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历史的开端

在公元前5世纪发出的历史之问

刚刚我们已经讲了国家试图书写历史的时刻。不过,并不是只有国家才会去书写历史。一个人在遇到某件事后,想到必须为后世留下记录,从而开始书写历史,这种事情也很自然吧。在人们所写的“事件”当中,战争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被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称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记述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战争,后人为这部巨著起名《历史》。 25 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历史本身,就是起源于对战争的记录。

今天我们要说的,其实是比希罗多德年轻20岁左右的另一位古希腊人——修昔底德(约前460—约前400)。修昔底德出生于雅典,也是历史这门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名字十分直截了当,就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6

他所描写的是公元前431年发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作战的双方分别是斯巴达率领的伯罗奔尼撒联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

表面上,战争的火种源于双方围绕一个名为克基拉的岛屿展开的对立。但是这场战争的规模最终变得异常巨大,以至于几乎整个希腊世界都被卷入了战火中。 27 公元前404年,持续了27年的战争最终以雅典的失败告终。

雅典城邦拥有海上霸权,文明发达,实行民主制,是当时希腊世界的中心。斯巴达的权力则由贵族掌控,是一个寡头政治城邦。如果由哲学家们来评价的话,他们想必会说斯巴达在文化上远不如雅典。

斯巴达在文化和政治上都不如雅典,那为什么自己的祖国雅典会输掉战争呢?修昔底德为此深深烦恼,投入了与这一历史之问的搏斗之中。

修昔底德用了两种方法来描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其中之一是所谓“5W1H法”,通过对何时(When)、何人(Who)、在何地(Where)、做何事(What)以及做此事的原因(Why)和方式(How)进行简洁的叙述,来厘清事件的经过。但是在进一步考察战争的起因时,他发现实在不能将这场大战的原因归结于交战双方因为一个小岛而产生的对立。修昔底德最终将战争发生的深层原因,归于伯罗奔尼撒联盟对雅典不断扩张的势力的恐惧。他指出,伯罗奔尼撒联盟很可能是为了遏制雅典的扩张,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那么在史书中,又要如何描述伯罗奔尼撒联盟对于雅典的恐惧和戒备,这些存在于心理层面的对立呢?“5W1H法”很难写出眼睛看不到的事物。于是,修昔底德采用了第二种方法,通过记录各个城邦的政治家和军人的演说,来找出隐藏在其中的对抗心理。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尝试中,修昔底德写出了流传后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通过话语去接近事实

公元前432年,也就是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伯罗奔尼撒联盟在斯巴达举行会议,修昔底德翔实地记录了会议上的演说。与斯巴达站在同一战线的科林斯代表鼓动马上与雅典开战,并在关于开战的决议中成功地获得了过半数的同意。科林斯人开战的理由是这样的: 28

这样的征服说起来是很可怕的,但是你们一定知道,征服的结果只能是我们全部沦为他们的奴隶。(中略)有人会说我们理所应当遭受这种痛苦,或者说我们由于懦弱而忍受这种痛苦,说我们一代不如一代,因为我们的祖先使全希腊获得自由,而我们连自己的自由都难以保证;(中略)那个在希腊已经建立起来的僭主式城邦,正日益对希腊构成威胁,他们力图建立一个世界帝国,部分已经完成,部分正在策划之中。让我们去攻击它,毁灭它,为我们自己赢得将来的安宁而战,为现在遭到奴役的那些希腊人获得自由而战!

