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章
维京人

罗马帝国覆灭后,才轮到胜利的野蛮人痴迷于基督的福音,并且虔诚信奉。尽管对排遣他们的罪恶驱使并不比今天的善男信女更成功,但他们有了共同的教义启示。一条纽带将欧洲所有民族联系在一起,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屹立在各个国家,是最强大的、唯一一以贯之的现存机构。罗马大主教居于权力的顶峰,在精神上,至少以教会形式复活了皇帝们消逝的权威。基督教会是唯一庇护学问知识的场所,回廊走道中收藏着古代的遗存。教会提醒不断冲突犯错的人们:“这是人们解决怨恨最后的慰藉,是约束世俗力量最后的途径。”所以,虽然异教文明之光没有完全消失,但是新来的光辉持续不断,震慑了野蛮的民族,支配着整个岛国甚至欧洲大陆。他们都慑服于基督教的启示,精神境界进一步提升。从幼发拉底河到博因河,没有人再信仰旧神,而基督教牧师不管走到哪,都能在每座城镇找到善解人意的兄弟姐妹,尽管有时施以粗茶淡饭,但牧师们普遍受到欢迎。

腐朽的罗马时期充满混乱和无知,拥有智慧才干的人统统先在教会避难,之后从教会中崛起。教会是政治家的学校,而且基本垄断了学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徒对于那时傲慢残暴的首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人才。牧师成为各个朝廷的公务员,乃至官员。他们自然顺势成了罗马行政官,身上穿着的官袍至今依然在沿用。得胜的野蛮力量不知不觉向行政机构低头。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中,无数次证明了,依靠政府才是最后成功的保证。动荡混乱的黑暗中世纪过去后,不列颠岛终于重见光明。她醒来后,只见这个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却形式未失,依然威风凛凛,空气中有清风拂过,更加令人心旷神怡。

新皈依教徒热情高涨却性格顽劣,导致了新的灾祸。基督教信仰维系的精神是要灌输和善仁慈,但当时教会却在激情和利益的引导下千方百计加强本身权力的结构。撒克逊人侵略者的后代暴露了人性的弱点,谦恭而虔诚的他们被教会组织利用。于是,在六七世纪,教会强占了岛上许多国家的财宝和土地,与自己对事态的控制能力不相匹配。由此可见,基督教会虔诚但是刚愎自用,有统一的信仰,但是屈服于世俗纠缠;虽然受到神的感化,野心仍旧不小。

在整个松散的社会复苏的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极具破坏力的外部打击。第一次来自东方。阿拉伯的穆罕默德举起了伊斯兰教的旗帜。他从麦加到麦地那实现了众所周知的徙志,伊斯兰教纪元即从公元622年开始计算。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穆罕默德和继任者哈里发们征服了整个阿拉伯半岛、波斯、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整个北非沿海地区。8世纪初,伊斯兰教跨越了直布罗陀海峡,在西班牙流行起来,由此伊斯兰教在此传播了近800年。连法国都一度要臣服,然而732年,查理曼大帝的祖父查理·马特在普瓦捷击退了阿拉伯人。由此,从麦加出发的伊斯兰教势力几乎要长驱直入,和岛国只有一拳之距。

第二次入侵不列颠来自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造长船出海了。300年间,阿拉伯穆斯林和北欧维京人南北夹击,骚扰羸弱的欧洲人。直到11世纪,基督教进入中世纪封建制度时期,身披铁甲的封建骑士大部分是皈依基督教的维京人后代,他们遏止了阿拉伯穆斯林的征服,在基督教阵营中成为足够有效的军事力量。

