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我13岁,开始入中学读书。那时一些老师开始关注时事。我的班主任老师是由沈阳过来教书的。奇怪的是他不按语文教材教学,而是自己编选课文,他选讲的大多是鲁迅的作品,如《傻子与奴才》《记念刘和珍君》等。休息时,他常和学生坐在一起,话题也被他引入如何正确认识共产党方面。他说,共产党军队到哪儿都先给老乡打扫院子,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并不是“共匪”。老师的这些雨露似的浇灌,消除了我对“匪”的恐惧,开始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来,这位老师不辞而别,一直不知道他的去向。
那时太小,不懂时事。抚顺困难的时候,正是共产党解放区形势大好时期。当时由于国民党军事力量强大,中共中央对东北工作作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即退出大城市,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实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土地,踊跃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仅仅两年时间,军队人数已达到百万,超过国民党军队的60万。那时由林彪和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由防守转为进攻。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的辽沈战役到11月2日结束。
1948年10月30日半夜,抚顺市上空响起枪炮声,这预示着解放抚顺的战斗打响了。31日凌晨,东北野战军的先锋部队在车辆厂工人张玉瑞的引领下,拿下抚顺市政府、市电话局、矿务局、发电厂、石油厂和弹药库。早晨7点钟,抚顺市解放。
这回抚顺市由中国共产党主政。一批老解放区干部进入抚顺市里,由于共产党已经在哈尔滨、大连等大城市积累了管理城市的经验,很快建立了新的城市管理秩序。
共产党非常重视思想宣传工作,最先见效的就是开展文艺演出。歌剧《白毛女》《血泪仇》以及一些短小的秧歌剧在剧场、街头不断演出。受此影响,我也对戏剧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抚顺市当时没有大学,中学就是最高学府了,所以中学校园的文艺演出活动异常活跃。每个周六的下午不上课,是文艺演出时间。市里的党团干部常来观看并指导。少年的我受班主任老师的循循诱导,早就对共产党心生向往,所以这时非常积极。我带领班级演出的节目总是好于其他班级。有一次配合演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节目,我看到华君武画的蒋介石一面磨刀一面假意求和平的漫画,便编了一个战犯求和的小剧。我找到一把刺刀,插在舞台中间,演员们围着这把刺刀演戏。演完后大受称赞,老师到班上讲课先表扬这个剧目,然后指着我说:“李宏林想象力太丰富了。谁告诉你要插一把剌刀?”我说:“是我自己想到的。”老师连连说:“好,好,好!”
应该说,是共产党重视在学校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在我心里埋下热爱艺术的种子,乃至影响了我一生的职业走向。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演出阶段。我是学生会文艺部长,每天领着大家排练宣传节目,大多是由我编写的活报剧,排练好了便走上街头去演出。我演美国鬼子,李伟同学演李承晚。李伟不久参军去了,多年没有信息。粉碎“四人帮”后,才知道他已经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了,《四个小伙伴》就是他导演的影片。老同学多年之后再相逢,并进行合作,我的电视剧《雷锋》《毛泽东与李鼎铭》和长篇电视剧《非常城市》都是由他和他妻子斯琴高娃导演的。
那时中学组织夏令营活动,几百名学生聚到一起,主要是排练和演出文艺节目。我们这帮青少年,真是胆大包天、敢想敢干。我们演出过大型歌剧《赤叶河》、话剧《钢铁战士》。还排演过《龙须沟》,我是导演兼主演。为了排好这出戏,我们一伙人专程去沈阳观摩一家话剧团演出的《龙须沟》。看完剧已经小半夜,没有火车了,我们就在车站蹲了一夜,天亮了才坐火车返回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