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秋天,我中学毕业。当时正是各单位需要充实干部队伍的时候,学校把我列入分配工作的学生名单中。根据我的喜爱和特长,把我分配到抚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筹备委员会,当戏剧干事。别看我当时只有16岁,我还是创办抚顺市文联的元老呢!
抚顺市文联和抚顺市话剧团同在一栋日式二层小楼里办公。话剧团每天不是排练剧目就是在剧场演出,我每天同他们混在一起,又看戏又参加座谈,我对戏剧艺术喜爱的血脉在这里得到延伸和升华。
文联戏剧组主要工作是辅导工矿企业剧团开展活动,一面培养业余作者,一面给业余剧团提供演出材料。后一项工作由全体文联工作人员参与,大家都动手写作品,不会写剧本的可以写鼓词、二人转之类的小曲小段。由于我在学校编过小剧本,又天天同话剧团打交道,对剧本的特点,知道一点儿皮毛,所以我就写剧本。当时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我就根据报纸上的相关材料,写出一个三幕话剧《拒贿》。剧情是一个正直的干部在主持建筑工作时,拒绝资方的金钱贿赂,工程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当时文联主持工作的是秘书贾啸天,他看了剧本,觉得挺好,帮助我修改了一下,便上了油印机,印出几十个剧本发到工矿企业中去。三幕话剧,这可是送给业余剧团的一份大餐,下边接到剧本后都纷纷排练、上演。抚顺市一所中学在首演那天把我请去,都是同学戏友,看了他们的演出,我乐呵了好几天。
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要把剧本邮出去,争取发表。向哪儿投稿呢?当时省里有一家东北总工会办的《劳动日报》,我冒蒙地把油印剧本邮给《劳动日报》。我本不抱什么希望,万万没想到,仅几天时间,《劳动日报》就连载了《拒贿》。那种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我赶忙把喜信告诉了在剧团工作的姐姐。
一天,我接了个电话,说是《劳动日报》一位叫李范的编辑来抚顺看我。我来到约定的火车站前的宾馆。我找到房门号,轻轻地敲门,房门打开,开门的是位30多岁干部模样的人。他打量着我,问:“你找谁?”我说:“您是李范同志吗?”他说:“是。”他又打量我,“你找我?”我说:“是,是你找我。”他一惊愣,“你是……”我说:“我是李宏林。”李范急忙让我进屋落座,笑笑说:“看你的作品,估计你怎么也得有30多岁呀,哪知你还是位小朋友。”我俩都笑了。随着就谈起写剧本的事,他说:“《劳动日报》是为工矿企业服务的,快到春节了,下边急需提供一些演出材料,请你继续给我们写,写完给我,发表快。”
1952年,抚顺市文联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这次与李编辑的见面,激发了我写剧本的热情。我又写了一个独幕话剧《不屈的斗争》,5天后整版发表。以后我又写了一个剧本,也登报了。应该说《劳动日报》是扶持我走上专业写作路途的重要加油站。
我得了70多元的稿费,我的月工资才21元。家穷,没见过多少钱,这下子可品到有钱的滋味是何等美好了。但是正处在抗美援朝时期,得了稿费大多是要捐献给前方将士的。我有点儿舍不得,但是不能当
蛋哪。我向贾秘书报告,我要捐献稿费。贾秘书知道我的家境不大好,便说:“不用了,你留着花吧。”我一高兴,花10块钱买了一条蓝呢子裤,臭美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