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的实质意涵,不只是权力斗争,更是嘉靖皇帝的身份问题。第二节提过,嘉靖君臣对《武宗遗诏》的解释差异甚大,因而引起了“继统”与“继嗣”之争议。从入门礼及登基礼的争执,即能窥见两方认知的差异,可说是“继统”与“继嗣”争议之先声,更点出“大礼议”最重要的问题,即嘉靖皇帝的身份问题。
中国传统礼法文化之精义,即不同的身份者皆配合不同的礼仪。换言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里,“身份”显得格外重要,不同身份即有不同位阶的权力。由君臣双方对礼仪状的争执来看,可知内阁和礼部认定朱厚熜是孝宗皇帝的嗣子身份,应采用皇太子即位礼;朱厚熜和兴藩人则认定朱厚熜是皇帝身份,非孝宗皇帝的嗣子身份,应采用皇帝即位礼。君臣双方对身份的认定不同,埋下了“大礼议”的导火线。
明代史家范守己(1547—1613)曾论“大礼”始于《武宗遗诏》的文字疏漏,让“人情论”有伸展的空间,因而衍生出“继统是否继嗣”的问题。范守己也批评杨廷和失人臣之礼,怎可以致仕为手段,要挟嘉靖皇帝接受“濮议论”。臣下执意强加的结果是,君臣嫌隙渐生,让“大礼”难获和平解决,种下左顺门事件的恶果。
明代史家的其他说法大致相似,不脱范守己的意见。例一,明人徐学谟抨击杨廷和自恃国老,失事君之体,自招祸患,且使老成者尽去、元气大伤,“一时大臣,未免高激成风,失事幼君之体。自后邪人伺隙离间,新进用而老成削迹矣”。
例二,明人支大纶指责杨廷和是权臣,贪拥立之功,竟为一己之私,意气用事,坚持“濮议论”,演成左顺门事件之悲剧。
明朝灭亡后,清代史家开始转变对“大礼议”的评价,更有甚者,还推翻明代史家的史评,重新定位嘉靖君臣的历史评价。例如,谈迁在《国榷》中,批评张璁、桂萼皆佞臣,竟为了获得帝宠,不顾宗法礼教,主张“人情论”,以图升迁;赞赏杨廷和等人是忠臣,勇于坚持正统大义。伏阙诸臣为了力挺杨廷和,流于意气之争,造成左顺门事件的冲突。时间稍后的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则采褒贬各半的观点,认为张璁的“人情论”考虑了现实人情之需求,不完全是贪于权位;杨廷和的“濮议论”虽顾全正统大义,却忽略现实人情。嘉靖皇帝虽尽人子之孝,却滥用皇权,压制舆论,造成士气折损、朋党分立、政局动荡的问题。更批评附和嘉靖皇帝的严嵩、丰坊等人崇礼太过,摧毁了朝廷名器,败坏礼法。
谷应泰的观点,对《明史》影响甚大。尤其对“大礼议”的评述,《明史》大致采用了《明史纪事本末》的史评,取持平之论。
清代学者毛奇龄在康熙十八年(1679)进入史馆时,有感“大礼议”情节重大,史官们却聚讼纷纭,又担心后人以《明伦大典》为据,再开变乱国本之恶例,于是特撰《辨定嘉靖大礼议》一文
,先以《春秋》《三礼》等儒家经典为据,再旁征史事,作评论式的考据,希能厘清“大礼议”的功过是非及礼意纠结。
毛奇龄认为,“大礼议”的症结是“不读书误人国事者矣”
,批评议礼双方皆不懂古礼精义,“皆明明与古礼相反,而以此误身,以此误国,以此误先王,即以此误天下后世”。
并指出杨廷和等人“误解兄终弟及”,“已有启人主以藐法蔑礼之渐”,批评“其于生伦死序,世统庙统之大礼,一概紊尽”。
又驳斥张璁等人,指出“濮议论”的谬误,但不代表“人情论”就合于礼法,“于经于礼,一概悖尽,而以此伸璁说,非附和即谄谀也”,遂起人主为所欲为之心。
继毛奇龄之后,清代学者段玉裁为了厘清《辨定嘉靖大礼议》的谬误,发表《明史十二论》,对“大礼议”提出最全面的批判。
与谷应泰相同,段玉裁同样批评议礼双方皆不知礼法。不过,段玉裁显然较同情杨廷和,“论立说之是非,杨文忠等是也,是之中有甚非者也。璁、萼等非之中又有非焉也”。
又针对“继统是否继嗣”衍生的纷扰,指出“为人后者”实无关伦序,引用《春秋》,证明弟可后兄,兄可后弟,祖可后孙,孙可后祖,划分“为后”与“伦序”的差别
,并说明君统与宗统可分,“天子诸侯以重之,相授受为父子,不必伦序相蝉联为父子。所以敬天命崇大宝”。
最后,段玉裁批判嘉靖皇帝“天资贪暴,而又不肯学问”
,滋意操弄经典,是为篡夺天下之君。
与段玉裁同时的著名史家赵翼(1727—1814)也对“大礼议”做了一番评释。赵翼嘲讽“大礼议”之因是“明臣不读书之陋也”,并认同《明史》对“大礼议”的评论,“今按诸臣之疏,固各有说”
,分别指出议礼双方之过,一方面批评杨廷和等人拘泥宋儒之见,忽略现实人情,“徒见先儒成说可据,而忘乎世宗之与汉哀、宋英不同,争之愈力,失之愈深”;
另一方面则批评张璁等人强调人情的结果,无疑是破坏礼法的权威、开启日后兴献王得称宗祔庙的契机,“卒至激而成称皇称帝,并入庙称宗,立主于武宗之上”。
总之,从明清学者的评论来看,“大礼议”的关键之处,实牵涉皇帝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再从“大礼议”的后续发展来看,“大礼”又关系君统与宗统是否合一,国家礼制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皇权的公私性质,以及名分礼秩对政治秩序的影响等层面。综合上文的讨论,笔者将处理几个问题。
第一,张璁等人如何建构“人情论”理论体系,使“大礼”成为一种政治符号,得以发挥政治效应,重组新的权力结构,以厘清政治符号对现实政治的作用与限制。
第二,嘉靖皇帝如何重塑皇权,建立皇权的正当性(legitimation)与卡里斯玛的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使嘉靖皇帝能无视臣下反对,为所欲为,甚至让献皇帝称宗祔庙,以探索国家礼制的文化效力与实质影响。
第三,嘉靖朝为何出现皇权专制、内阁职权扩大、阁部争权及言路受阻等现象,以说明“大礼”不只是礼仪之争,也涉及权力斗争,使嘉靖朝的人事变动剧烈,更让皇帝和内阁、内阁和官僚体系、皇帝和官僚体系三方关系紧张,屡生龃龉,从而论述名分礼秩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