如果现在不下定决心开战,那么就有可能战败,而战败的结果就是沦为奴隶,因为懦弱而被后世耻笑。科林斯人用这样的说辞,煽动同盟开战。

如果战败就会沦为奴隶,这样的煽动可真是非常简单易懂呢。而且不论何时何地,这种说辞似乎一直很有效。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末期,一旦提到英美等同盟国方面提出的无条件投降要求,报纸上就会涌现“失败便为奴”这样的言论。

修昔底德是基于什么目的去收集政治家和军人们的演说呢?他在收集了这些话语之后,又是如何看待事实与话语之间的关系的呢?翻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久保正彰老师是这样说的:“真实并不仅仅由发生了的事实构成,我们需要从体现在话语中的那些智慧和发生了的事实这两方面出发,才能发现真实。” 29

我们探寻战争发生的原因时,当然会发现交战双方诸如争夺重要岛屿、确保航行自由等经济和政治上的对立之处。但是单纯查阅物资数据之类的史料,并不足以让我们理解那种让双方变得不共戴天的根深蒂固的敌对心理。国家在进行生死存亡之战时,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智慧最终成了语言的结晶,而修昔底德就着手分析了这种知性的力量。

到了我们的时代,这种力量就是政治家和军人们为了鼓舞士气而进行的演说。

当历史以国民为对象被书写

我们已经回顾了国家书写历史,以及个人开始写作历史的时刻,这些历史叙事中所描写的对象。当未来的人回顾现在、书写历史时,在座的各位可能也会成为被描写的对象。但是在历史学的萌芽阶段,一个个的普通国民有没有被作为描述的对象呢?答案是否定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在奴隶社会,奴隶其实并不被计入人数。雅典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共商国是,但是公民的人数其实相当少。另外,王权登上历史舞台后,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国家意志取决于国王一人,而历史描绘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个人。

在日本的中世时代,统治阶级大致是天皇、贵族、武士这三种人。到了江户时代,正如“士农工商”这个说法所代表的那样,人们会从事包括手工业和商业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工作,“职务”这一概念已经产生。人们开始意识到,各种阶层的人各尽其责,才支撑起了整个国家。我们能够想象,随着时代发展到近代,人类社会构筑起的社会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维持国家运行所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虽然江户时代的社会已经相当复杂,但是直到明治维新之后,历史学才将目光转向那些占大多数的普通人,将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他们为对象来书写历史。

我认为,吉野作造创立了把人数最多的国民作为对象的历史学。在日本,吉野作造是最早开始正式研究西欧、中国、日本这三个地区(国家)的政治史的人。他的研究始于“近代是什么”这一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共同体的解体、等级制度的废止、以市场为中心的再生产结构等要素齐备,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近代的标准。 30

吉野先生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他否认了这些通常认为的近代标志,而是大胆提出要根据国民是否具有“近代的政治意识” 31 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了近代。无论是解体共同体,还是废止等级制度,都是当时的掌权者实施的。因此如果从这一角度去描述近代,那么政府就势必会成为分析的对象。吉野先生细致地观察着民众,对于民众的头脑中什么时候产生了“近代的政治意识”,这种意识又是以什么契机而产生的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他又将这种“近代的政治意识”称为“不再将政治置之度外的态度”。

吉野先生的论文不难理解,一读起来,甚至让人有些欲罢不能。 32

“日本国民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处于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并被教导置喙天下的大政乃是大罪。那么到了近代,为什么他们会在突然间将政治视为己任呢?我希望阐明这个问题。”

所谓置喙,就是从旁插嘴,参与讨论,日本人长久以来都被教导不能参与政治讨论。吉野先生希望搞明白,为什么一到近代,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确实有些不同寻常,因为直到近世为止,参与政治的都是幕府和各藩的武士们。为什么到了明治时代,一直以来本分生活的“农工商”们就开始将政治“视为己任”了呢?

吉野先生的说明颇有些“字斟句酌”,请大家仔细地读下去。首先,他认为推翻了江户幕府的明治政府,反而在明治维新后陷入了某种窘境。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大家回想一下,明治政府的领导人,比如三条实美、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在幕末时期高调宣扬的是什么?

——……倒幕?

没错没错,那么在号召倒幕的时候,他们是用什么理由批判幕府的呢?

——要尊皇攘夷,不能开国,是这个吗?

