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登上舞台,《保险箱》里跳出来个话剧天才

1945年的夏天,李默然到邮局上班不久的一天中午,无意中走到了一间屋子的门前。他在这里发现了一个让他惊喜的秘密,一个决定他未来的秘密。

这是老员工李克锐和李季的宿舍。

已经对戏剧十分敏感的李默然,敏锐地听出屋里面好像有人在演戏。

他好奇地隔着木栅栏往里看,秘密看出来了,天哪,竟像是在排话剧的样子,细一看,那就是话剧呀,就是王人路演的那样的话剧呀!

是的,李克锐、李季在指导牡丹江邮政总局业余剧团青年文化剧社的人排练话剧。

李默然的心忍不住狂跳起来。

李默然不敢耽误工作,偷偷看了一会儿,强忍住激动的心情,悄悄地走了。但那个神秘的小屋强烈地吸引着他。

从那天开始,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要来到这个小屋门前,顺着门缝偷偷看人家排练。看的时间长了,眼睛疼了,脖子酸了,他也不在乎,仍然目不转睛地盯着。本来他记性就好,没有几天的工夫,那部剧的全部台词,他都能背下来了。

有一天早晨,李默然在大厅里一边擦地板,一边嘴里说着那出戏的台词。

恰好这时,迎面走来一个30岁左右的男人,个子不高,面色黝黑,目光里充满热情。来人正是剧团的导演李季。他听了李默然旁若无人的念叨,愣了一下,打量了李默然许久,似乎要在这张英俊的脸上寻找什么。

18岁的李默然,身高1.80米,浓眉大眼、高鼻梁,脸膛宽阔,棱角分明,动如奔马、声如巨雷,一副十足的男子汉形象。

李季带着惊讶匆匆地走了。

李默然一心工作,并没有留意到李季的表情。

到了中午,李默然又去那个神秘房子的门前偷看他们排练。就在这时,李季推门走了出来,微笑着对李默然说:“你好像每天都在外面看,是这样吗?”李默然有点紧张,他点点头,并不敢正视李季,脸也有点发热,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李默然的表情被李季看得一清二楚,他一点也没有怪罪这个青年的意思,反而亲切地问:“有好几回,我听见你在嘟囔我们的台词,你是从哪儿弄来的剧本呢?”李默然搔搔脑袋,回答说:“剧本?什么剧本?我没有哇,我是看你们排练时记下来的。”李季愣了,他又看了一眼李默然,问他:“你愿意来我们剧团吗?”正是这句话,把李默然推到了中国话剧与电影的舞台之上。

18岁的李默然

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李季是中国话剧与电影的功臣。

苦苦梦想当演员的李默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愣愣地看着李季,半晌之后,才胆怯地问道:“您说什么?”李季笑了,“我是问你愿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剧团。”李默然这回听清了,他跳起来,兴奋地说:“我愿意,我太愿意了,叫我演啥都行啊!”李季说:“那好,你来吧,我们欢迎你。”

李默然与中国话剧的旷世情缘就从这一天开始了。

当时,青年文化剧社排练的,正是他们自己创作的宣传储蓄的话剧《保险箱》。

李季领着李默然进了屋里。

“各位,这是小李,我们的新朋友,他喜欢演戏,让我们欢迎他加入我们的剧团。”

李季向大家介绍李默然,他很礼貌地向大家点头微笑。

演员们都是青年,他们热情地拥抱了这个帅气的小弟弟。

“你就演这个……”李季指着剧本上的一行字,让他坐下。李默然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行长家的老仆人”。他看了这话,有点发愣,李季解释说:“就是侍候行长的……”李默然点点头。

原以为能给个主角演呢,却不料只是个跑龙套的配角。李默然的心里多少有点发凉。

李季看出了他的心思,笑了,说:“你就演这个角色,戏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回去准备一下。明天晚饭后,你就过来参加排练。你放心,演好了,以后有机会我会给你主角演。”

“好的,明晚我一定来。”

虽然只给个配角,但他总算可以上舞台了。这时的李默然,心里就像亮起一盏灯。他拿起剧本,一路飞跑回了家。

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夜晚哪!

家里人已经把饭做好了,母亲叫他吃饭,他就像没听见一样。再喊,他说:“你们先吃吧,我不饿。”母亲怜爱地看看他,并没有说什么。4年前刚来牡丹江的时候,这个儿子还是个瘦小的孩子,现在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而且那么高大英俊,当妈的心里甜哪。

李默然全心全意地看那个小剧本,仔细寻找属于自己的台词。他找了半天,整个一场戏过去了,也没有看到“仆人”的台词。又回过头来看一遍,好不容易在第三幕第一页上看到这样的文字——行长家客厅,仆人正打扫客厅。少顷,行长上。仆人:“老爷,您回来了。”

对,就是这一句台词。

李默然心说:“一句就一句,让我上台就行!”

他一遍又一遍地念这句台词。母亲多次催他吃饭,他都像没听见一样。家里的人都睡了,他一个人还站在地上念那句词。他没有告诉母亲他要上台演戏了,想给母亲一个惊喜。

终于,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念出了自己认为精彩的老仆人的台词。他这才草草地扒拉几口饭,然后甜甜地睡去。

第二天整天,他都沉浸在难以抑制的快乐中。走路像飞一样,送邮件时,自行车更是骑得飞快。风在耳边吹起他的头发,他感觉真像飞起来一样。

1945年7月4日晚,李默然第一次参加话剧《保险箱》的排练。

他走进了那个小屋。

导演李季冲他轻轻一摆手,说:“开始吧。”

按照剧本提示,李默然开始一丝不苟地做戏。

他先是拿着笤帚把地扫一遍,扫完了,又拿抹布擦桌子,然后擦碗、擦壶。李默然很机灵,他一边做着这些动作,一边用眼睛溜着李季,观察导演的反应。

李季面带微笑,眼睛里似有许多赞许。

李默然明白了,导演对他的表演基本是满意的。他心里有底了,紧接着又即兴做了一个动作。他顺手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当掸子,在桌子上掸来掸去。

这时,李默然的“戏”从天而降。他忽然学着老年人的步态,慢悠悠地走到后面,举着棍子向空中晃了晃,像是要去掸窗子上的尘土。

这神来之笔,直到后来好多年李默然仍觉奇怪,它怎么就飘到脑子里来了呢?

