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的皇帝梦刚做了八十三天,便匆匆落幕,成了历史的笑柄。不过,历史的车轮并未因此停歇。次年,张勋这位“辫帅”又登上了舞台,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6月底,张勋率领六千辫子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北京城。一时间,北京城内龙旗飘扬,仿佛回到了清朝的盛世。总统黎元洪见状,吓得躲进了日本使馆,而已经退位的小皇帝溥仪,则在张勋的恭请下,重新登上了皇位,颁发了所谓的“圣旨”。
不过,好景不长。就在张勋挂出龙旗的同时,皖系军阀段祺瑞在天津召开了誓师大会,成立了“讨逆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7月3日,段祺瑞通电全国,出师讨伐张勋。那六千辫子军很快被包围,一群一群地成了俘虏。张勋气得跳脚大骂:“他们推我出来复辟,我这是被耍了!我可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保皇的!”
张勋一心想报答他的“圣上”。他从一个小贩世家的浪荡子弟,被皇上亲封为北洋大臣,荣升为陆军上将、长江巡阅使,皇恩“浩荡”啊。段祺瑞恰是看重了张勋的这一点,想借张勋之手扶起小皇帝,赶走与段相争的黎元洪,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段祺瑞的军师徐树铮,是个相当有心机的人。他曾经特地带着一班人马,亲自跑到张勋的驻地,向他表明,段祺瑞的皖军将不干涉张勋的行动,并会尽力提供方便。张勋知道,除了他自己,已经没有人能忠诚于溥仪,大家都争着要做“总统”,哪有人愿意站出来为溥仪争回那个宝座。因此,他为自己的孤军奋战担忧,心里最不放心的,还是那个强大的皖系力量。
他了解段祺瑞的底细,段不仅在各省督军中有着深厚的根基,而且长时间担任过陆军部总长,影响力巨大。于是,张勋便开始在徐州筹划复辟大会,召集各省督军。冯国璋、曹锟、张作霖、段祺瑞的代表都来了。就这么在一个古老的地方——霸王楼,张勋开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复辟会”。
你猜他是怎么开场的?张勋居然大谈起了楚霸王项羽,指着历史的故事,情绪激昂地说:“项羽虽然没打过刘邦,但他那种‘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气概,大家都应该学习!我们今天就在他的旧宫开会,就是要发扬这种霸气!”说完这些话,他觉得自己成了历史的主角,眼睛发亮,精神焕发。于是,经过一番“霸主”自封的言辞,众人推举他为“盟主”,为复辟大计而共谋。
不过,这场热闹的复辟会,背后藏着更多的心机。军师万绳栻,倒是个有些谨慎的人,建议张勋在会议上签下“金兰同心帖”,以示大家忠诚。张勋大喜过望,马上命人拿出大黄绫铺在桌子上,笑着说:“各位,古时候做大事,要歃血为盟,咱们不能轻易流血,但心已早早流在一块了。”说罢,他提起笔,在那张绫子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你以为这会让大家更加团结?其实不然。军阀们可没那么简单,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今日联盟,明天或许就是割席断交的时刻。大家互递眼色,纷纷在那张黄绫上签字。这场复辟看似庄严,实则充满了算计与虚伪。
没多久,形势变化又快。黎元洪以“拱卫京师”为名,竟命张勋带兵进京,借此“名正言顺”地出兵讨伐段祺瑞。然而,谁知道,张勋的雄心壮志刚刚展开,局势却迅速逆转。他大摇大摆地进了北京,热火朝天地搞着复辟,结果几天后,便仓皇撤退,眼看着那张黄绫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草。
谁知,那张黄绫子竟被卖了。张勋的智囊万绳栻,以二十万大洋的价格,卖给了冯国璋,甚至还出卖了他自己签署的亲笔信。当张勋急匆匆地要找回那张绫子时,万绳栻借口说:“绫子落在天津了,怕带着不安全。”然后他就“消失”了,留下张勋在困境中孤立无援。
段祺瑞讨逆胜利,本该自己出来弄个总统当当,可是,他仍然不干,只愿还去当他的国务总理。并在宣布就任总理的同时,亲自去日本驻华大使馆,拜谒躲藏在那里、曾经为“府院之争”撤了他国务院总理职的黎元洪,甚为诚恳地希望黎元洪重登总统宝座。黎元洪此时已不愿再担当总统职务,他心灰意冷,只能说了句:“我何面目再担此重任!”
最后,冯国璋代替黎元洪宣告自己当了代理总统,而段祺瑞和一众“再造共和”的军阀们,成为了名噪一时的“英雄”。张勋复辟失败后,拖着辫子躲到了天津,一直到1923年9月12日,在天津病死,临终时还叮嘱,务必保护好他的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