽,一路势如破竹,后来由于隋军将领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613年,炀帝准备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造反,无奈只能取消了计划。614年,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后因高句丽王遣使谢罪,加上连年战事,国内弊端突显,不久便班师回朝。615年,炀帝又打算攻打高句丽,但由于国内混乱加剧,计划再次被搁浅。隋朝对高句丽的征伐,不仅战果有限,而且使国力锐减,劳民伤财,终引发隋末农民起义,炀帝因此丢了江山和性命。
至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大唐和高句丽的关系持续恶化,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对大唐态度强硬,经常纵兵骚扰大唐边境。645年,太宗亲率10万大军讨伐高句丽,攻占了10多座城池,但在安市的攻城战中消耗过大,又时近深秋,草枯水冻,最终只好班师回朝。此后,太宗曾多次出兵征讨高句丽,但都没能达到预期目的。
高句丽见大唐奈何不了自己,每每从大唐攻打的困境中脱身之后,便把矛头指向亲唐的新罗。百济也常趁火打劫,抢占新罗城池。就这样,新罗成了两个邻国的嘴边肥肉。
655年,高句丽联合百济攻打新罗,一连夺取新罗30多座城池。新罗王金春秋向大唐求援。高宗李治多次遣使调解无果后,决定用武力解决新罗问题。
660年,高宗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10多万,从成山(今山东荣成)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与此同时,新罗王率兵5万从陆路攻打百济。而百济屯兵熊津口进行抵抗,但在大唐和新罗的夹击下,很快溃败。
随后,大唐和新罗合兵一处,向百济都城泗沘(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进军。10天不到,百济王出城投降,百济“灭亡”。大唐在百济设置了5个都督府,苏定方押解包括百济王扶余义慈在内的众多俘虏返回大唐,留下大将刘仁愿率领1万唐军留守泗沘,任命刘仁轨为熊津都督。
百济王的堂弟扶余福信原本已经归顺大唐,后看到唐军主力回国,便萌生了贼心,与一个叫道琛的百济和尚联手,在同留城聚拢百济遗臣造反。
扶余福信深知,仅仅依靠自己及百济旧将难以争取民心,为了强化自己是“正统”,扶余福信派人前往日本,要将当时正在日本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璋接回国继承王位,并请求日本出兵干预。
当时,日本经历了“大化改新”,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变。为了转移国内新旧势力的矛盾,以及民众的不满,扩大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便同意了扶余福信的请求。
661年,齐明女皇亲自率领数万军队渡海西征,结果因旅途劳顿,年老的齐明女皇因病去世,日本的这次出征也被迫推迟。折腾了几个月,等日本朝局逐渐稳定后,已经手握大权的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便迫不及待地派兵开赴百济。于是,日本军队开始分批向朝鲜半岛进发,首先是5000人的先锋部队,护送百济王子扶余丰璋前往周留城即位。接着,又多次增兵,使百济得以苟延残喘。
663年6月,集结在朝鲜半岛的日军开始先捡“软柿子”捏,对新罗发起进攻。由于有扶余丰璋这块“招牌”,得到了不少百济人的响应,新罗不敌,很快被占领了沙鼻岐、奴江两城。如此一来,日军切断了唐军和新罗的联系。
面对这种局势,唐高宗任命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率领7000士兵渡海进驻熊津城,与刘仁轨会师,唐军因此士气大振。
获得增援后,唐军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刘仁愿、孙仁师及新罗王率兵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率领水师从熊津江入白江口(今锦江入海口),从水路进攻。
此时,唐军获得一个难得的进攻时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扶余福信愈发飞扬跋扈,百济新王扶余丰璋对他来说不过是个傀儡,显然这是扶余丰璋所无法容忍的。没过多久,扶余丰璋在日本人的协助下率先发难,扶余福信在乱战中被杀,其亲信也尽数遭到清洗,百济叛军实力大减,甚至找不出几个真正会带兵的将领。于是,唐军与新罗军趁机调兵遣将,在随后的战事中节节胜利,扶余丰璋被包围在周留城内。
经过商议,大唐和新罗联军从陆路三面围攻周留城,城外据点被逐一攻破。此时,百济再次向日本求援,中大兄皇子派庐原君臣领兵10000渡海而来,准备在白江口登陆。虽然胜利就在眼前,但刘仁轨等大唐将领也清醒地意识到,建立在白江口上游的周留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倘若百济能确保周留至白江口一线的安全,就能顺利得到日本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而守。因此,白江口成了维系周留城存亡的生命线,也是联军与日军的必争之地。
663年8月26日,刘仁轨率领水师主力抢先进入白江口,阻断了日本水师对周留城的增援通道。第二天,中日水师在白江口遭遇。
从当时双方的兵力来看,大唐水师13000人,战舰170艘;日本水师42000人,战舰1000余艘。虽然日本水师在人数、船数上都要多于大唐水师,但日本多为小型船只,而大唐水师都是当时的巨船,船壁高坚、设计精良,而且武器装备也要优于日军。
此外,日本水师缺乏大规模海战的经验。日本水师将领以为,只要凭借船舰数量多,到时候一拥而上,就一定能打败唐军。事实上,倘若在宽阔的海面上,日本水师船舰一下展开,那么唐军势必要多花许多气力。