其实,这就是他长期看戏琢磨戏的结果。戏,常常就是细节的细致,贴近生活,而且极具味道。

李季愣住了,瞪大眼睛,津津有味地看。事后,他问李默然:“你是用多少时间设计这个动作的?”李默然愣愣地问:“设计?什么设计?”李季以为他是客气,也就不再细问。但李默然当时真不知道演戏还要有什么设计,他只是觉得这样演更细致更生活化。

李季扮演的银行行长上场了。

李默然恭恭敬敬地迎上去,学着刘琼在《回春曲》里演的那个老头儿的样子,弯着腰走向李季,把声音压得很低,还略带一点沙哑的颤音,他说:“老爷,您回来了!”声音一出,他的自我感觉非常好,李季和在场的其他演职人员也都觉得他演得很妙。

“这小伙子是从哪儿来的?”

“他很像先前练过的呀。”

大家交头接耳地议论。

第一次排练,李默然的戏顺利通过,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1945年7月26日,李默然正式登台演出,地点是牡丹江市新安电影院。

新安电影院是当时牡丹江最大的电影院,它位于东新安街以北。场内两层,座席1200个,主要以放映电影为主,偶尔演京剧或话剧。

台下,是黑压压的观众;台上,是剧组里的同事、编剧、导演、演员。

真是有些神奇呀,初次登台的李默然,竟会那么从容、那么镇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那么旁若无人地演了那个老仆人。

这是他塑造的第一个舞台形象。

一个只有一句台词、几个动作的老仆人,让李默然演得那么细致入微、那么准确到位。角色小,戏份儿却做得十足,他几乎成了全剧最抢眼的人物。

台下,不时爆发出如潮的掌声。

话剧《保险箱》在牡丹江大获成功。

邮政业余剧团的全体同人对他刮目相看,在欣喜的同时,也不吝溢美之词,称他为“天才”。年少气盛的李默然也禁不住夸口:“我本来就是个天才的演员。”

天才吗?是有的。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距离成功还有多么漫长的路要走,一条艰辛又痛苦的道路,在前面等着他呢。

1945年7月末,李默然参演了第二部话剧《流尽最后一滴血》,他在剧中扮演一位老医生。依然是个跑龙套的角色,但他演得味道十足,深深地吸引了观众。

这年的8月15日,日本投降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到处都是盛大的节日气氛。

李默然和全国同胞一样,欣喜若狂。是的,他不再是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被日本警察凌辱的可怜的小商贩了。他不再是亡国奴了,他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除了上街游行、放鞭炮之外,当他想再做点什么的时候,导演李季上门来找他。

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李季等人很快创作出了一部大戏《风雪之夜》,并在1946年4月开始彩排。鉴于李默然在《保险箱》中的出色表演,在《风雪之夜》这部戏里,李默然被李季指定演一个重要人物,一个戏份儿很多的大资本家。

接到邀请,李默然高兴得不得了。他立即投入角色的创造中,按照自己丰富的观赏经验和有限的表演经验,开始背台词、走场、排练。

1946年,话剧在牡丹江流行不过四五年时间,没有什么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剧本流于一般,演员也没有震撼级的人物,但李默然在舞台上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沉闷。

《风雪之夜》正式上演,李默然那高大健壮的形体、声若洪钟的念白,令人耳目一新,征服了牡丹江的观众。

大幕落下,掌声排山倒海般响起来。

从那一天起,李默然拥有了相当多的粉丝,开始在当地演艺界小有名气。

青年李默然面对掌声和鲜花,不觉有点飘。他天真地认为演戏很好玩,很容易。“不就是背背台词,演老人把腰弯下去,声音粗一点;演青年人,身子挺起来,声音细一点,然后再比画那么几下子吗?这有什么呀?”他这样想。

他哪里知道,初出茅庐的小小成功,不过是艺术女神向他微笑一下而已,因为他确有天分被艺术女神看中。然而,也只是看中而已,想要成名成家,那条路可长着呢。

李默然的父母为他的进步而高兴。两位老人都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他们身上有着朴素的善良的品德。父亲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你是做了点事,可是,你一定要注意,你的路还很长。你要多学习,要谦虚。现在你长大了,你要处处好自为之。”母亲对他说:“好好做人,比什么都重要,人要正啊,走遍天下都不怕。”

李默然出身平民家庭,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背景,只有父母淳朴善良的品质可以继承,他将凭借这个一步一步实现他的逆袭。

父母的这些话让李默然受用一生。

1947年,党领导的东北文艺家协会文工团招收演员。一首《白毛女》的独唱虽然跑了调儿,但表情与动作准确,领导对他说:“回家取行李!”

在文工团里,他锁住了唱歌的调门儿,也锁住了爱情。 VuSLewQN63cp23I7DoUh+X+4Tty4Wb+kineUqpydPNcnUy3kSWvKjPVQz4rsnr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