* * *

恶有恶报,撒克逊海盗对布立吞人所做的一切,过了400年后报应到英格兰人自己头上了。8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征服能量猛烈爆发。挪威、瑞典和丹麦的战士组成了强大队伍,除了武艺高超,还是海上的强悍弄潮儿。造成这种民族躁动的原因是,这些民族的力量和人口自发壮大起来。他们渴望冒险,还牵涉有内部改朝换代的明争暗斗因素。当时丹麦人和挪威人绝不是迫于亚洲草原新增的军事威胁而往西挺进,而是主动迁徙。维京人英勇顽强非同小可,有一股烧杀抢掠的力量从瑞典南下,不仅杀到了君士坦丁堡,还留下了萌芽 ,强烈地影响几个世纪以后俄罗斯的欧洲地区。还有一支队伍乘了长船从挪威到达地中海,不断骚扰内海沿岸地区,并和分布在西班牙和非洲北岸地区的阿拉伯诸王国交战,但却败下阵来。第三股远征力量带着斯堪的纳维亚海盗到达了不列颠岛、诺曼底、冰岛,不久还穿过大西洋来到了今天的美洲。

丹麦人和挪威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时好时坏,有时合谋掠夺,有时赌命互搏。但对撒克逊人来说,丹麦人和挪威人都是无情的祸害,两者都生性残暴,不相上下。尽管不是食人族,但他们根据习俗,胜利后聚餐庆祝,在敌人的尸体堆上架起炉灶,或者将烤肉叉插进尸体里。北方人和丹麦人在爱尔兰战斗过后,当地居民(本身也非善茬)看到其恶心的习俗,表现出恐惧,然后以中立者身份问为什么这样。他们回答:“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如果他们赢了也会这样对我们。”据说,斯堪的纳维亚猎手从来不会为罪孽、朋友的死去掉眼泪的。然而,可以确证的是这些海盗军队在征服地区定居后,很快就养成了骄奢淫逸的习惯,如喜欢泡澡,穿丝质衣袍。船上带了供陆地上使用的帐篷和床。海盗首领会在征服地区行一夫多妻,在东方自然是照搬后宫制度。据说一个打胜仗的首领获得至少800名姬妾,不过也可能只是《圣经》里的夸张说法。936年,爱尔兰人收复利默里克城时,看到海盗手里的姬妾们美貌惊人,身裹精致的刺绣丝绸,简直让他们神魂颠倒。难道他们能坐怀不乱?

* * *

维京人的灵魂在于长船。八九世纪,长船已经改造得非常精进。这样的船舶吃水浅,可以逆流而上,在无数溪谷海湾下锚。造型优美,结构柔软,可以挺过大西洋最凶猛的风暴。

现在我们对这种船的构造了如指掌,有6只出土的船几乎都保存完好。最出名的是1880年在挪威科克斯塔德一座古墓发掘出的船只。船几乎完好无损,连水手的饭锅和跳棋盘都还在。1944年,人们排除了各种干扰因素,对此船重新进行了精密测量。此船中等大小,船头至船尾长76英尺6英寸,舷宽17英尺6英寸,船腹吃水只有2英尺9英寸。船两侧是鱼鳞板,由16块板组成,都是实心的橡木板,由木钉和铁螺栓固定;粗绳捻缝由动物毛发编织成;用韧皮绳把木板固定在船肋上,构造轻巧有弹性。甲板的木板可以活动,放补给的储物柜无疑是烂掉了;桅杆竖立在巨大坚硬的底座上。科林伍德教授说(笔者用现代文字改写),桅杆设计得很巧妙:“桅杆挺拔坚固,但并没有让轻巧灵活的船体支架变形。”船体一边有16根船桨,长度都不一样,在17英尺至19英尺之间;长船桨在船头船尾使用,这两处船舷离水面高;船桨造型优美,穿过主船板的圆形桨口;桨口设计得很科学,装了盖子,桨收回船后,盖子就把洞口封住。船舵装在右舷船尾,是板球球拍状的大型短桨,装了可拆卸的船柄,巧妙地连接在船上,使得舵叶发挥最大效能。40英尺高的桅杆,又长又重的帆桁连着一块方帆布。船上可载小船,这样的救生艇我们发现了三只。科克斯塔德号可载50名船员,必要时还可以加载30名战士或俘虏,可以全天候航行一个月。

