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的秦国,像一颗被遗忘在沧海中的明珠,虽蕴藏着无尽的潜力,却仍在等待一颗璀璨的明星来点亮它的崛起之路。而商鞅,正是这颗被历史选中的明星。
那时的商鞅,心中燃着熊熊的壮志与豪情。他带着满腔的热血与理想,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秦国这片亟待变革的土地,开始推行一场翻天覆地的变法。这场变法,犹如一场天降的奇迹,为秦国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它让秦国如同一头从沉睡中苏醒的雄狮,抖擞精神,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朝着强大的目标稳步前进。
然而,大变革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斗争与难以预料的结局。商鞅的命运,也在这场变法的浪潮中走向了悲剧。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继位。商鞅的变法触动了太多旧贵族的利益,这些人像潜伏已久的毒蛇,伺机而动。再加上秦惠王与商鞅之间的私怨,以及那些早已对他恨之入骨的氏族势力,最终,商鞅在重重阴谋与算计下被秦惠王下令杀害。
时间慢慢过去,后来秦昭王当上了国王。这个君主很有识人之明,他接着商鞅开辟的道路继续向前走,商鞅制定的那种根据作战功劳授予爵位的制度,他特别看重,一丝不苟地推行着。在这样的氛围里,人不管出身是好还是差,只要你有能力、会打仗,那就肯定能够出人头地。
白起,就是在这样的好时机里脱颖而出的人才。此人胆识过人,谋略更是超群。公元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开始了他军事生涯的华丽篇章。初次领兵作战的他,威风凛凛,自信满满。他带着秦军奔赴韩国新城,轻轻松松就把新城从韩国的版图上夺了过来。
那个时候,韩、魏、赵三家被称为三晋,这三个国家之间关系铁的不得了,就像手拉手的兄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韩国被欺负了,魏国哪能坐视不管呢,立马就派兵前来相助。这一下,秦国就面临着韩、魏联军的抵抗,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公元293年,丞相魏冉慧眼识珠,向秦昭王举荐了白起。秦昭王也是求贤若渴,当下就提拔白起为左更,让他接替向寿成为主将。这白起一上任,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浑身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英气。他可不像那些传统将领,墨守成规。他心里早就有了一套奇妙的计策。
战斗开始时,白起先是派出一小股部队,在敌军面前晃悠,这一晃悠可就把敌军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敌军以为秦军就这么点实力,傻乎乎地跟着这小股部队走。而此时的白起,就像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猎人,亲率主力部队悄悄地迂回到韩魏联军的后方。等到时机成熟,一下子就把联军主力给围困在了伊阙这个地方。
这一场大战,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秦军将士们在白起的带领下,个个奋勇当先,像下山的猛虎一样扑向敌军。最后,秦国军队大获全胜,歼灭了韩魏联军整整二十四万人,还把魏将公孙喜给俘虏了。
这一下可把秦军的士气给鼓舞到了顶点。秦军乘胜追击,渡过黄河,把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都给占了。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伊阙之战”。经此一役,白起声名鹊起。因为战功卓著,战后白起就升任了国尉。