对了,幕府因为与外国签订条约,准备开国,所以遭到了批判。

明治维新后,倒幕派掌握了政权,但是他们旋即陷入了困境。在幕末时期,倒幕派一直叫嚷着要外国人滚出去;而到了明治时代,他们所做的事情却与自己先前批判的幕府没什么不同。1869年前后,他们与外国建立了联系,还让外国使节与明治天皇会面了。

之前只知道高呼倒幕攘夷的那些人,在主持明治政府的工作之后,不得不改口宣称开国和友好。在一般百姓看来,这些先前似乎是致力于驱逐外国人的人,现在倒去向外国人献媚了,可真是太不像话了。眼看针对自己的批判越来越强烈,政府需要给民众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颇为高明。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将外国人称为“夷狄禽兽”,没来由地就会讨厌。但是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在外国人之间存在着所谓“万国公法”,他们似乎是用国际公法来规定人类之间的交流方式。而日本人也认同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公道。既然世上既有公法又有公道,那为什么不试着遵循国际公法,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呢?若是妄自尊大,拒绝交流,那就违背了“古来的仁义之道”,老天爷都看不下去。

明治政府用这样浅显易懂的说法,向人们说明了打开国门与国际交流的必要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用如同太阳东升西落般普通的“公道”“老天爷”之类的说法,来对国际法进行了说明。

当统治者需要就自身的方针政策向被统治者进行说明时,就可以说这个国家进入近代了。在近代之前,被统治者是不需要这样的说明的。而当打倒了幕府的明治政府出现言行不一的状况,以至于陷入窘境,开始拼命向国民证明自身做法的合理性时,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就开始变化了。

遵循国际法是老天爷的公道,这种说法太粗糙了。但是这样简单易懂的说法,让百姓们理解了为什么不能袭击外国人,为什么要与外国通商。普通百姓就这样第一次接触到了政治话语,并将其用来理解世界。

在人们将政治“视为己任”时,把普通人与国家关联起来的,就是选举了。1925年,日本实现了所谓的普遍选举权,说是普遍,其实得到选举权的也仅限于25岁以上的男性。而在1890年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时,拥有选举权的人更是仅有总人口的1%。可以说,差不多只有一小部分的地主拥有选举权。但是人们依然涌向了选举的演讲会,热情地听着演说。明治时代的选举演讲,经常借用寺院的场地,并无选举权的人们,也会戴着帽子前往寺院。演讲会现场,有时候会聚集起四五千人。考虑到当时拥有选举权的人还相当稀少,所以也能够从侧面看出,听众们对于这些演讲的热情程度之高。

明治时代,国民这个概念诞生了。随着民众产生近代的政治意识,国家不得不向国民认真地解释说明方针政策,吉野作造用他敏锐的分析视角,捕捉到了这个瞬间。

国家认真地对待国民,与此相应地,国民也会认真地对待国家。国家与国民之间就会出现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方法,来推动国家与国民的互动。这种关系当中的林林总总,免不了会在史料中留下痕迹。我认为,尝试从留存至今的史料中发现那些痕迹,正是历史学应当完成的工作之一。

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有没有为进了大学之后选择哪个学院的问题烦恼过呢?现在很多大学都有校园开放日,当天学校会卖力地举办模拟授课和学院介绍等活动,向高中生们说明学校的情况。去参观一次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呢。另外,有些学校还会在网上举办能够与本校学生进行交流的活动,直接让在校大学生们来讲解所在学院究竟是研究什么学问的。

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就想着要选学校图书馆里藏书多的,还有教授数量多的学校。在走进大学校门时,大家终于第一次得到了机会,能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还是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相关研究和教育的水平,再做出自己的选择。

那么在大学的那么多专业中,历史又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呢?对历史学院或是文学院日本史专业进行介绍的文章,基本上会提到历史学是“利用史料”来思考人类过去的活动以及社会状况的学科。那么具体来说,这些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呢?在第二章中,我会和大家一同阅读史料,来实际体验什么是历史学。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留下的话语,敬请期待。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思考历史学本身。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其他学科有什么样的特点,所以请大家再耐心地和我一起去稍微接触一下其他学科。我们一起批判地阅读安倍的战后70周年谈话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经济学的视角。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学的有趣之处吧。当然,这不是要利用经济学来反衬历史学的厉害之处哦。

