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水浒传》的学习与讨论

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单元中,重点学习的作品是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不分组别,学员们都要埋头读这部经典著作。在一个多月里,讲习所的大院中寂静无声,人们都把眼球盯向书中的一百单八将。晚上的谈资也是宋江、李逵等梁山好汉的故事。为什么在四大名著中选择《水浒传》作为重点学习作品呢?可能当时文学界正流行讲“人民性”,四大名著中《水浒传》是写平民造反的,人民性最强,所以入选。

谁来讲《水浒传》呢?是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杂文写得极好、被称为“鲁迅第二”的聂绀弩。聂绀弩细高的身材,脸颊瘦削,不修边幅,更不讲排场。他讲课不登讲台,就在第一排课桌前袖着两手来回游走,嘴里叼支香烟,一只眼睛被烟熏得眯缝着,似乎还喝了一点儿酒。他与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是同事,周总理曾戏称他是“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他没有讲稿,所谓讲课就是他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其实这时的学员们已经把《水浒传》读得倍儿透了,只想听听他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别说,他真谈出了不少大家没有意识到的内容。他说《水浒传》有两大弱点:一是杀人太多,武松血洗鸳鸯楼,好人坏人一起杀,连丫鬟都不放过,这就不好;二是歧视妇女,你看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杨雄杀潘巧云等等,都是扼杀妇女的自由权,是封建妇女观的典型反映。聂绀弩顺口提到的这两点真是未曾有人提到过。

这位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学习时的邓小平的同学、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革命”、追随鲁迅的大文学家,在给我们讲课后不久就陷入“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后又被打成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大帽子,被关进监狱。多年后平反,重回革命队伍。

为了让大家学好《水浒传》,讲习所安排了许多课程,教学研究室的路工,为学员举办问答会,由他解答有关《水浒传》的各种问题。其间还请来评书名家连阔如,听他讲《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由于他是艺人而不是文学家,除了他稔熟书里描写的人物并在说书中有所丰富之外,提供思考的内容就较肤浅了。最为隆重的是举办全体学员学习《水浒传》的讨论会,平日一行行前后横排的座椅被布置成一个方阵,学员们面对面地围坐,一个个踊跃发言。有的说宋江造反有功;有的说宋江招安是不折不扣的大叛徒,罪大于功;有的予以反驳,说宋江是历史所限,不能用今人眼光要求古人,他仍然是英雄。有的称赞李逵是真正的平民造反的代表;有的说李逵没有组织纪律性,净添乱。有的说论艺术形象林冲写得最好;有的说更爱鲁智深。还有一位年岁最大的学员、山西某艺术学校校长,他竟讲起《水浒传》与“四大皆空”的关系,说得振振有词,但离题太远,所言虚无缥缈,大家听得稀里糊涂。争论到最后,各种观点没有交融,问题还是停留在原点。如何让为期两个月的学习《水浒传》完满落幕,教务处可是煞费苦心,最后请出德高望重的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冯雪峰,来给大家作学习总结。

冯雪峰,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学界党内地位仅次于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20世纪20年代,冯雪峰作为中共代表到上海与鲁迅接触,向鲁迅传达中央红军的信息,并同鲁迅一起在上海建立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1934年随红军长征,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还以亲身经历写出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拍成电影后红遍神州。由这位中国作家领军人物来给学员学习作总结,大家都感到是一种荣幸。冯雪峰来讲习所讲学的信息传出去后,一些所外的文学界人士都赶来听讲,于是不得不在学员的座椅之外再加些座位。

那年冯雪峰50岁,瘦弱,中等身材,长脸,笑面,目光慈祥,稀疏的头发有些灰白。他不像郑振铎那样有官相,也不像聂绀弩那样像个流浪汉,更不像游国恩那样为诗而癫狂。他就像个穿着整齐的邻里大叔。关于在总结中讲什么,教务处的同志早把学员讨论《水浒传》时的各种观点作了汇报,他便有针对性地作总结发言。他讲的主题是怎样理解现实主义。《水浒传》是古典主义的巨著,它艺术地反映了历史上平民百姓反抗封建压迫,群起而造反的经历。现实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真实性,《水浒传》所反映的起义于史有据。他强调,现实主义不能脱离历史的具体情况,强求古人按现今的思想追求去行事,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成功了是帝王轮换,失败了是四下走散,放下武器被朝廷招安,这在历史上是常见的农民起义的一种结果。无论是哪一种,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统治,都是对封建统治的沉重打击,撼动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启示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这样,就把造反与招安的分歧融合起来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两种现象。冯雪峰还就《水浒传》的章回式结构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作了分析。他的总结发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阐述了《水浒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地位和久远意义。遗憾的是,不久,在冯雪峰主持《文艺报》期间,因为没有支持对红学专家俞平伯的批判而落马,“文化大革命”期间遭难,没等看到曙光就故去了。

1998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时候,就剧中的缺陷,我在报纸上连续地发表了几篇评论文章。有的朋友感到奇怪:你这位新闻记者怎么又论起《水浒传》了?朋友们不知道,早在五六十年前我就登上梁山,同一百单八名好汉在梁山相拥相抱了。

但是我对《水浒传》曾有过困惑和痛苦。那是在1975年批“水浒”的时候。在我心中耸立了半个多世纪的一座中国文学丰碑、中国人引为骄傲的文化遗产的瑰宝,怎么突然变为鼓吹投降的坏书,并发动全国上上下下进行批判?彻底颠覆了几代人对《水浒传》的研究成果。这个结果,怎样向前人交代?怎样向后人说明?我在内心里对这种奇思怪想不敢苟同,但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只能把这种苦闷埋在心里。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才明白,这是“四人帮”用隐喻手法给周总理扣“投降派”的帽子。 IoKJhmRyVGvQ4DLATP6oa3GjUgMpaD8YrwSf2bTzK80UERQIFDPgpoxbhaOwnw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