时间来到公元前292年,白起再次高升,成了大良造。冬天到了,别人都在猫冬的时候,白起却带着秦军将士们又一次出征了,目标是魏国的河内。这一趟出征可不得了,他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一口气就夺取了六十一座大小城邑。要是在以前,大家肯定都觉得冬天是不适合打仗的,可白起就这么打破了常规,为秦军东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91年和公元前286年期间,白起的征战之路那可真是一路延伸,没有尽头。他和客卿司马错联手,像两把锋利的宝剑合璧,轻轻松松就把垣城给拿下了。接着,他又像个无畏的勇士,进军夺取赵国的光狼城。
这时候,秦国的目光锁定了南方的楚国。此刻的楚国,看着像是个庞然大物,其实已经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公元前279年,白起精心挑选了七万熟悉山水的精壮士兵出征楚国。秦军沿着汉江东进,那气势就像汹涌澎湃的江水,所到之处,沿途的城镇同那熟透了的果子一样,被秦军轻松攻克。秦军还顺势掠夺汉水流域肥沃土地里的粮草,来充实自己的军需。
白起这人,在作战的时候可是有自己的一套心理战术。他让秦军过了河之后,毫不留情地把桥给拆了,船也给烧了。这是向秦军将士们表明决心,咱就是不打算回头的,这仗必须得打胜,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条。
再看楚军这边,毕竟是在自己家门口打仗,心里老是惦记着家里的老婆孩子,哪还有心思打仗,士气低落得很。面对秦国那些精锐士兵如同潮水般的猛攻,楚军只能像受惊的小兔子,节节败退。
在白起的带领下,秦军一路上如同砍瓜切菜。很快,抵达了楚国汉水流域的重镇邓,直逼鄢城。这鄢城离楚国都城郢城非常近,是郢城的一道坚固屏障。楚国的君臣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时,就在鄢城集结了好多重兵,想把秦军死死地挡在这儿,不让他们再往南边走了。
然而,白起岂是轻易能被阻挡之人?秦军兵临鄢城,数次强攻却始终未能破城。面对坚固的城防与顽强的楚军,白起并未急躁,而是冷静地观察着周围的地势与环境。忽然,他目光一闪,计上心来。他发现,夷水从楚后长山谷流出,向东南奔涌而去,这正是可以利用的天赐良机。
于是,白起果断下令,命秦军在鄢城西边百里之外筑起堤坝,将夷水截流蓄积。随后,他又指挥士兵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水渠,直通鄢城。一切准备就绪后,白起下令开闸放水。顷刻间,滔天的洪水如同猛兽般涌入鄢城,城中的军民猝不及防,如同蝼蚁般被卷入洪流之中。水势汹涌,鄢城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数十万军民葬身水底,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就这样,白起以巧妙的计策,兵不血刃地攻占了鄢城。这一战,不仅展现了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也让他成为秦国战场上无可争议的传奇将领。然而,这场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生命的消逝,令人不禁感慨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公元前278年,白起又带着军队去攻打楚国了,这看来是要怼着一只羊死薅的节奏了。可惜,这只羊虽然够肥,但实力实在拉胯。这一次,白起直接领着秦军就把楚国的都城郢城给占了。楚国的先王墓地也被他给烧毁了,秦军又一路朝着东边的竟陵打过去。
楚王吓得魂飞魄散,赶紧逃离郢都,跑到陈那个地方去重新建都了。
这一战之后,秦国把郢地设为了南郡。白起也被封为武安君。这还没算完,白起借着这股威势,又朝着楚地的其他地方进军,把巫郡和黔中两郡都给平定了。
公元273年,魏国和赵国凑在一块儿组成了联军,准备一起去欺负欺负韩国,捞点好处,没想到这韩国不禁打,一下子就打到了韩国的重镇华阳。这韩国当时就慌了神,赶紧向大哥秦国求救。
白起这时候站了出来,他对局势那是看得透透的。他心里想,这魏、赵两国的联军肯定是觉得秦国离华阳那么远,秦军肯定不会马上赶到,所以他们肯定放松警惕了。于是,他就带着军队马不停蹄地出发去救援小弟了。他命令全军加快脚步,每天走一百里地。就这么只用了八天时间,就从咸阳赶到了华阳城下。
