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个叫陈宦的人,字二庵,生于湖北安陆,自幼聪颖过人,却家境贫寒。他早年就读于汉东书院,寒窗苦读,立志出人头地。1887年除夕,书院里冷冷清清,同学们早已回家团聚,唯有陈宦一人独守空院。他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却仍埋头苦读。夜深人静时,他提笔写下:“缊袍衣敝已经年,十日无炊一粲然。最是家家除夕夜,晚香亭畔枕书眠。”字里行间,尽显寒门学子的孤寂与坚韧。
陈宦的早年并不顺遂,邑中亲友无人接济他,甚至连一斗米都未曾施舍。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刻苦攻读。终于,他随锡良而崭露头角,名重京师。锡良任东三省总督时,陈宦已是第二十镇统制,手握兵权,威风凛凛。然而,陈宦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官场如战场,唯有不断攀附权贵,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袁世凯窃国后,陈宦投靠了这位新主,成为参谋部次长。他足智多谋,深得袁世凯的宠信。每次袁世凯咨询政要,陈宦总是察言观色,揣测袁的意图。他从不质疑袁世凯的想法,反而投其所好,曲意奉迎。为了在袁世凯面前表现得更加周全,陈宦每有要事,便写出左、中、右三策,分别藏在袖中和靴筒内。每当袁世凯征询时,他总是先洗耳恭听,待摸清袁的心意后,便拿出与之相符的一策,谦卑地呈上:“诚惶诚恐,学生已写出成策在此,敬请恩师纵览。”
陈宦以三策应对,几乎百发百中,每次都让袁世凯惊叹不已,连连称赞:“英雄所见略同,所见略同。二庵所见,实合我心!”
陈宦曾向袁世凯献计,收买黎元洪,断绝其与革命者的联系,逼黎倒向袁世凯,再强迫其入京。此计被袁采用,并取得成效。陈宦用种种手法赢得袁的信任,袁让“太子”袁克定与陈结为兄弟,并认陈宦为干儿子。袁世凯认为陈宦才华过人,为“天下奇才”、“足堪大用”。
1915年,袁世凯命陈宦率北洋军三旅入川,督办四川军务。临行前,陈宦两眼泪汪汪,长跪不起,他知道袁世凯有称帝之心,便借此表明心迹:“欲求中国振兴,非复帝制不可。”袁世凯虽表面上推辞,但心中早已乐开了花。陈宦见状,竟一口咬住袁世凯的靴头,死死不放,表示“父亲如不答应称帝,孩儿将长咬不放!”袁世凯感动不已,沉吟道:“儿此等忠心,为父焉有不纳之理?”
然而,官场如戏,风云变幻。一年后,全国各地高举反袁义旗,陈宦在形势逼迫下,只得宣布四川“独立”。消息传到袁世凯耳中,这位曾经威风凛凛的大总统顿时昏倒在地。当时,陈宦的妹妹正在袁世凯身边服侍,她急忙将袁扶起。然而,袁世凯苏醒后,见陈妹在侧,竟勃然大怒,拔刀将她杀害。昔日义儿义父,今日已成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