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战国时代的秦国,就像是沉睡已久的雄狮,在商鞅变法之后,陡然间觉醒,国力蒸蒸日上,在七雄之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这一下,其他六国可就犯愁啦!大家心里都在琢磨:是团结起来联合抗秦,还是试着和秦国套近乎,交好为妙?就在这一番思索和权衡之中,“合纵”“连横”这两种主张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应运而生。而这其中,有一群人专门为此奔走游说,他们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纵横家”。苏秦,无疑是这群人里最耀眼的一颗星,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轩里人。他有个同窗好友叫张仪,两人都出身在贫苦人家,生活虽然艰辛,但心里都燃烧着一股不甘平凡的火焰,俩人口才相当出众,说起话来就跟那长江之水一般,滔滔不绝。
苏秦学成之后,满怀壮志地踏上了闯荡的征程,一心渴望在仕途上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现实就像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他的热情。他四处走访,足迹踏遍了许多国家,却屡屡碰壁,无人愿意用他。这一晃,两年过去了,苏秦回到家乡时,那是一身的狼狈!衣衫褴褛,面容憔悴。
家人看到他这般落魄模样,有的摇头叹息,有的指责埋怨,纷纷对他不理不睬。在他们眼里,苏秦就是个没出息、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的人。就连他那嫂子,明明知道他饿得前胸贴后背,却不给他一口饭吃,仿佛他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
苏秦并未被这些挫折打倒,反而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困境中找到了生长的力量。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他要让世人刮目相看!从那以后,苏秦仿佛变了个人,每天天还不亮,他就起床刻苦读书,常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夜晚的困意如同潮水般涌来,他就把头发用绳子拴在房梁上,一旦打瞌睡,那脑袋一耷拉,绳子就会生生拽醒他;要是精神不振,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锥子,往自己大腿上刺去,那尖锐的疼痛瞬间让他清醒过来。这,便是那流传千古的“头悬梁、锥刺股”典故的由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段时间的刻苦研读,苏秦的学识不断积累。天文、地理、医药、军事等各类知识,他都能信手拈来,熟练掌握。
带着满满的知识和坚定的信念,苏秦再次踏上谋求仕途的道路。
公元前334年,苏秦不远千里来到燕国。当时的燕国,就像是在黑暗中等待曙光的国度,急需能人指点江山。苏秦的出现,无疑就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燕国前行的道路。燕文公对苏秦礼遇有加,以优厚的待遇接待了他。苏秦抓住这个机会,凭借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智慧,向燕文公详细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
燕文公听了,不禁大为赞叹,深深折服于苏秦的才华,当下便派苏秦前往其他六国,大展身手。
苏秦首先踏上了赵国的土地。见到赵肃侯后,苏秦把合纵之计的好处阐述得淋漓尽致。赵肃侯越听越觉得有理,心中大为认同,当场就拜苏秦为相国,并赏赐给他大量财物,让他去联合其他四国。
苏秦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与超凡的智慧,如同那神奇的魔法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不久之后,各国国君齐聚一堂,歃血为盟。场面庄严肃穆,令人动容。苏秦也被封为“纵约长”,挂上六国相印,肩负起掌管联盟事务的重任。
俗话说,衣锦还乡。功成名就的苏秦衣返回家乡时,场面颇为壮观。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夹道欢迎。他走到哪儿,哪儿就充满了掌声和欢呼声。他的嫂子更是跪在地上对他磕头,那感激和羞愧交杂的神情,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333年,燕文公撒手人寰,燕易公继位。这就好比平静的湖面突然掀起波澜。恰在此时,齐国这个善于趁人之危的国家,瞅准了燕国办丧事的时机,如饿狼般扑向燕国,轻而易举地夺走了燕国十几座城池。从此,齐燕两国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秦王得知六国合纵这事儿后,心中暗思:这可不行,必须要拆散这个联盟,我秦国才能横扫天下。于是,他先是归还了从魏国抢来的土地,又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燕太子。这一招当真厉害,就如同在熊熊烈火中浇了一盆水,使得魏国和燕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起来。
苏秦得知这个消息后,深知燕国的利益不容侵犯,决定再次奔赴齐国,为燕国争取应得的利益。
见到齐威王后,苏秦巧舌如簧地说道:“大王,您想想,一个人再饿也不会吃乌头籽,那玩意儿吃了可是会加速死亡。如今的齐国,就有点像吃了乌头籽!您瞧瞧,燕国与秦国联姻,这关系可不一般。要是您占了燕国的城池,秦国肯定会出兵。到时候,齐国那可就危险了!”