那魏、赵两军正悠哉游哉,盘算着攻下城池如何分配利益呢,突然看到秦军出现在眼前,当时就傻眼了。白起哪会给他们反应的机会,率领秦军把魏军重重围住。魏军本就被秦军虐出了阴影,这一下子全乱套了,跟一群没头苍蝇似的乱跑。秦军抓住机会就是一顿嘎嘎乱杀,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魏军给击溃了,十三万魏军成了刀下亡魂,还抓了三名魏军将领。
白起可不是仁慈的主,他一鼓作气朝着赵军冲了过去。赵军那边有个赵将贾偃,一下子就被俘虏了。剩下的两万赵军,拼死抵抗,宁死不降。白起丝毫不手软,指挥军队把这两万赵军逼到黄河边的洼地里去了,结果两万赵军就这么都掉进黄河里淹死了。这一场华阳之战就这么风风火火地落幕了。
公元前264年,秦国的大聪明宰相范雎,对秦昭王献上一计,让秦昭王派白起率领秦军去攻打韩国。秦昭王一听,当下就同意了。
白起不愧是在华阳之战大展神威的男人,只见他带领的大军所到之处,就如同老虎冲进了羊群一般,势不可挡。眨眼之间,就把韩国的陉城等五个城邑给夺了过来,这一场仗,秦军斩杀了五万韩国士兵。
韩国这边一下子就乱成了一锅粥,想要防守都来不及了。白起的攻势一浪接着一浪。没几天,南阳、上党等地的韩国军队就纷纷被秦军拿下。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公元前262年,白起又盯上了韩国的野王城。秦军的这一行动,就像一把锋利的剑,一下子就把韩国上党郡和本土的联系给切断了。这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啊,心里就开始盘算起来。思来想去,总算有了个主意,他招来城中的将领,对他们说:“通往都城郢的道路都已经断绝了,韩国肯定是顾不上我们了。秦军像洪水猛兽一样越来越近,韩国也救不了我们了,我们不如投靠赵国。要是赵国收留我们,秦国肯定会被激怒,到时候肯定会攻打赵国。赵国一旦被秦国攻击,为了自保肯定会和韩国亲近起来,我们两国联合起来,说不定还能把秦国给抵挡住。”众将纷纷点头,觉得这个方法可不错,于是,冯亭就派人去赵国通报这件事情。
等使者来赵国,把事情一说,赵孝成王赶忙把平阳君和平原君叫过来商议此事。平阳君皱着眉头,一脸担忧地说:“我觉得,还是不要接受了。要是不接受,我们可能还能太平无事,要是接受了,那以后招来的灾祸恐怕比我们得到的好处要多得多。”
平原君却把头一摇,不以为然地说:“您这是想得太多啦,我们平白无故能得到一个郡,这是多划算的事儿,应当接受才对。”赵孝成王反复思考,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接受上党,并且还封冯亭为华阳君。这一下子可不得了,算是彻底得罪了秦国,也为后来秦赵长平之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元前260年,秦国王龁开始攻打韩国,拿下上党之后,就马不停蹄地朝着赵国打过来了。这时的赵国,廉颇已经提前在长平布置好了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从外到内依次是空仓岭、丹河、百里石长城,就像三条巨龙蜿蜒几十里,相互呼应,严阵以待。
秦、赵两军的初次交锋是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里,那场面,真可谓是惊天动地。战场上喊杀声震耳欲聋,秦军勇猛无比,一下子就把赵国的前锋部队给消灭掉了,紧接着又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冲破了空仓岭,还把前沿的重镇光狼城也给攻占了下来。
赵国这边,空仓岭一旦失守,虽然想赶紧加固南北两翼来夹击敌军,可是最终还是没能成功。结果,光狼城这一带的几十里防线全都丢掉了。这秦军的攻势可没打算这么停歇,一波接着一波。赵军呢,连连受挫,损失相当惨重。
不过这廉颇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开始认真分析局势。他考虑到地势的有利因素,再加上秦国补给线长的弱点,于是果断地放弃了丹河西岸那些不容易防守的阵地,率领全军收缩到丹河东岸的第二道防线,开始修筑壁垒,打算以逸待劳,挫一挫秦军的锐气,然后再寻找机会反击。
这一场战争,整整打了三年。这三年里,秦军虽然也有不少的损失,但是赵国那更是损失惨重,简直有些难以承受了。要知道,当时赵国粮食产量仅仅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这三年的战争下来,二十万大军就像一个巨大的吞噬者,把赵国的经济实力一点点都给暴露出来。
