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最后一位自愿殉葬的妃子

殉葬,就是把器物、牲畜,甚至活人也一同葬入墓穴,只为保佑死者亡魂在阴间有福,这是古代丧葬里常见的一种习俗!这习俗最早能追溯到商代。

一直到清朝顺治帝驾崩,贞妃董鄂氏,也就是董鄂妃的堂妹为其殉葬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出现以人殉葬的记载了。这贞妃董鄂氏,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自愿殉葬的妃子,那她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话说顺治在董鄂妃去世后的那年冬天,染上了可怕的天花,没多久就不治身亡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在顺治帝弥留之际,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接到命令,火急火燎地赶到皇帝病榻旁,负责撰写遗诏。

这份遗诏里头,有一部分其实就是顺治帝的“罪己诏”。这里边一共罗列了十四条他自己的罪过,主要说的就是没能好好遵守祖宗定下的规矩,渐渐染上了汉人的风俗,还对汉族有所偏袒,打压满族。您瞧,这罪名可不少。

王熙在自撰的《年谱》里讲,遗诏他可是仔细琢磨着写的,每一处都经过了皇帝的点头认可。可遗诏里有这么一句:“端敬皇后(也就是董鄂妃)于皇太后恪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未能以礼止情,诸事窬溃不经,朕之罪一也”。这“未能以礼止情”,虽说话说得很委婉,但意思明摆着就是在指责董鄂妃,这不就是间接对她进行谴责吗?

王熙信誓旦旦说自己写的遗诏顺治帝都同意了,可顺治那种个性,他怎么会临终前说出这般对自己心爱的董鄂妃不利的话呢?这不明摆着是否定他们之间的爱情!那这遗诏怎么就变成罪己诏了呢?有人猜测,“其间必有太后及诸王斟酌改定之情事”。您想,把对董鄂妃葬礼的超度写进遗诏,这八成是有人故意为之,估计是孝庄太后对董鄂妃心里有怨恨。

据历史记载,顺治帝前后册封过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当时是多尔衮做的主,给订婚又聘娶的。顺治打心眼儿里对多尔衮怀恨在心,自然对这位皇后也不满意,等多尔衮一死,就把这皇后给废了,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同样不咋待见她,不过好在她有孝庄太后护着,这才没被废掉。

在顺治心里,真正算得上知己的,就只有后来被追封为孝献皇后的董鄂妃,也就是咱们前面说的那位。说白了,孝庄太后打一开始就对顺治和董鄂妃的事心里不舒坦,顺治又早早离世,孝庄太后心里的怒火,自然就撒到董鄂妃头上了,觉得就是她这个“红颜祸水”害了顺治。

这就好比历朝历代,每一位受宠的妃子或者后宫女子,背后可都牵着自家家族的命运。孝庄太后这愤怒,可把另一个女人,贞妃董鄂氏给吓得不轻,毕竟她可是董鄂妃的堂妹,心里面恐惧就甭提多大了。

为了平息孝庄太后心中的怒火,也为了保全自个家族,贞妃咬咬牙,毅然决定牺牲自己,给顺治殉葬,就盼着能换来孝庄太后对董鄂妃家族的宽恕。

那一年,贞妃才20出头,虽说董鄂妃去世的时候也才差不多21岁,可贞妃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是失去了姐姐,又失去了心爱的人。更让人同情的是,贞妃从来就没像姐姐那样得到过顺治的宠爱,可到最后,她却得为顺治和董鄂妃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埋单,成了他们爱情的陪葬品。

《清圣祖实录》有记载:“谕礼部、皇考大行皇帝御宇时。妃董鄂氏、赋性温良。恪共内职。当皇考上宾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尔薨逝。芳烈难泯。典礼宜崇。特进名封、以昭淑德。追封为贞妃。所有应行礼仪、尔部察例具奏。”

这殉葬的贞妃,后来被康熙帝追封为皇考贞妃,不多久就移到孝东陵安葬了。不过,在地宫里头和顺治帝合葬的,只有董鄂妃和康熙的嫡母孝康章皇后,这贞妃死后还是挺孤零零的,在孝东陵里也只是众多嫔妃中的一个。

但这里头有件挺神奇的事,不管是后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还是抗日战争时候的战火洗礼,董鄂妃和顺治骨灰存放的地宫,可是清东陵里头唯一一个没被盗过的。

那么为啥后来康熙会被立为继承人呢?原来顺治得天花暴毙,皇族们吓得够呛,这时候就选中皇三子玄烨,因为他已经生过天花又侥幸活了下来,这个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了道诏书,严令禁止殉葬这种行为,从那以后,“殉葬”这残忍的习俗就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了。 y+V4qebn85qwI5OEZ+Zk0Sp38HrZd1IlMPSjRs6T470rhmJuye0SW1LNaxfwOE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