在说到经济学的时候,可能有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印象,经济学是研究怎样成为有钱人的诀窍的。其实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东京大学经济学部的小野塚知二老师在给驹场校区的大一、大二学生上课时,为了给将来要进入经济学部学习的学生们介绍经济学部,专门对什么是经济学这个问题进行了解说:“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说明××的各种××,并对相互关联的人的行为与动机进行合理的解释。” 33

在这里,我略去了两处词语,希望等一下与大家一起思考。

小野塚老师又说道:“虽然人各有不同,但是人类实现幸福的条件多有相通之处。阐明这些实现人类幸福的条件,同样是经济学的一大目的。”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看看,小野塚老师的第一段话中,我省略的部分是什么?给大家一些提示,这部分的理念源于18世纪的一个英国人,他在辛勤的工作中,立志于发现能够实现世人幸福的知识,通过这些思索,他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社会的各种契约吗?

真是敏锐呢。因为后面提到了“人的行为与动机”,要说与“人”相对的词语,就会想到“社会”了吧。再从“社会”出发,结合18世纪这个时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自然出现在脑海中了。不过,卢梭可是法国人,不是英国人呀。

省略前后两处似乎是太难了,那我就先说出后面的这个词吧,是“现象”,“××的各种现象”。再给个提示吧,这是为了说明人类的某些行为而被创造出来的想象的概念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就可以较好地解释其中的各种现象了。大家能想到吗?

——市场?

是的,真是了不起。狭义的市场,就是做买卖的地方,是谁都能明白的具体场所。但是作为模型的市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从人类的智慧中诞生的概念。通过把这个概念作为模型来运用,就可以相对容易地对人类的各种行为进行解释。

小野塚老师总结了经济学的两个目的:其一是说明市场的各种现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人的行为与动机;其二是阐明实现人类幸福的条件。那么反过来说,刚刚我们提到的那个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18世纪的英国人,就是努力思考了这两个问题的人。

这个英国人在1759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中,这样写道: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本性会让人希望他人幸福。作者认为,同情、共情这些情感是人类的本性。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只有10个月大的婴儿,同时去看进行攻击动作的人和遭到攻击的人的图片,结果发现婴儿会去接近被攻击者的图片。 34 似乎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同情弱者的原初感情。

这位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人,对人类的本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那么这样一个人会对经济学的法则进行怎样的思考呢?这显然会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大家能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吗?

——亚当·斯密。

没错。我说“18世纪的英国人”的次数都让大家有些烦了吧(笑)?提起有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很多人大概会想到凯恩斯,不过他可不是生活在18世纪。亚当·斯密这个人,你越了解,就越感到惊讶。大阪大学的堂目卓生老师写了一本关于亚当·斯密的书,非常通俗易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35

像我这样的外行人,说起亚当·斯密,大概就会想到他在《国富论》中有关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通过自由竞争,促进民众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的主张。不过,实际上他可没有这么简单。刚刚引用的那段关于人类本性的话,就出自他最早的著作《道德情操论》,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比《国富论》要早17年。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要忘了这一点。

是否应当放任北美殖民地独立?

我们发现,亚当·斯密在思考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这些经济学原理之前,首先研究了人类的本性和实现幸福的条件。那么促使他起意去研究这些问题的大环境,也就是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政治方面,英国在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因为詹姆斯二世滥用王权,推行恢复天主教地位的政策,议会发动政变推翻了他的统治),并在第二年制定《权利法案》(保障国民权利与自由的法律文件)之后,议会掌握了国家权力。围绕着殖民地问题,在与法国进行了4次战争之后,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大英帝国已经崭露头角。但是在亚当·斯密写作他的第二本著作时,英国在经济方面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七年战争(1756—1763)、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英国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进行一场对外战争,战争开支压迫着国家的财政。说起来,美国发动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正是英国为了弥补七年战争的巨大消耗而对北美殖民地增收税金。