就是这样大大小小的船只,载着维京人来劫夺文明世界——袭击君士坦丁堡,围攻巴黎,建城都柏林,发现美洲大陆。科克斯塔德号把维京时代的图景生动地展示在眼前:战船龙头雕刻得线条优美;船尾高耸弯曲;黑黄交错的盾牌在船侧排成长列;钢铁铠甲闪烁冷光,杀气腾腾。远洋维京长船干舷更高,建造更结实。1892年,人们复制了科克斯塔德型号,一队挪威船员驾驶着它经过4周穿越了大西洋。

然而,就算是这种出色的海战利器,没有船员去驾驶,也是徒劳无功的。所有船员都是自愿报名,才能卓越的船长领导船队。我们阅读的北欧冒险故事中,说水手都是“一流的战士或好汉”:显然是百里挑一,能把船舵船桨用得和剑一样熟练。还有严格的规则,早期“军规”约束船员加入船队后的行为。所有船员年纪在16岁至60岁之间,必须通过体力和敏捷程度的测试。船在航行或服役过程中不许发生争吵斗殴的行为,禁止女人上船。所有情报都只能向船长报告。战争所得必须集中上缴,根据规定卖出或瓜分。战利品归个人所有,也就是,斯堪的纳维亚法律规定亲戚有权继承的财产不包括战利品。船员有权要求战利品陪葬。

阿曼说:“和对方人数相近时,维京人一般都泰然自若,但是当整个地方都群情激愤,其他郡的人都赶来帮忙抵抗入侵者时,维京人得提防自己受到人海战术的碾压。”只有己方拥有战力卓越的舰队时,北方人才敢同对手打阵地战。打斗毕竟不是强盗的长项,打劫才是。所以,当陆地上挤满了黑压压的敌人时,侵略者会再次乘船逃跑,到下一个还没有染指过的行省洗劫一通。而且他们还学会了在陆地上迅速移动的能力。维京人到达海岸时会一哄而上,把周围人家的马匹统统抢走,骑上马在陆地上进行掠夺活动。他们抢马并不是想做骑兵战斗,而是加快行进速度。公元886年,书中首次提到他们在英国进行了这样的作战,“人数众多的异教徒到达了东盎格鲁人的土地,他们竟然是一支骑马的队伍”

回想这些史上最无耻的海盗的残暴行径,他们的肆意破坏、残忍蹂躏确实令人发指,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他们的纪律、坚忍不拔、战友情谊和武道,因为这些品质他们才能无可置疑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骁勇民族。

* * *

约789年,夏季的一天,“散居广袤平原上的无辜英国人正在给耕牛上轭,安静地享受生活”,国王手下多切斯特地方官得到消息,有三艘船靠岸了。地方官“以为这伙人是商人而不是敌人,所以跃上马背,和几个手下一起骑马去港口(可能是波特兰港)。他以长官的口气下令,要求把来者送到王府。但是这伙人当场杀了长官和全体随从”。这就是血腥战争的预演,命运几经沉浮,注定要折磨破坏英国整整250年。这就是维京时代的开端。

793年,1月的早晨,诺森布里亚外海,林迪斯法恩圣岛(霍利岛)富有的修道院居民点,突然遭到了强大丹麦舰队的突袭。海盗把这里洗劫一空,宰了所有牲畜,杀了许多修士,抢走了一大批金银珠宝、圣徽章,把能在欧陆奴隶市场卖个好价钱的修士统统掳走,然后扬长而去。维京人精心策划了这场袭击,隆冬时节,岸上的援手来不及到达岛上,给他们来了个措手不及。维京人的暴行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英国,也传遍了欧洲。基督教会发出了呼喊,警醒大众。诺森布里亚的阿尔昆从查理曼大帝的宫廷致信家乡,慰问国人:

啊!我们和祖先已经在这大好河山上生活了近350年,不列颠也从未出现过像这次异教徒所造成如此惨状。他们能以如此方式漂洋过海,简直不可思议。看,圣卡斯伯特教堂洒上了教士们的鲜血,教堂的装饰也都被洗劫一空……保利努离开约克之后,基督教的信仰就在我们这里生根发芽,不幸和灾难也随之开始……那次不幸确有预兆……这次大斋期约克镇血雨腥风的预兆到底是什么呢?