眼看着这么耗下去,不是办法。赵王心里就这么琢磨着,要是把全国的兵力都集中起来,和秦军决一死战,说不定秦国也不是我们的对手呢。要知道,之前在阏与之战中,赵奢可是大败秦军的,想来他的儿子赵括必然也不会差到哪里。于是,赵王就把廉颇给换下来了,派赵括去指挥作战。
说来也巧,就在赵国换将的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在背后也没闲着。他偷偷地派白起去前线担任上将军。白起这眼光自然毒辣得很,他一看到赵括,又经过几天观察,就判断出这年轻人有些虚浮,定是一个徒有虚名之辈,心里立马就有了个主意。他让秦军的前沿部队故意做出一副很害怕的样子,示弱后退。
赵括哪里会想到白起会使诈,还以为这是被自己的威名给吓到了,整个人都开始飘飘然,甚至幻想着超过自己的父亲,让他们知道什么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假思索地带着军队,就奔着那些逃跑的秦兵追杀而去,心理还在嘲笑着白起,徒有虚名、不过尔尔。不知不觉中,他就这么被引到了秦军主力设好的包围圈里。
就在这时,白起突然从侧面派出两支奇兵。有一支是两万五千轻兵,这些士兵都是训练有素的,他们长途跋涉,就像鬼魅一样,绕到了赵军的背后。一下子就把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给端掉了。
这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就像一个大大的屏障,一头紧紧地连着长平前线,另一头则通向赵国的大后方。赵军呢,大部分兵力都凑到前线作战去了,后方就空虚得很。秦军这一攻,长平的赵军和后方的联系就这么生生地被切断了,这可真是天大的危机。而且,在秦军偷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正面的秦军,还装作一直打败仗的样子。
到了八月的时候,赵括心里开始有些急躁了,急于决战的他就开始撵着秦军打,秦军就佯装败退,故意在两边留出了一些空当,就像张着一个大口袋一样,一下子就把赵括的军队给兜住了,还把赵括的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给隔开了。赵括呢,被之前的一点胜利就冲昏了头脑,压根就没发现自己已经掉进了这个天大的陷阱里。这时候,白起又派出另一支奇兵,从后面把赵军给彻底包围起来了。
后知后觉的赵括,这时候才意识到事情不妙,赶紧命令几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朝着秦军的壁垒猛冲,可是怎么也冲不破。白起一看时机成熟,马上命令两边的奇兵开始发动攻击,再次把赵军切成了三段。这赵军前面和后面断开了,粮道也被切断了,秦军还派出轻骑兵不停地骚扰赵军。
赵军没有办法,只能修筑壁垒坚守着,盼望着救兵的到来。秦昭襄王一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了,那是心急如焚,亲自跑到河内郡去督战,把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召集起来去打仗,而且还赏赐他们加一级爵位,这可真是把全国的力量都用上了,一门心思就要打败赵国。
结果到了九月,赵国的士兵都已经四十六天没有吃到粮食了,那场面简直惨不忍睹。饿殍遍地都是,军心也散了,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赵括没有办法,又重新把部队集合起来,分成四个队轮流出击,想要突围出去,可是怎么也突不出去。没办法了,赵括只好亲自带着精兵出去作战,结果也被秦军给射死了。这下赵军就彻底乱套了,四十万赵兵就这么投降了。
白起和他的将领们一商量,说:“之前秦国已经把上党打下来了,上党的百姓本来不愿意跟着秦国,却投靠了赵国。这赵国的士兵靠不住,要是这四十万人放回去,以后肯定是后患,干脆全杀了。”随后,他们就用计把这四十万投降的赵国士兵都给坑杀了,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士兵让他们回赵国报信。自此,白起的杀神之名,彻底传扬开来。
这一场长平之战,秦军总共斩杀和俘虏的赵军加起来有四十五万人,在先秦的战史上可以说是最大的一次歼灭战啊。战后,赵国就像被一下子抽走了脊梁骨一样,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办法重新站起来了。