在《国富论》中,我们也能意外地发现关于是否应当让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个问题的探讨。当时的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在保留对北美殖民地征税权的基础上,在英国议会中为殖民地代表设置席位,通过将北美殖民地吸收进大英帝国内部来实现和平。另一种观点则打算承认北美殖民地独立。

亚当·斯密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他认为,如果英国试图维持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并继续进行专营贸易,就需要持续地付出巨额军事费用。而仅仅被一部分人独享的专营贸易,比不上大众自由参与的自由贸易带来的利润丰厚。在《国富论》的最后,亚当·斯密更为直白地指出: 36

百余年来,英国统治者曾以我国在大西洋西岸保有一个巨大帝国的想象,使人民引为快慰。然而这一个帝国,迄今仍只存在于想象中,不是帝国,只是建立帝国的计划,不是金矿,只是开发金矿的计划。这计划,在过去以至现在,已使英国耗费得太多了,假设今后仍继续下去,将来费用一定极其浩大,而且,还收不到一点利润。因为,前面说过,殖民地贸易独占的结果,于人民大众是有损无益的。

亚当·斯密写下这些内容时,正是1776年,也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宣布独立后,美国还需要战斗7年,来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在当时的英国还是少数派。但是他在《国富论》这部巨著中,已经直言继续维持在北美的殖民统治违背正义,也在经济上伤害国民利益,这无疑是一个杰出的论断。

亚当·斯密从保障人类的幸福,促进国民的利益的观点出发,选择让北美殖民地独立出去,令人佩服。在他面对诸如是否放弃殖民地、如何保障将来国民生活的质量之类令人头疼的问题,苦思冥想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的时候,经济学这门崭新的学科来到了人世间。

世界面临的重大选择

说起来,与亚当·斯密的烦恼相似的,有关经济方面的重大选择,其实同样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刚刚我们说到英国背负了庞大的军事支出,不过当时英国并不是通过增税,而是主要通过国债来支付军费。因为增税需要得到议会的批准,而国债就不用,只要支付利息,就可以轻松吸引人们购买。

英国政府可谓负债累累,不过现在的日本也同病相怜。如果我们去看看财务省官网的数据,可能会感到前景一片黯淡。在财务省网站上,我们能看到详细的图表,显示到2014年末,日本的政府债务高达约780万亿日元,债务与GDP之比已经达到了主要发达国家之中最糟糕的水平。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机械、人工智能将会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类的岗位,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各个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工作岗位迅速减少的现象。而那些工作机会,本来能够让许多人成为中产阶级。少数的高收入者与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旨在实现太平洋周边各国之间人员、物资、服务自由流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也在准备之中。

——那么统一在欧盟之下的欧洲,是不是会比亚洲更早迎来抉择时刻?

没错。欧洲本身条件优越,应该是个不会出问题的优等生。但是欧洲人在各国之间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情况下,希望用土地面积和人口的增加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有一些人大概会在心里这样祈祷,在美国的霸权陨落之后,面对越来越强大的中、俄等国,欧盟能够维持稳定。但是随着流入欧洲的难民增加,现在的世界反而正在变得更加不稳定。通过全球化带来的数量增长来消弭矛盾,这种老办法在今天已经不再灵验。

现在,我理想中的时代的先行者们,应当能够仔细思考人类痛苦的来源,并最终发现某些真理。这些拥有知性力量的国家或个人,能够将发现的真理诉诸语言,付诸行动,而且不仅限于本国,这些理念应该同样可以被其他国家的人民所理解和分享。能够做到这些的国家或个人,想必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正如工业革命促使亚当·斯密关注人类福祉的经济学在英国诞生,明治维新使得吉野作造着眼大众的历史学在日本诞生,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会不会诞生什么新的知识和学问呢?

大家身处的这个世界,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折点,需要我们做出重要的选择。从下一章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日本曾经面临的那些重要的转折点。 DV54rueIhrK6FGSbSCUXpTH7hrpBwISj/f0zyXU2leNTQwxauFkIRaHn9IO4t4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