次年,海盗再回到贾罗附近登陆时,糟糕的天气妨碍了行动,他们也受到了有力反击。许多海盗丧生,海盗“王”被捕后受酷刑而死,逃走的海盗回到丹麦,带去骇人听闻的故事。于是英国海岸安全无虞过了40年。其间,维京人没有进行大型入侵或征服行动,但还是凭着他们的战船对苏格兰东岸及其附近的岛屿进行了规模不大的袭击。修道院的居民本来觉得这些岛屿是安全的隐居地,但现在却发现自己成了尤其脆弱的猎物。他们雪藏财富又与世隔绝,对于海盗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猎物了。802年,爱奥那岛被抢劫一空,毁于一旦。贪心的海盗还瞄上了爱尔兰教堂建筑,从此当地教士的痛苦就从未停止。生龙活虎的教徒满怀热情地修好了沦为废墟的教堂。维京海盗有别的选择时,就让他们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进行下次行动。爱奥那岛遭劫3次,基尔代尔修道院则不少于14次。

海盗变成了稳定的职业,教堂成为他们取之不竭的宝库。查理曼大帝的史官艾因哈德记载道,野蛮的行动持续不断,新的恐怖阴影笼罩了基督教世界。不过,并没有有效的办法加以制止,而且这种生意一本万利,斯堪的纳维亚人听说了以后都跃跃欲试。一位苏格兰人赞美他们是“生龙活虎、四肢发达、心志坚定的北方英雄”,他们每年都会出海掠夺,人数越来越多,挣得盆满钵满之后凯旋。言传身教,激励了更多勇敢的年轻人。其他舰队就出征更大的海域。他们闯入地中海。查理曼大帝在纳博讷附近的小镇透过窗子目睹了恶狠狠的船队在海岸游弋,勃然大怒,发出严重警告。

* * *

直到835年,人们的积怨才爆发。维京人以300艘到400艘船为基础,纠集了规模最大的团伙,在英、法、俄溯流而上,强取豪夺。维京人袭击英国南部长达30年,不止一次围攻巴黎,袭击君士坦丁堡,还占领了爱尔兰的全部港镇。奥拉夫带领下的维京海盗,还建立了都柏林。海盗往往在征服区干脆定居下来。瑞典人入侵俄罗斯核心地带,统治河边城镇,劫持贸易索取赎金。挪威天气严寒更甚,维京人觉得苏格兰岛屿的气候适合定居,于是在设德兰群岛、法罗群岛和爱尔兰岛建立了殖民地,还到达了格陵兰岛、斯通兰岛(拉布拉多)。他们沿着圣劳伦斯溯江而上,还发现了美洲大陆,但他们并没有重视如此大的成就。

维京人在不列颠和法兰西没有建立永久落脚点,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865年,欧陆的抵抗突然猛烈起来,丹麦人便开始了对诺森布里亚和东英格兰大举入侵。

当时撒克逊英格兰就是任人宰割的状态。入侵者从整个东边海滨杀进来,“撒克逊海岸伯爵”曾经镇守这片地区,可当年的帝国要塞已成废墟,掩埋于地下长达几个世纪。再也没有罗马船队在巡逻时靠岸查看,也没有罗马帝国政府派出得力的将领和军队过来援救。那个青黄不接的时代,修道院和教堂却比比皆是,甚至有大教堂,内有无数金银珠宝,大量食物、美酒,各种奢侈品应有尽有。虔诚的英格兰人不折不扣地接受了在教堂贡献香火可以赦免自身罪孽的说法。他们认为自己罪孽深重,常有悔意,教堂因此而兴隆。这就是维京人利剑下唾手可得的战利品。