长平之战秦国胜利之后,白起开始平定上党全境,把秦国在上党的控制牢牢地巩固住。完了之后,他向秦昭襄王请求增加军队和粮草,想着乘胜一步到位,直接把赵国给灭了。前260年十月的时候,白起就把军队分成了三路。派王龁带领一路人马去打赵都邯郸西边的武安、皮牢,这些地方可都是非常重要的要地啊;让司马梗去打赵的太原郡;自己就带着主力留在上党,准备去打邯郸。
这韩国和赵国一看,这杀神还想打,这是要赶尽杀绝啊,当场都吓坏了,赶紧派人带着重金去贿赂秦国的应侯范雎。这范雎呢,在秦国站稳脚跟后,人也变得贪婪起来,他收下了重金,然后对秦昭襄王说:“白起要是把这赵国一灭,他肯定会封为三公,他立了这么大的功,南面平定了鄢、郢、汉中,北面又抓住赵括的军队,就算周公、召公、吕望那样的功劳也比不上他。要是赵国没了,他白起肯定得是三公,到时候您可就在他下头了,就算您不想在他下头,那也不行。而且秦国之前打韩国,围攻邢丘,围困上党,上党的人都没地方跑,都跑到赵国去了,所以这天下人早就想过上不归秦国管的日子。现在要把赵国灭了,秦国的土地虽然能往北到燕国,往东到齐国,往南到韩魏,可是能得到的百姓没多少。不如让韩国和赵国割点地求和,别让白起再得这个灭赵的功劳了。”
秦昭襄王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了。公元前259年正月,秦国就和赵国、韩国都停战了,各自撤回军队。这白起知道这事儿后,心里那个气啊,从这儿起,就和范雎结下了仇怨。
公元前259年九月的时候,秦国又要开始整军出征啦。这时候秦昭襄王心里头盘算着,打算派五大夫王陵去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这事儿就像一阵风似的,很快就在秦国传开了。
我们的白起将军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马就去劝阻秦昭襄王了。他的眉头皱得紧紧的,那严肃的模样就好像天要塌下来了一样,他对秦昭襄王说道:“大王,您可还记得长平之战,秦军大获全胜,赵军惨败。秦国的百姓,获胜的将士,死的都被厚葬,伤的也都受到了精心照料,那些普通的劳苦百姓,还有酒食和财物赏赐,这可没少花国家的钱。再看赵国那边,战死的人没人收敛,受伤的也没人过问,他们只能在一边哭一边互相安慰着,然后就齐心合力地埋头耕田积攒财物去了。
再说现在,大王您虽说能派出比之前多一倍的军队,但是我琢磨着,赵国现在肯定会严阵以待,他们的守备肯定变得更加牢固,说不定比原来要强出十倍都不止。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的君臣每天都忧心忡忡的,早上天还没亮就得去上朝,晚上星星都出来老多了才退朝。他们到处派使者向周边的诸侯们求和,又和燕国、魏国结了亲,还和齐国、楚国交好,心里头就一门心思地防范我们秦国。现在赵国国内也富裕起来了,外交上也是搞得有声有色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可千万不能去攻打赵国啊,这就好比鸡蛋碰石头,不划算呐。”
但是,当时秦昭襄王心意已决,压根儿就听不进白起的这些建议。再加上白起又生病了,实在是没法带兵出征,这事儿啊,就只能先这么搁着了。
眼瞅着到了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去攻打邯郸,这一打,进展得很不顺利。没辙了,这昭襄王又增派了好多重兵去支援,可你猜怎么着?那王陵还是损失了八千秦军。这时候呢,白起的病刚好,秦昭襄王一听,又想让白起去当将领攻打邯郸。
白起赶忙摆摆手,认真而严肃地对秦昭襄王说:“大王,这邯郸可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您想,如果诸侯来援救赵国,人家发兵一天可能就到啦。诸侯们可是对我们秦国怨恨已久,如今我们秦国虽然在长平打败了赵军,可我们也伤亡过半,国内现在空虚得很。我们军队要是隔着河山去攻打别人的国都,如果赵国在国内抵抗,诸侯在国外接应,我们肯定会被打败的,所以,这事儿绝对不能干!”
秦昭襄王一听,这哪行啊,再次请白起出山。白起呢,根本就不领情,就那样推辞不肯答应。秦昭襄王又派范雎去探望白起,这范雎一到,忍不住就指责白起:“您以前可是凭借少数的兵力就打败了多数的敌人,就像您攻破楚国、打败韩国和魏国联军那时候,取胜就跟变戏法似的容易。现在我们秦国以强大的兵力去攻打弱小的赵国,以多打少,这还能有什么难的?”
