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以《四部丛刊》影印黄鲁曾明翻宋本为底本,校勘时简称“《四部丛刊》本”。为便于阅读,本书行文中原有王肃所作夹注,整理时尽皆删去,仅保留经典原文,并对其进行校勘,须引证的注文在校勘按语中进行说明。
二、本书参校本如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拼版明黄鲁曾覆宋刊句读本,校勘时简称“黄鲁曾句读本”。本书断句与该本基本相合,但不唯前人为是,不以己见为非,断句、标点更适于今人阅读习惯,偶有与参校本相悖者,直接更改,概不出校。
贵池刘氏玉海堂覆宋本,该本分朱、墨本。在二者文本没有区别时,校勘时简称为“玉海堂本”;当二者出现异文情况,则分别称为“玉海堂朱本”与“玉海堂墨本”。玉海堂本经汲古阁主毛晋增补,文本讹误较少,内容又较黄鲁曾本丰赡。虽时有将后世整理者校语、按语窜入王肃注中的现象,但有益于文意理解者,亦予以保留。
先秦典籍、古人注疏等的内容如与本书文字存在相同、相通处,对理解文本有益时,亦适当参酌校勘,并在校勘记中予以说明。
三、本书只对重要、必要异文作适当校勘,以脚注形式出校勘记。于文意无涉者,如虚字“也”“矣”“耶”等异文则不作冗余说明。底本之讹、脱、衍、倒,若能据参校本修正者,在正文中径改,并在校勘记中予以说明。
四、校勘记中,整理者按语前均加“今按”:标示。涉及字形相近而形成的异文,括注繁体字或异体字字形。
五、本书采取简体横排形式。底本中存在的古体字、异体字,径改为对应的规范字形,概不出校。在无对应简化字的情况下,保留原字形。
六、分段情况与底本、参校本基本一致,但遇内容冗长、与今人阅读习惯不合者,直接分段,概不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