英国人不仅对罗马教廷过于依赖,其时还不善治军,可谓是雪上加霜。防卫系统适用于将古布立吞人的残余堵在荒芜的山地中,或者在边境抵御撒克逊邻国的入侵。当地领主接到长官或者国王的命令后,可以命令身强体壮的农民保卫自己的地区,为期40天。摊派这40天的服役实在让人不情愿,期限一到,军队就解散了。至于敌人是否进逼,或者战斗目的是否达到,也就不管不顾了。现在面临的敌人是另一类型的。丹麦人和挪威人不仅仅有制海权带来的奇袭优势,陆地上的机动性和技巧也很强。他们学习了罗马稳扎稳打的战术,养成了每到一处就构筑堡垒的习惯。维京人的战术也备受赞扬。其中“佯装逃跑”最为著名。书上总说,英国人打得异教徒团团转,但到头来还是丹麦人守住阵地。有一次,某个城镇久攻不下,维京人的首领谎称自己奄奄一息,祈求当地主教能够给他举行基督教的葬礼。尊贵的主教自然十分欣喜,同意了他的皈依请求。然而,当维京人的尸体运进城里下葬时,英国人突然发现穿丧服的随从其实是全副武装本领高强的士兵,之后便利落地开始疯狂掠夺杀戮。关于维京人作风习俗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了。事实上,他们是史上最凶猛阴险、如鲨鱼般残暴的海盗。由于撒克逊人组织不力和当时条件的限制,维京人充分实现了自己的野心。有人想学他们的成功模式,但根本不能与之比肩——后世这样的人何其多。

* * *

关于维京人的传说中,最有名的就是有关拉格纳·洛布罗克,外号“毛裤子”。拉格纳出生在挪威,但和丹麦的统治家族有亲戚关系。他很早开始做海盗,座右铭是“穿越海洋,一路向西”。拉格纳的航船轨迹从苏格兰奥克尼群岛一直到俄罗斯的白海。845年,拉格纳带领维京舰队沿着塞纳河而上,突袭巴黎。攻势被击退,瘟疫不期而至,向海盗们展开报复。他于是转攻诺森布里亚,再次遭遇命运的困境。斯堪的纳维亚的传说中说,诺森布里亚国王艾勒擒住拉格纳后,将他扔到了蛇坑里处决。在缠绕成团的剧毒蝰蛇中,拉格纳唱完了死亡之歌。拉格纳有四个儿子,他躺在毒蛇窝中有力地威胁道:“如果小猪知道了老公猪的遭遇,一定会哇哇叫的。”北欧吟游诗人描述了儿子们知道噩耗后的反应。“铁甲勇士”比约恩紧紧握住长矛,手指印嵌入矛杆。维特瑟克在下象棋,他抓紧了卒子,鲜血从指尖汩汩流出。“蛇眼”西格德当时在修剪指甲,小刀一直削到了骨头。但是四儿子才是最厉害的,“无骨人”伊瓦尔,他要求知道父亲被行刑时的所有细节,他的脸“变得鲜红、铁青、苍白,来回变换,同时气得青筋暴起”

按规矩儿子们要报杀父之仇,也就是“血鹰”之刑。要把杀父仇人身体锯开,把血肉肋骨挖出来,扭成老鹰的形状,然后儿子们要亲手把仇人的肺生扯出来。这就是传说中国王艾勒的归宿,但是实际上遭殃的是英国。“无骨人”伊瓦尔是机智狡猾的战斗指挥,是9世纪末斯堪的纳维亚侵英行动的主谋,也是征服东盎格利亚、诺森布里亚的德伊勒、麦西亚的总策划。之前都在爱尔兰战斗,866年才到达东盎格利亚。867年春,他们骑着马沿古罗马路向北,乘船越过亨伯河。他的劲旅组织基于舰队建制,骑马是为了加快行军,而不是打仗。