齐威王一听,觉得苏秦说得在理,燕国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城池收复了。
苏秦虽然为燕国成功要回了城池,可燕易公心里的怨气却丝毫未减。他又派苏秦到齐国想法子削弱齐国的力量。苏秦无奈,只好佯装得罪燕王,灰溜溜地逃到了齐国。
公元320年,齐威公驾鹤西去,齐宣王登基即位。这齐宣王,只喜欢钱财和美色。苏秦为了迎合他的喜好,就绞尽脑汁,大肆营建宫殿,还到处搜罗美女献给齐宣王。
如此一来,齐国的国库渐渐空虚起来,百姓的赋税则如同那山峦一般,越压越重。整个齐国上下,怨声载道。
大臣们看着国家陷入这样的困境,纷纷进谏,苦口婆心地劝齐宣王远离苏秦,可齐宣王就像被施了咒法,对他们的劝告充耳不闻。
不久之后,苏秦遭遇刺杀,不幸身亡。这无疑是一件让齐国臣民高兴的事情,但也为齐国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在苏秦去世的同时,张仪已经在秦国崭露头角,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被拜为相国。想当初,苏秦担任纵约长时,就发现了张仪这颗被埋没的明珠,鼓励他要有所作为。在苏秦的鼓励下,张仪重新燃起了希望,先去魏国,却未得到重视;接着又辗转来到楚国,成了昭阳公的门客。
可惜这昭阳公为人苛刻,对张仪这样的门客也不怎么看得起。有一次,昭阳公不小心丢失了“和氏璧”,众人的目光便齐刷刷地投向了张仪,仿佛他是那偷璧的窃贼。在这重重压力之下,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
伤好之后,张仪在苏秦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秦国。
苏秦去世后,原本由他苦心建立的合纵联盟,如同失去了舵手的船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逐渐失去方向,开始瓦解。各国为了争夺那至高无上的霸主地位,纷纷互相征伐,抢夺地盘,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楚怀王担心张仪因为“和氏璧”这件事报复楚国,便又重新联合其他六国一起去攻打秦国。只是这个时代的战争,可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能胜利的。几次交锋下来,六国纷纷惨败。
秦王看着这有利时机,趁机对张仪说:“如今这齐国和楚国势力最强,要是不把他们之间的联盟给拆散了,其他人就不好对付了。”
张仪领命后,大摇大摆地前往楚国。到了楚国,他先花重金买通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
见到楚怀王后,张仪那忽悠人的本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只见他满脸堆笑,蛊惑道:“大王,要是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肯定和楚国交好,还会把商于一带的六百里土地当作礼物送给您!”
靳尚在旁边就像那助火的风箱,煽风点火地帮腔。
楚怀王一听,心动不已,欣然答应了张仪的请求。大臣陈轸可是个聪明人,一眼就看穿了张仪这骗人的伎俩,连忙劝楚怀王千万别上当,可楚怀王却不相信,还斥责了陈轸一番。
楚国与齐国断交之后,就派使者去商于接收土地。哪知道,这张仪又耍起了花样,他改口称:“我本来说的是把我的封地拿出六里给楚国,并非秦国的六百里啊!”
使者回到楚国,把这张仪耍赖的话一五一十地向楚怀王禀报。楚怀王听后,怒不可遏,立刻召集十万大军去攻打秦国。
但是秦国早在楚国出兵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而且还和齐国联手抗楚。楚国这下可就惨了,腹背受敌,在战场上那是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原本想着能得到商于的六百里土地,可最后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连自家的汉中一带六百里土地也被秦国给夺走了。
没办法,楚怀王只好灰溜溜地向秦国求和。从此以后,楚国就像那失去翅膀的鸟儿,一蹶不振。
再说这张仪,可没就此罢手。他就像那狡猾的狐狸,继续游说各国,劝他们“连横”亲秦。就这样,苏秦用尽心血建立的合纵联盟,在张仪这一连串的骚操作下,彻底被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