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秦武王闲得没事,非要和个大力士比试力气,结果一不小心,被大鼎砸断了膝盖骨,因为伤势过重,就此一命呜呼,甚至都没来得及留下子嗣。这秦国啊,就像一艘在大海中突然失去航向的大船,在茫茫黑夜中,不知该往何处去。就在这紧要关头,在燕国作质的公子稷,被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迎回秦国。在赵武灵王的大力扶持下,公子稷被立为秦王,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王。
秦昭王继位之时,还是个懵懂少年,面对秦国这复杂得如同乱麻般的朝局,只能摸索着前行。好在有他的母亲宣太后和舅父魏冉,这二人权势赫赫,在他们的助力下,秦昭王顺利登上王位。宣太后出面主掌朝政,魏冉则手握重要权力,母子二人携手并肩,如同两根坚实的支柱,共同守护着秦国的未来。
樗里疾不幸去世后,赵国楼缓进入秦国,登上了丞相之位。赵王心里担忧秦国局势对自家不利,于是派出智谋过人的仇液前往秦国,试图劝说秦国任命魏冉为丞相。没想到秦国竟采纳了他的建议,免了楼缓的职务,任命魏冉为丞相。
魏冉可是举荐人才的行家,他独具慧眼,看中了白起,将其举荐为将军。白起也不辜负魏冉的信任,在伊阙之战中,宛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寒光四射。他率领秦军,气势如虹地攻打韩魏两国。战场上,秦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个个士气昂扬,冲锋陷阵,毫无惧色。韩魏联军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被打得大败而逃。秦军一共斩首二十四万,还俘虏了魏将公孙喜。随后,秦军乘胜追击,接连拿下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
后来,魏冉因病辞去相位,秦王便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可这位寿烛干得并不顺心,不到一年就被秦王免去职务,秦王心里还是觉得魏冉最为合适,便又把他请回,不仅赏赐他穰地,后来还加封陶邑。从此,魏冉就成了威风凛凛的穰侯。
魏冉封相的第四年,二次领兵出征攻打魏国。这魏国,面对魏冉的虎狼之师,没丝毫抵抗之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拿走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接着魏冉又势如破竹,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将六十多座城邑统统收入秦国囊中。
公元前288年,魏冉精心谋划,让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愍王为东帝。这一举措可把其他诸侯国给惊到了,好在一个多月后,齐、秦两国的国君或许觉得此举不妥,都灰溜溜地取消了帝号,重新称王。
魏冉第三次任丞相的第四年,派白起攻克了楚国的郢都。秦国顺势设置了南郡,版图日益扩大。魏冉和白起,一个善于识人用人,一个勇猛善战,二人关系极为亲密。此时的魏冉,家中财富堆积如山,简直多得数都数不清,甚至超过了王室。
公元前275年,魏冉带兵攻打魏国,在华阳城下,他如战神降临。魏将芒卯抵挡不住,被打得落荒而逃。接着,魏冉带兵围攻大梁。魏国眼看就要陷入绝境,大夫须贾心急如焚,急忙前来劝说魏冉。他说:“您瞧瞧,我们魏国召集了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守卫大梁,人数不少于三十万。这大梁城垣足有七丈高,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就算是商汤、周武王再世,想攻打也不是件容易事儿。
您可不能不顾楚、赵两国的军队,一门心思只想攻打大梁,不然很难有胜算。要是打不下来,秦军疲惫不堪,您在陶邑的家业或许也得保不住,那就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正在犹豫呢,您不妨提议让他们少割点土地,先把魏国稳住。趁着楚、赵援军还没到大梁,用这少割土地的法子说不定就能收服魏国。”
须贾接着又劝道:“到时候楚、赵两国看到魏国抢先和秦国和解,肯定气得暴跳如雷,定会争着去讨好秦国,这样合纵联盟也就自然而然瓦解了。到时候您再不紧不慢地动手,还怕打不下吗?而且您要土地不一定要打仗,割取原来晋国的土地,秦军不攻坚,魏国可能就乖乖献出绛、安邑两城。如此一来,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就都打开了,原来的宋国土地也都归秦国,卫国说不定也会献出单父,您不动一刀一枪,就能掌控全局,多划算呐!”
魏冉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便停止进攻大梁。第二年,魏国背信弃义,背弃秦国与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无奈,又派魏冉出兵。秦军依旧勇猛无比,斩敌四万,魏将暴鸢如丧家之犬般逃跑了,秦国还占领了魏国三个县,魏冉的封邑也因此又增加了不少。
第三年,魏冉又和白起、客卿胡阳一起,浩浩荡荡地去攻打赵、韩、魏三国。在华阳城下,他们再次把芒卯打得丢盔弃甲,斩首十万人,夺取了好多城邑。之后,他们把观津归还赵国,还给赵国增加了兵力,促使赵国去攻打齐国。
齐襄王一看这形势,心里直发慌,担心秦国接着就来打自己。于是,他赶紧派苏代替魏冉给秦昭王送去一封信。苏代在这封信里,从五个方面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秦国打韩国的好处,还说:“得到安邑并妥善治理,那是一点儿祸患都不会有的。秦国占了安邑,韩国就管不了上党了。夺取天下的中心区域,总好过出兵却担心回不来呀。”
魏冉听后,觉得苏代说得在理,便领军回国。
公元前271年,相国魏冉和客卿灶合计着要去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好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巧的是,有个自称张禄先生的魏国人范雎,实在看不惯魏冉越过韩、魏等国去打齐国这事儿,便趁机请求面见秦昭王。
秦昭王觉得范雎所言极是,就把他任用了。范雎见到秦昭王后,一通数落,说宣太后在朝廷里独揽大权,太过专制;魏冉在外独断专行,权势过重;泾阳君、高陵君一个个都奢侈至极,家里的财富比国君的家还多。
秦昭王一听,顿时醒悟过来,当下就免了魏冉的相国职务,还责令泾阳君他们都搬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去。魏冉离开国都关卡的时候,那场面可壮观极了,载物和载人的车多达一千多辆,仿佛一条蜿蜒前行的巨龙。后来,魏冉就死在了陶邑,也被葬在那儿。
秦国又把陶邑收回,设为郡。这魏冉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权力和财富的漩涡中度过的,留下了许多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而秦国的历史,也在这一次次的权谋争斗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这乱世之中,权力与财富犹如双刃剑,既可以成就霸业,也可能带来灾祸。魏冉的兴衰起落,正是这乱世风云真实的写照,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变幻莫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