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这事儿,很多人都觉得平常,甚至觉得有点儿低级。可在那些急于升官发财的人眼里,送礼几乎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特别是在民国时期,那些官员、政客,简直把送礼当作一种艺术来研究。你得懂得送什么、送给谁、什么时候送,甚至得考虑送的场合和方式,细节讲究得不得了。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说得明明白白:送礼分“大送”和“小送”,大送就是一包包的银元钞票,小送就像送春茶、火肘,或者请吃馆子什么的。送的对象也分两类,一种是掌握你升迁命运的人,另一种是虽然没有直接的权力,但能给你提供帮助的人。
在民国的官场里,送礼可是有技巧的。往往送了甲,却忘了乙,得罪了乙,结果可能什么都捞不到,反而得不偿失。就拿陆建章来说吧,这事儿还挺有意思,讲出来你肯定想不到,居然跟钻石戒指有关。
陆建章是个心机颇深的商人,曾经给袁世凯献上一只钻石戒指,他打听到袁的夫人——于夫人生日,便亲自送上这份“厚礼”。说实话,那个戒指真的不便宜,璀璨的钻石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简直美得让人眼馋。于夫人喜欢得不得了,拿给她的妾室们炫耀了一番,最后小心地收藏在卧室的首饰盒里,准备大典时戴上。可谁知道,第二天早上,这颗钻石戒指竟然不见了。
消息传开,大家都惊呆了。于夫人气得半死,召集仆人们一通严刑拷打,还是没找回钻戒。最后,她只好亲自去翻遍所有妾室的卧房,终于,在十姨太的房间里找到了那颗丢失的宝贝。原来,这位十姨太对陆建章送给于夫人的钻戒心生嫉妒,偷偷把它拿走了。
这件事闹得很大,袁世凯知道后特别宠爱十姨太,竟然袒护她,还责怪于夫人:“小小一颗钻戒,有什么大不了的?几天后,我再送几个更贵重的给她,没什么好激动的。”果然,不久之后,十姨太手上果然戴上了五六个闪闪发光的钻戒,看得她神气十足。
你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可没想到,这颗钻戒的背后,其实有一层复杂的“心机”。原来,袁世凯通过某种方式,把消息传给了陆建章,告诉他这事儿闹大了,十姨太得罪不起。陆大哥心急如焚,连忙去买了十几颗贵重的钻戒,专车送往北京,特意赠送给十姨太。
这件事办得巧妙又及时,不仅解决了妻妾矛盾,还让袁世凯心情大好,对陆建章另眼相看,升官发财的事儿也更加顺利了。
再说吴佩孚,这位在民国初期赫赫有名的河南王,他可不喜欢别人拍马屁,特别是那种笨拙的拍法。张福来就是这么一个不懂“拍马技巧”的倒霉蛋。
那是1923年,吴佩孚五十寿辰,大家都知道吴佩孚一向喜好面子,想着借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但他一贯以清廉著称,特别在报纸上登了“谢寿”的启事,三令五申表示不收任何祝寿礼物,自己可不想因为这些虚荣的事儿,沾上什么不正之风。
而张福来呢,虽然明知道吴大帅已经表明了不想收礼的立场,但这位受气的媳妇还是硬着头皮去拜寿了。毕竟,别人可以不来祝寿,自己可是直接在吴大帅眼皮底下做官的,要是不去,恐怕未来会有麻烦。
张福来赶到吴府,恭恭敬敬地行礼,说道:“特来恭祝大帅千秋!”没想到吴佩孚看到他这副模样,气得差点跳起来:“你没看见我的启事吗?你有功夫来拜寿,为什么不花点时间管管你的兄弟?你兄弟和赵三麻子有啥区别?”
赵三麻子,是赵倜的弟弟,个典型的作恶多端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不成器的角色,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张福来这一下,脑袋几乎要炸开,羞得无地自容,满脸通红,站在众人面前,汗水直流。
回到家后,张福来哭得像个孩子,他心里暗自发誓,再也不敢在吴佩孚面前拍马屁了。可不,吴佩孚也不是个容易拍的马,他虽然喜欢有些拍马的人,但要求你得拍得准,拍得巧。结果张福来这次,拍得不巧,反而被踢了一脚。
这两件事,表面看似完全不同,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官场中的送礼,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时代,确实是一门学问,稍不留神,可能就把自己送进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