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合纵风云:公孙衍纵横捭阖传奇

战国时期,天下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个动荡的岁月里,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传奇人物,他就是公孙衍。

公孙衍,是个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奇人。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战国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他的命运却与他一生的劲敌——张仪,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张仪,他以一张利嘴,首创了“连横”的外交策略,试图打破六国之间的联盟,让秦国称霸天下。而公孙衍,他坚信合纵的力量,主张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抗衡强大的秦国。这两位纵横家,一个主张联合抗秦,一个主张分化连横,就像是在同一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对手,斗智斗勇,难解难分。

在公孙衍活跃的那个年代,秦国和魏国之间可谓是战火纷飞。想当初,商鞅在秦国大力推行变法,使得秦国一下子就走向了强大的道路。

在商鞅变法之前,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一举全歼了魏国的十万大军。秦国也不甘示弱,看准时机,进攻河西。在那片土地上,秦国把魏国主将公子昂给俘虏了,魏国的主力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可商鞅定下的法令依旧在秦国大地上施行着,就像那深深扎根于土地的大树,难以撼动。

时间来到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给了他统率秦军的大权。公孙衍接到命令后,立刻率军朝着魏国挥师而去。

那时的魏国,经过多年的征战后,已经是兵疲将弱,就像一个疲惫的行者,在秦国强大的攻势面前,显得那么无能为力。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魏国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割地求和,把阴晋之地割让了出去。

这个阴晋之地可不简单,它正好在魏国和秦国的边界上,而且,这里还是公孙衍的家乡。五十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令人惊叹的战役。那时的魏国名将吴起,凭借着区区五万兵力,就像一个英勇的战神,大破秦国那足足五十万大军,从此魏国就长期占据着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它的地位就如同秦国通向中原的一扇大门。在那个重视粮食的战国时代,粮食就好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战略物资。各个国家对粮食的管控十分严格,经常拿粮食的事儿来卡别的国家的脖子。魏国占据了河西之地,就等于是把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给截断了,秦国没办法,只能和魏国做生意。

秦国心里当然不服气,总想着把河西之地再夺回来,所以多次进攻河西。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让秦国气得直跺脚。

中原,是当时天下的中心,是各地商品的集散地,控制着各国的粮食供应。对于秦国来说,只有占领了河西之地,才能够走向中原,去实现它的霸业梦想。

魏国割了阴晋求和后,秦国东进中原的道路一下子就畅通无阻了。秦惠文王那个高兴啊,就像一个得到了心爱的玩具的孩子,忍不住就把“阴晋”这个带有浓浓魏国味儿的地名,改成了带着秦国色彩的“宁秦”,以此来显示秦国对这片土地的占领。

公孙衍可没有就此罢休的打算,他继续率领秦军对河西要塞发起进攻。秦军的将士们在公孙衍的带领下,如虎如龙,把魏国主将龙贾给俘虏了,还斩首了八万魏军。这一场胜利,让秦国实际上就掌控了河西之地。

魏惠王这下子也没有办法了,只好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为了能够和秦国保持和平,还派人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去贿赂公孙衍。公孙衍毕竟是魏国人,看到自己国家这般无奈,就给秦惠王出了个主意:趁着现在秦魏两国和平的时候,去打别的国家。

这时候,张仪来到了秦国。他看着公孙衍,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就对秦惠王说:“主公,您瞧瞧现在的魏国,到处都是敌人,这就是我们伐魏的大好时机!”他还把公孙衍的主张说得一无是处,好像公孙衍只顾着自己的私利,而忘了国家的根本大义,还说公孙衍让秦国攻打西面的游牧民族是典型的误国之举。

秦惠王听了张仪的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张仪就被封为客卿,而公孙衍,就因为他和张仪之间的这些矛盾,只能离开秦国,来到魏国当将军了。

这时的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败得很厉害。公孙衍看着自己的祖国如此衰败,心里那个着急啊。他心里明白,单靠魏国自己的力量,要想和秦国抗衡,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于是,他开始谋划着联合其他国家。

他首先就找到了齐国的名将田朌,好言相劝地说:“我们出兵五万,一起去打赵国,我保证,这肯定是一场速胜之战!”

田朌听了,皱了皱眉头,心里想着:“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公孙衍怕是有些太过轻敌了,这以后恐怕会有大麻烦。”但最终,田朌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

不久后,赵国在魏齐联军的强大攻势下,被打得落花流水。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主张合纵的决心愈发坚定,他成功登上魏国相位,东方各国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公孙衍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说服了诸侯,组织起了魏、赵、韩、燕、楚等国的兵马,准备一起去攻打秦国。

可这时各个国家的君主,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各有各的算盘。最后,实际上也就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出兵了。联军气势汹汹地打到函谷关的时候,没想到被秦国这么一反击,就像一群被戳破的气球,瞬间就溃败了。

魏国在这次失败中损失惨重,没办法,只能向秦国再次求和,其他国家看到魏国都求和了,也纷纷退兵。

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的大臣田需就开始趁机中伤公孙衍。魏襄王听了田需的话,对公孙衍就不再信任,还把他的权力给夺走了。

公孙衍对田需这个中伤自己的人心里很是气愤,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对魏襄王说:“可以请齐国的公子田文来接替我当宰相。”魏襄王听了,觉得也行,就同意了。公孙衍就跑到齐国去请来了田文,自己则前往韩国当了宰相。

这样一来,公孙衍为韩国宰相,田文为魏国宰相,而且还得到了齐国宰相田婴的支持,合纵的形势又有点好转了。可这公孙衍,也不知道是不是霉星附体,虽然组织了多次对秦国的进攻,却几乎每次都失败了。

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策略有什么问题。而是在那个时代,强国就凭借着实力说话,弱国呢,也只能依靠外交手腕了。公孙衍提出的合纵策略,那可是弱小国家抵抗秦国的最好乃至唯一的方法。要是所有的君主们都能够齐心团结,按照公孙衍的设想来行事,那这天下局势,说不定真就会因此而改变,历史也有可能就此改写。

可惜的是,合纵的失败,本质上也还是因为各国君主。在这战国乱世中,人心复杂得就像一团乱麻,各国君主们目光短浅,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犹豫不定。就算公孙衍再怎么用心去做,再怎么天纵奇才,恐怕也是难以扭转局面的。 wq5zF7BnuZ5nV5xefuR12RgFuv+QUVKdc9m8G8BvoBdAAOYoGXITscuzpRNArX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