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康熙八岁便登基做了皇帝。这清朝初建,局势未稳,为了避免亲王擅权,顺治帝老谋深算,做了细致的安排:由咱们都知道的孝庄太皇太后出来训政,把控大局;在朝廷外部,则安排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四位大臣来辅政。
刚开始的时候,这四位大臣能够和衷共济、通力合作的。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就像酒放久了会变质,矛盾这东西也开始在四人之间慢慢滋生、暴露出来。
索尼原本是首辅大臣,可年纪不饶人,一天天过去,他渐渐年老力衰。苏克萨哈呢,和鳌拜压根就尿不到一个壶里,两人一直闹别扭、闹矛盾。而遏必隆这人,性格比较软弱,就好比墙头草,后来,就慢慢倒向了鳌拜那一边。
这鳌拜,那可是响当当的满族勇士,也是立过大功的人物。虽说一开始的时候,他还懂得谨慎行事,可后来随着势力越来越大,这尾巴就开始翘上天啦。不但居功自傲,还一天比一天专横跋扈,拉拢了一大帮亲信,到处排除异己。最过分的是啥?他经常在小皇帝康熙面前,扯着嗓子高声呵斥群臣,甚至还敢当着小皇帝的面顶嘴,这可真是胆大包天!
鳌拜这人心思深着呢,野心大得没边儿,又特别会玩弄权术。他瞧着康熙年纪小,就想办法拼命拉拢、培植自己的势力,一心想把其他三个辅政大臣都给收拾掉,好让自己成为“皇上之皇”。那他就得想办法先把最可能碍事的苏克萨哈给除掉。
都知道,清朝刚建立那会儿,推行“圈地”政策。当年摄政王多尔衮有那么个安排,把镶黄旗的圈地划给了正白旗,又另外给镶黄旗划了地。
这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鳌拜是镶黄旗人,鳌拜就瞅着这事儿不顺眼,揪着不符合祖上规制这个理由,要求康熙下旨,让正白、镶黄两旗的圈地重新调换回来。
这事已经过去二十多年,旗民们早就安居乐业,要是重新调换搬迁,那可不得了,非得劳民伤财不可。为此,大学士苏纳海等三个人就上书反对。
康熙这会儿正没主意呢,就把四个辅政大臣叫到一块儿商量。鳌拜张嘴就说:“大学士苏纳海这三人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都得统统砍脑袋!”
苏克萨哈坚决不同意。剩下那两个大臣,因为惧怕鳌拜的权势,也只能顺着鳌拜的意思,敲起了顺风锣。
康熙心里头觉得这事没那么严重,正想开口表明态度呢,就瞅见鳌拜满脸怒气冲冲,大声说道:“不必犹豫,非杀不可!”他也不管不顾,直接从御座前拿起朱笔,刷刷刷,一道圣旨就这么定下,把苏纳海等三个人给杀了。
就因为这事,不但正白、镶黄两旗调换了圈地,好多王公贵族跟风似的,又开始大搞新的圈地,害得老百姓没了家,到处都是埋怨声。
康熙打心眼里头对鳌拜这专横跋扈劲儿就不满。十四岁那年,他决心亲理朝政。可这时候鳌拜的势力早就大得没边了,朝廷里到处都是他的亲信。结果就是,康熙说的话没人听,颁布的号令也推行不下去。
不久之后,德高望重的索尼去世了。这下可好,鳌拜就像脱缰的野马,更加独断专行,完全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
苏克萨哈心里害怕,他预感到自己日后可能会被鳌拜暗害,无奈之下,就上书康熙,请求让他辞官,去守护皇陵。鳌拜一听,可不得了,诬陷说苏克萨哈是在故意欺瞒圣上,存着坏心眼儿,非要康熙把他凌迟处死,还要全家都给治罪。
康熙惊得下巴都快掉地上啦,就问鳌拜:“你和苏克萨哈有什么仇,非要把人斩草除根不可?”
鳌拜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臣这是在秉公办事。要是不这么做,以后满朝大臣都得目无君上!”
康熙听了,气得浑身发抖,说道:“谁敢目无君上,朕心里明白。朕看苏克萨哈不是那样的人!”
鳌拜见康熙不从,立马露出了凶神恶煞的模样,举起拳头就要冲上去打康熙。康熙当时年纪小,力气也不够大,又从来没经历过这种场面,吓得脸都白了,哆哆嗦嗦地说:“就是要治罪,也不用这么狠的刑罚吧!”
