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

本章将从《献皇帝实录》 到《明伦大典》的编纂过程、内容解释及政治生态,分析争议的议题,观察嘉靖君臣如何利用儒家经典建构一套政治文化理论,并运用这套理论体系进行权力斗争,让政治行动正当化,进而分析儒家经典诠释、文化符号及政治权力的关系,以探《明伦大典》的政治文化意义。

何谓经典?何谓诠释?国家权力与经典诠释之间又有何关系?过去主要关注思想元素的传承关系,不是讨论经典诠释的延续性,就是强调儒家思想的阐述,相对忽略思想转折或符号重构的面向。 本书所指的“经典”,泛指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儒家典籍 ,《礼记》 、《仪礼》 及《四书章句集注》 更是探讨的重心。经典诠释的形成过程中,诠释的资源与对象不可能一模一样,可能受政治生态、社会环境、语言符号、叙述风格及学术取向的影响,相互制约,儒家经典隐含的政治文化意义,随时代的需求,其诠释必有差异。 [1]

自汉武帝(前156—前87)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前134)后,儒家经典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与学术上的唯一依据 ,被士人们当成解释现况的思想来源,以获得行动的正当性。 当儒家经典作为政治论述的资源时 ,便没有固定的内涵,端视使用者如何根据现实的需求,解读自身所处的历史脉络,进而建构一套理论体系。 不过,行动者受限所知,必然从经典中寻找思想资源,不可能做出没有根据的再诠释。 历代儒家学者(无论身居朝堂还是处于乡野者)经常利用经典注疏或历史研究的方式,将经典内容或历史事实的再解释作为论述基础,用以影射时局或规劝君主,表达他们的现实关怀,试图遏制君王的私欲过度膨胀。

中国传统儒家学者的思考方式,可称为“比兴式思维方式” ,君王的道德越崇高,越能保证政治秩序、边境军事及社会经济的稳定。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性是“道德与政治的双生性纠结”。然而,让人疑惑的是,道德批判对皇权能有多大的制裁力量?除了道统思想的价值观外 ,或许在道德的外衣下,藏有不可言喻的权力运作,乃至影响当时的政治文化,政治生态也因而发生变化。因此,儒家经典不但是可供统治者利用的正当性工具,同时也是士人实现政治理想的思想资源。经典的原义与后人的释义之间,往往有一大块的灰色地带,使历代行动者导引出不同的理解方式,最后从论证过程去证明政治行动的正当性。

[1] 林素英:《古代祭礼中之政教观——以〈礼记〉成书前为论》;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Lucian W.Pye,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pp.102-107. 0SilxVDHeE4d88g3uoyjm85A46TheUB87bHlcXv7RYxMPQz30f8kS+2xRDvI7O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