白起不慌不忙的,并没有因为范雎的指责而恼怒,而是开始冷静地分析当年攻打楚国以及打败韩国和魏国联军时候的形势,他语气平和地说:“我的那些胜利,都是因为计算了有利的形势,这才得胜的,可没有你说的那么神奇。”
接着,白起又耐心地指出,长平之战之后秦国没有趁机就把赵国给灭掉,这就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让赵国增强了抵抗秦国的力量。再说了,赵国人这会儿估计都坚壁清野了,不出来打仗,这秦国在野外就很难把赵军给消灭掉了。要是秦国“出兵却没有战功”,那诸侯肯定就会来救援赵国了。所以他认为,“我只是看到了这样对我们秦国不利的地方,可看不到有什么好处呀。”
这范雎听了之后啊,那是羞愧得满脸通红,低下了头,灰溜溜地回去把白起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昭襄王。昭襄王一听,脸“嗖”的一下就拉下来了,恼怒之下忍不住就吼道:“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
时间这么一晃,又过去了一年,公元前257年的时候,昭襄王依旧贼心不死,继续增派兵力,把王龁派去代替王陵做大将。这年八、九月的时候就去围攻邯郸,可是这邯郸,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一样,咋攻都攻不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和魏国的信陵君无忌率领几十万军队气势汹汹地杀过来攻打秦军了,这可把秦军给吓得不轻。这时候赵国的军队也不甘示弱,时不时地派出轻便精锐的小股部队去骚扰秦军的后方,像只老鼠一样时不时地给秦军捣乱,搞得秦军那叫一个伤亡惨重。
白起听说这个消息后,忍不住感叹道:“唉,当初秦王要是听我的劝告就好了,现在看看这乱糟糟的结果啊。”
昭襄王听说了白起的感叹,那是怒火中烧,马上跑到白起的府上去,强行命令白起出兵,还强硬地对白起说:“您虽然现在有病,也得勉强自己躺着为寡人带兵打仗。要是有战功了,那自然是寡人所希望的,寡人会对您重重奖赏的。如果您不去,寡人可就会怨恨您!”
面对昭襄王的强行要求,白起只能叩头,苦口婆心地劝说:“臣下知道要是去了就算没有战功,也能免除罪过。要是不去,即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被杀。然而臣下是希望大王能够看看臣下这不怎么高明的计策,放弃攻打赵国,让百姓们好能够休养生息,来应对诸侯之间可能出现的变故。安抚那些害怕秦国的诸侯,攻打那些傲慢的诸侯,诛灭那些无道的诸侯,用这样的办法来号令诸侯,这天下的局势也就能够平定啦,为什么一定要把赵国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呢?”
昭襄王听了白起的这番苦口良言,却一声不吭地扭头走了。
后来,这范雎又再次请求让白起复出,白起呢,依旧称病不起。昭襄王这时候也失去了耐心,生气了,就直接把白起给贬黜为士伍,放逐到阴密去了。白起因为病体不方便,所以并没有马上出发。
就这么过了三个月,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地从邯郸传来,这昭襄王啊,那是越来越生气,越想越觉得这都是白起惹的祸,越发地迁怒于白起,又命令他立刻动身,不准逗留。白起没办法,只能是带着病勉强上路。
当白起走到杜邮,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的时候,昭襄王和范雎一合计,觉得白起迟迟不肯奉命,肯定是心里不服气,可能还有别的什么坏想法。于是干脆就派使者带着剑去赐死他。
白起在临死之前,仰天长叹一声,那声音仿佛在向老天诉说着自己的冤屈:“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呢,居然落得这步田地?”过了好一会儿,他又接着充满无奈地说:“我本来就该死啊。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军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都活埋了,这就已经足够我死罪了!”说完这悲凉的话,白起便缓缓拔出剑自杀了,当时的时间是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将威震天下!他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可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尤其是长平之战,他以少胜多,把赵国重创,几乎把赵国的有生力量都摧毁殆尽,那一场战役,堪称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
可是,他的结局却如此悲惨。其实他明明是深知战争之道的,也懂得权衡利弊。他不想为秦国发动一场必败的战争,因为他看到战争背后那残酷的一面,以及战争对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他只是想为秦国保留实力,为百姓谋求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本是大大的智谋之举,可是在当时的那种局势下,却根本就没有人能懂他的良苦用心。
他就这么死在了秦国统一的道路上,他的死,仿佛预示着秦国在统一之路上还会面临更多的波折与挑战。他的一生啊,就像那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在战国那复杂的天空划过一道非常耀眼的光芒后,骤然间就陨落了,只给我们这些后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与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