鳌拜却不依不饶,马上说道:“那好,那就改绞刑。”就这么着,苏克萨哈也被鳌拜给害死了。
康熙十四岁亲政前,首辅索尼去世,苏克萨哈又被鳌拜害死,遏必隆又是鳌拜一伙儿的,一时间,鳌拜可谓是权势熏天。当时朝中的好多大事,竟然都是鳌拜在家里商量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去走个过场。康熙心里那叫一个气愤,可又毫无办法。
据《啸亭杂录》记载,有一回,鳌拜故意称病不去上朝,非要康熙亲自上他家去看他。康熙心里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强忍着怒气去了。
进了鳌拜的卧室,御前侍卫突然发现鳌拜脸色有变,赶紧上前把鳌拜席子一掀,好家伙,下面果然藏着利刃。
康熙心里明白鳌拜这心思不纯,但表面还是十分镇定,笑着说:“刀不离身,本来就是咱满洲的老习惯,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说完,康熙一行赶紧离开。鳌拜还傻乎乎地以为小皇帝是怕他,自己还得意得不行。
经过这件事儿,康熙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鳌拜给除掉,不然后患无穷。可鳌拜好歹也是满洲勇士,据说他力大无穷,力敌万人,寻常人根本近不了他的身。有一次,鳌拜挽强弓射箭,一箭就射在正阳门上,十多个侍卫都拔不出来,那可是好多人亲眼看到的。
康熙帝亲政的时候,鳌拜势力早就养得肥肥壮壮,根本没把康熙放在眼里,有时候还当面称呼康熙小孩子。康熙这心里头,受到了不少刺激,这决心啊,就更坚定了,一定要除掉鳌拜。可怎么除呢?他思来想去,还真想出个好办法。
这满族人不是擅长骑射、摔跤嘛,康熙就借着习武的名义,从各王府里招收了一百个十几岁的少年当侍卫,让他们陪着自己一块练武。这些小侍卫,一个个都勤奋好学,没几个月,就个个生龙活虎。
这时候,康熙就向这些小侍卫们宣布了逮捕鳌拜的计划,还让他们发誓严守秘密,一定要对朝廷尽忠。小侍卫们对鳌拜早就一肚子怨气,这会儿一听,当然个个都赞成康熙。
一天清晨,康熙传鳌拜进宫。鳌拜进去以后,发现康熙不在,知道他肯定在内宫。这内宫可是皇家禁地,平常的朝廷官员根本进不去。可鳌拜就不一样,他觉得自己势力大,进进出出就跟在自己家一样。他大摇大摆地走到御花园,就看见康熙穿着一套紧身衣裤,正和一个侍卫练武。
鳌拜看了一会儿,见康熙没理他,顿时火冒三丈,走过去大声问:“皇上召见臣,有什么事?”
康熙倒是不慌不忙,淡淡地说:“等朕练好了再讲。”接着又吩咐身边的侍卫:“赐座!”
侍卫马上搬来一把椅子。鳌拜才不管什么礼仪,一撩朝服就坐下了,哪知道这一坐,“扑通”一声,连人带椅子摔了个狗啃泥。为啥呢?原来这椅子是康熙事先安排人动了手脚,特意弄掉了一条腿。
按照朝廷的规矩,大臣在皇上面前要是失了态,那就是欺君之罪。当下,康熙高声喊道:“好你个鳌拜,朕让你坐,你这般张狂!可知罪吗?”
鳌拜还嘴硬,辩解道:“臣无罪!”
一边说,一边慢慢爬起来。康熙见状,脸色一沉,喝道:“还不认罪,左右,给我拿下!”
话音刚落,一群小侍卫“呼啦”一下拥了上去,有的抱住鳌拜的头,有的扯着他的脚。鳌拜在地上拼命挣扎,可到底寡不敌众,没一会儿,就被侍卫们用绳子绑得结结实实。鳌拜这下慌了,忙不迭地说:“臣不是故意冒犯皇上的,还望皇帝开恩!”
康熙冷笑一声,道:“嘿!你做的好事多了去啦!杀三臣,绞元勋,难道你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朕今天就好好跟你算算账!”
鳌拜还想狡辩,只见康熙一挥手,四个小侍卫拿着棍棒,就把他押进了大牢。就这么着,康熙连一个兵都不用动,就把鳌拜给抓住了。之后,康熙又公布鳌拜三十条罪状,朝里朝外的人知道后,都奔走相告,高兴得不行,拍手称快。
康熙那时候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大的胆量和作为,显然是一代帝王的胚子!这康熙扳倒鳌拜的事儿,在《南亭笔记》里头也有记载,后来《鹿鼎记》又把这事儿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民间也大多是这么流传的,至于是不是真的,那咱就无从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