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世界(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在古代通常被认为是敌对的。7世纪前半期,伊斯兰教诞生后迅速发展壮大,使得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范围相当广大,东至印度、西至非洲(北部)。8世纪初,伊斯兰教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到伊比利亚半岛,在即将跨越比利牛斯山时遇到阻碍。后来,基督教势力为了收复失地,在伊比利亚半岛发起了收复失地运动(再征服运动)。该运动一直持续到1492年南部的格拉纳达酋长国被基督徒占领后才结束。
另一方面,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基督教势力在东方共开展了7次“十字军”东征,但最终还是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在东西方之间,基督教势力与伊斯兰教势力的战争历史给人一种两者处于敌对关系的印象。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两者之间并不只是敌对关系。在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12世纪文艺复兴论”。该观点由美国中世纪史学家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Charles H.Haskins)提出
,日本的伊东俊太郎等人展开了更详细的分析。
文艺复兴一般是指14至16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兴起的、呼吁世人复兴古典欧洲文化与哲学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是,哈斯金斯等人认为在此之前便存在文艺复兴的迹象。那么,12世纪究竟发生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即各种各样的文化、哲学、技术、产品等从伊斯兰世界传入欧洲。
如果要举一个例子,那便是9世纪学者阿尔·花剌子模(Al Khwarizmi)。在欧洲的众拉丁语学者中,花剌子模因“算法”而闻名。众所周知,如今电脑的编程等也是以“算法”为起源的。他发明了十进制计数法,并著有《代数》一书。他的学术理论体系在12世纪由阿拉伯语被翻译成拉丁语,在欧洲的知识分子之间广为流传。
这样的例子并非只有阿尔·花剌子模一个。天文学、地理学、炼金术、哲学等也都由阿拉伯语被翻译成拉丁语,12世纪可谓大翻译时代。翻译活动的中心地区是西西里岛以及西班牙的托莱多。后者还曾因有过专门的翻译学校而闻名。欧洲优秀的知识分子聚集在这些地方,努力从事翻译活动。不仅在学术领域,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所必需的帆船、罗盘、世界地图,以及各种香料、砂糖、咖啡等产品也都是从伊斯兰世界传入的。
此外,在当时欧洲人的地理认知中,整个世界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其中亚洲、非洲基本处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之下,只有欧洲是由基督教统治的。在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世界被伊斯兰世界包围着。不仅如此,伊斯兰世界拥有比欧洲更先进的学术、技术和产品。因而当时的欧洲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面对伊斯兰世界时,或许会抱有极大的自卑感吧。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现状,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15世纪中叶,欧洲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对峙开启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序幕,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此前的奴隶贸易情况。中世纪后期(12—15世纪),地中海世界已经存在奴隶制度,并进行着奴隶贸易。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在专著《地中海》中指出:“奴隶制度是地中海社会结构的特征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各城邦、意大利统治下的地中海岛屿以及与伊斯兰世界接壤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奴隶制度。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和热那亚商人在地中海开发贸易据点,积极开展商业活动,其中也包括奴隶贸易。当时获取的奴隶大多是伊斯兰教徒(穆斯林)。截至13世纪第三个四半期(1251—1275年),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奴隶人口中有3/4是穆斯林,其中大部分是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中抓到的俘虏。