海战开始了,日本水师毫无阵形可言,全都一窝蜂地冲向阵形齐整的大唐水师。面对乱哄哄的日军,唐军凭借船舰高大,果断采取火攻。只见数千支火箭射向挤成一团的日本水师,中箭的船舰纷纷起火,然后到处乱窜,结果很快引燃附近的船舰,大火不断蔓延,愈烧愈烈。
海战持续了2天,唐军在不断胜利的情况下,又迂回从背后包抄日本船舰。当日本水师敌不过大唐巨舰和火箭时,纷纷掉头想要逃走,结果却发现部分大唐战舰已经绕到了后面,在惊慌失措之际,日本水师又遭受到新一轮猛烈的火攻。
这是一场无比惨烈的海战,唐军一共焚毁日本船舰400余艘,日本水兵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旧唐书》中记载:“烟焰灼天,海水皆赤。”
日本水师惨败的消息传到周留城,守城的百济贵族在绝望中向唐军投降,百济王扶余丰璋狼狈地逃亡到了高句丽,百济就此彻底灭亡。
毫无疑问,白江口海战决定了朝鲜半岛的格局,而受益最大的是亲唐的新罗。667年大唐和新罗联军征讨高句丽。668年联军攻陷平壤,高句丽灭亡。
而继白江口大败后,日本因失去了“内部策应”,不得不将陆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从此愈发谨慎,不仅在军事上重视大唐,在经济、文化上也开始向大唐学习。海战前,日本曾4次遣使到大唐。海战后,日本更加重视与大唐的交流,派遣使臣的频率、使团的规模都远超战前,人数、船舰往往是以前的2~3倍。
这一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十分兴盛。如果说战前日本使臣到大唐还有几分倨傲,那么战后再来大唐则心存敬畏,倾心向大唐学习,甘做“藩属之国”。
白江口海战中,大唐水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及船舰数量均超过己方的日本水师打得大败,可以说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次海战是中日两国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大唐及新罗的胜利,基本奠定了此后近千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日本的国家战略,日本不断向大唐“拜师学艺”,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日本在那数百年几乎就是大唐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
唐朝时,我国的造船技艺已经十分发达。采用先进的水密舱结构,增强抗风浪的能力;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升;船舷设置防浪板,形如鹘翅,既可防止倾侧,又掩挡海浪,保护船上人员及物品的安全。
此外,大唐沿海一带的造船业发展迅速,有私营的造船厂,也有官办的造船厂,技术工人分工细致。据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时,泉州所造安海船“银锒船舷十五格,可贮货物二至四万石之多”,“十五格”即十五个底舱,可见船的高大。
大化改新又称大化革新。大化改新之前,苏我氏等大贵族控制着日本的政权。后来,皇室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等发动政变,刺杀了当时掌控朝政的苏我入鹿,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并颁布改新诏书,实施政治改革。具体内容为:
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
2.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3.造户籍、记账(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町。
4.改革税收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
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大化改新将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自此,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明治维新将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日本一直是个奉行男尊女卑思想的国家。不过,在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10位女天皇。尤其是592—770年,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出现过6位女天皇,总计在位时间近90年。
白江口海战中提到的“齐明女皇”,又叫皇极天皇,在日本历史上两次在位,分别是642—645年(她的儿子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刺杀苏我入鹿,齐明女皇退位,她的弟弟孝德天皇即位)、655—661年(孝德天皇死后,齐明女皇再次即位,但实权掌握在中大兄皇子手里)。661年,她在亲自带兵出征朝鲜半岛的途中病逝。
据《日本书纪》记载,齐明女皇性格刚强,办事讲排场、铺张浪费,热衷于建造,陆续修建了豪华宫殿、庭园。为了水上游乐,修筑运河,尽情享受奢华生活。
齐明女皇死后,中大兄皇子没有立即即位,而是采取一种叫“称制”的太子执政形式,致力于收拾百济灭亡后的残局,实施安抚豪族不满情绪的和睦政策,进行政治革新。668年中大兄皇子正式即位,成为天智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