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富庶的沛县,刘季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赚钱对他而言难如登天,就像被“穷”字死死黏住。不过,他偶尔能在赌场或妓院走狗屎运捞点外快,可这钱转眼就因他大手大脚花光了。
刘季对积攒财富毫无兴趣,钱一到手就花出去,大多用在手下兄弟身上。说来也怪,这毫不吝啬的散财之举,竟成了他收拢人心的妙招,身无长物的他因此得到不少无赖、流浪汉的支持。
尽管穷得叮当响,刘季却爱酒如命,是个十足的“酒腻子”,成了沛县不少酒馆的常客。但他并非哪家都去,而是挑了几家,这背后有不少门道。
刘季手头常紧,他想着若固定去一两家酒馆,就能和老板混熟赊账,况且他对自己的交际能力很自信,觉得搞定酒馆众人不在话下。
一番考察权衡后,他选定了沛城两家有名的小酒馆,一家由王媪老太太经营,另一家老板是武负老太太。起初他只是偶尔去,后来就成了常客。
选这两家酒馆,原因各有不同。这两家酒馆经营灵活,王媪和武负深知当地民风淳朴,酒客多为熟面孔,消费水平不高,一般点三两碟小菜、一两壶黄酒,喝完闲聊。所以她们规定,熟客喝酒当时不用付钱,记在账上日后结算。这对常没钱的刘季来说,无疑是福音,身无分文时,他也能大摇大摆进去喝个痛快。
此外,王媪的儿子王陵威猛高大,武艺高强,性格豪放,喜欢结交豪侠之士。刘季觉得常来王家酒馆,或许能结识不少厉害人物。
武家酒馆虽位置偏,却有两绝。一绝是自酿米酒,醇厚香甜,让人回味无穷;另一绝是女招待曹氏,三十岁左右的寡妇,风情万种,特别会招呼客人,一个媚眼、一声招呼就能让客人舒坦。好色的刘季常去,很大程度是为欣赏曹氏风姿,还盼着能走桃花运占点便宜。
刘季每次去酒馆,花钱不多,一壶酒、一盘小菜就行,他在乎的是喝酒情调。就这样,他一有空就泡在酒馆。时间一长,欠的账也不少。结账时,他大多没钱,想付账却实在凑不出,没办法就装聋作哑,酒馆老板催急了,他就耍无赖。
可奇怪的是,王媪和武负不仅不讨厌他,还笑脸相迎,热情周到。原来,她们心里有盘算,刘季交际广且不欺负穷人,即便白贴酒菜钱,他也能带来更多生意,长远看酒馆收入更高,不得不说这俩老太太做生意真有一套。
不仅如此,刘季还和王陵成了好朋友。事实证明,王媪和武负眼光不错,刘季身上有种神秘影响力。他往哪家酒馆一坐,沛城的江湖混混们很快就会蜂拥而至,把酒馆挤得满满当当。王媪和武负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对刘季赞赏有加。
渐渐地,刘季不再是当初的穷小子,成了沛城江湖人物羡慕的对象。大家都乐意与他亲近,一起喝酒聊天。他与人交往有一套,不管认不认识,都能迅速聊得火热。聊天话题随意,只为打发时间,却越聊越投机。
为吸引他人注意,让别人佩服自己,刘季不择手段。他讲话诙谐,还会在曹氏面前讲低级下流的小笑话,逗得曹氏脸红害羞,他则得意洋洋,享受众人的叫好与议论,大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随着刘季在沛县影响力增大,成了无赖们的领袖,很多人钦羡不已。他去哪家酒馆,那家就热闹非凡;不去的那家则冷冷清清。慢慢地,不少酒馆争着邀请他,给出免费随便喝的优厚条件。
但刘季没随意答应,仍主要去王家和武家酒馆。他明白做人要讲“义”,当初若不是王媪和武负不嫌弃他拖欠账款,他哪有今天。所以他要感谢这份大度远见,继续给两家酒馆带人气,尤其是武家酒馆,毕竟有让他牵挂倾心的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