然而,进入13世纪第四个四半期(1276—1300年)以后,奴隶的调配区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3世纪初,“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后,意大利商人开始在黑海沿岸开设贸易据点,威尼斯的奴隶贸易日渐繁盛。因此,克里米亚半岛的卡法以及顿河口的塔纳也被设为据点开展奴隶贸易。据推算,13世纪末,仅卡法每年就有1000人左右的奴隶交易,这些奴隶大部分是高加索的切尔克斯人。在黑海周边交易的奴隶大多会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接受训练,以编入马穆鲁克奴隶军。据说,15世纪20年代从卡法送到埃及的奴隶每年多达2000人。
部分来自黑海周边的奴隶会被送往意大利各城邦。14世纪后半期,在佛罗伦萨交易的357名奴隶中占压倒性多数(77%)的是鞑靼人,此外还有希腊人、穆斯林、俄国人和土耳其人,其中女性占九成以上,意味着这些奴隶中的大部分人是从事繁杂家务劳动的家庭奴隶。
14世纪中叶,由于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鼠疫)导致人口急剧减少,佛罗伦萨当局于1363年同意无限制地从外地引入非基督徒的奴隶。1414年至1423年,据说在威尼斯市场交易的奴隶人数高达1万名以上。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中,许多穆斯林沦为奴隶。例如,1212年托洛萨会战时,数千名穆斯林俘虏被送到奴隶市场贩卖。13世纪中叶,葡萄牙南部的阿尔加维地区再度被征服后,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边界消失了。葡萄牙人时不时地入侵卡斯蒂利亚(西班牙),攻击格林纳达来获取奴隶。此外,他们还会航行到北非,在那里捕获当地人带回去。
就这样,在15世纪中叶大西洋奴隶贸易开始以前,欧洲的地中海地区早已广泛存在穆斯林奴隶和从黑海周边带回的奴隶,奴隶贸易也从未间断。如同鲁滨孙所经历的那般,部分奴隶还可能被出口到伊斯兰世界。
葡萄牙王国是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先驱”,早在15世纪初就向东开辟了“东印度”的海路,其目的主要是寻找基督教的传教地,同时也想找到可以绕开伊斯兰世界和意大利商人,直接从东方获取香料、金银等商品之路。
要抵达“东印度”,就必须先南下非洲。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摩洛哥的休达,就此开启了南下非洲之路。直至1488年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olomeu Dias)到达好望角,前后共历经了70余年。
在此过程中,葡萄牙人于大西洋沿岸设置贸易据点,进行黄金、奴隶、象牙等贸易。1420年到达马德拉群岛,开展殖民活动。
葡萄牙进行奴隶贸易的最早记录是在1441年。据戈梅斯·埃亚内斯·德·祖拉拉(Gomes Eanes de Zurara)的《发现与征服几内亚编年史》(
THE CHRONICLE OF THE
DISCOVERY AND CONQUEST OF GUINEA
)记载,安唐·贡萨尔维斯(Antão Gonçalves)
从毛里塔尼亚北部的里奥·德奥罗登陆,抓了12名柏柏尔人
后返回拉各斯。其中有3人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表示,“如果让我们回家,我们每人可以交换五六名黑人奴隶”,因此又把他们三人送了回去。回到当地后,虽然有一人逃跑了,但余下的2人换回了10名黑人奴隶。据记载,1444年兰萨罗特
(Lancarote de Freitas)率六艘船抵达了更南端的阿尔金,获得了200多名奴隶。
15世纪40年代,葡萄牙获得了约1000名奴隶,但其中大部分并非黑人,而是阿基内吉族人。此外,由于获得奴隶的手段是武力抢掠,在此过程中葡萄牙一方也会出现伤亡,所以后来以“和平方式”代之,即用欧洲运来的商品交换非洲奴隶。
卡达莫斯托(Alvise Cadamosto)的《航海记录》对1455年左右塞内加尔王国的状况描述如下:塞内加尔的国王将与周边地区打仗时缴获的俘虏当作奴隶,奴役他们进行土地耕作,其中的部分奴隶还会被卖给阿拉伯商人或基督徒。这里的基督徒应该是指葡萄牙商人。
葡萄牙人继续南下非洲,1466年和1482年分别于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岛和黄金海岸的圣多美岛筑起城寨,后来后者成为黄金贸易的据点。实际上,当初葡萄牙人开展奴隶贸易的原因之一便是将其作为获取黄金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他们会把到手的奴隶带到黄金海岸(现加纳),用以交换黄金。这些奴隶会在内陆的金矿山上被奴役,从事开采劳动。
顾名思义,黄金海岸就是为了进行黄金贸易而设置的据点,在16世纪中叶以前,这里亦作为奴隶贸易的据点日渐重要。15世纪后半期,黄金海岸获取来的奴隶每年有数百人至2000人。16世纪前半期,从包括塞内加尔、冈比亚、塞拉利昂在内的上几内亚每年获取的奴隶最多时3000人有余,而从包括黄金海岸、奴隶海岸在内的下几内亚、刚果等地每年最多可获取2000名奴隶。
就这样,每年约有2000名奴隶被输送到里斯本,其中约半数会被转运到西班牙和意大利。16世纪中叶,里斯本的人口约为10万人,其中奴隶约1万人。整个葡萄牙存在的奴隶有3万名以上。
高高在上的王室、贵族、政府官员、圣职人员、商人等富裕阶级拥有奴隶不仅是为了获取劳动力,也是为了炫耀自身的财富与权力。这些奴隶基本是前文提到的家庭奴隶。此外,行会将奴隶编入学徒制
的最底层,奴役其从事水手、搬运工、小贩、妓女等工作,在农村地区也有从事耕作和放牧的奴隶。以此观之,葡萄牙王国便是奴隶制社会。
奴隶、黄金、象牙等非洲贸易走上正轨后,葡萄牙王室于1481年保留了对这些贸易的垄断权。当时从葡萄牙出口到非洲的商品有马匹、小麦、地毯、布匹、金属制品、串珠等。为了统一管理奴隶贸易,王室于1486年成立了里斯本奴隶管理局作为统管整个非洲贸易的几内亚贸易厅的下级组织,向奴隶商人发放贸易许可证,以确保王室的收入。此外,这个机构还负责接收、检查、核定被输送到里斯本的奴隶,组织开展奴隶拍卖,征收关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