伊瓦尔包围了约克。诺森布里亚人虽然分为两派,分别跟着两位相争的国王,此时却忘记仇恨,拧作一股绳与敌人决战,但为时已晚。他们在约克迎敌丹麦军队,一开始占得上风,异教徒被逼到城墙边,随后守军出击。维京海盗们却在一片混乱中反败为胜,残酷屠杀,斩杀了两位国王,击溃了抵抗力量。诺森布里亚就此灭亡。英格兰北方再也没能够站起来。

霍奇金写道:

学校和修道院从此沉沦,或者化为废墟;这个王国曾经孕育了史学家比德、教育家阿尔昆这样的人物,有英国艺术杰作石制十字架,英国诗人凯德蒙写就的壮丽诗篇,还有《鲁德的梦幻》。这一切都在867年战败后不复存在,回归了原始落后的旧生活。……王朝覆灭了,宗教半死不活,文化复归野蛮。

达勒姆的西米恩记录了灾难性的约克战役后接下来150年的历史,证实了这些哀歌:

维京军队四处打砸抢掠,所到之处一片哀鸿遍野。大面积放火烧了教堂修道院,杀害修士修女。他们走后,只剩残垣断壁。维京人彻底毁灭了这些建筑,我们现在都无法找到遗迹,一睹往日荣光。

伊瓦尔的目标是征服麦西亚,因为众所周知百年来这个国家象征着英国的力量。伊瓦尔在诺丁汉附近驻扎军队。麦西亚国王向韦塞克斯求援。韦塞克斯的老国王去世了,两个王子埃塞尔雷德和阿尔弗雷德答应了要求。他们起兵赶赴战场,要帮麦西亚攻击围军的阵线。但是麦西亚人畏缩了,更想和维京人讲和。伊瓦尔政治军事双管齐下。他没有破坏约克和里彭的教堂,而满足于在诺森布里亚王国扶持一个傀儡皇帝爱格伯特。和麦西亚王国达成协议,结束868年战役,成为诺丁汉之主后,伊瓦尔整个冬天都在约克构筑防御工事。

可怕的丹麦人征服行动从东盎格利亚展开,拿下麦西亚,捣毁了诺森布里亚。同时,韦塞克斯的国王和王弟阿尔弗雷德悄悄积累力量。双方的时运进退处于微妙的力量平衡之中。均势十分脆弱,负担稍微过重,后果也是致命性的。伊瓦尔杀了东盎格利亚的国王埃德蒙,违反了诺丁汉条约,便永久放弃了英国,韦塞克斯终于能松一口气。《阿尔斯特编年史》中说,870年,奥拉夫和伊瓦尔两位北方王从苏格兰来到都柏林,带着“一大批英格兰、不列颠和皮克特的俘虏到了爱尔兰”。但是最后记载是:“872年,爱尔兰和不列颠的北方王伊瓦尔薨逝。”伊瓦尔征服麦西亚、东盎格利亚,占领了斯特拉斯克莱德王国的大据点邓巴顿。战果丰硕,貌似所向披靡,最后在都柏林殖民,两年之后安静离世。虔诚的基督教史学家写道:伊瓦尔“长眠于基督的怀抱之中”。所以,看来伊瓦尔生前万般显赫,死后也尽享哀荣。

* * *

丹麦海盗停留的时间逐年延长了。每年夏天,维京船队都要来打砸抢烧,但是年复一年,他们越来越愿意在气候宜人、草木葳蕤的土地上盘桓。最后维京战士很久不参加掠夺,所征服之地又比较安定,于是把家眷都带来了。因此,维京人不再做海盗的勾当,转而开始殖民。但是丹麦人的殖民点和撒克逊人还不一样。他们的殖民点相当于军营,其界限就是前线,有一系列据点作为支撑。斯坦福德、诺丁汉、林肯、德比和莱斯特都是培养新军事力量的基地。边界之内,服役十年的士兵可以成为新殖民地的殖民者或地主。居住在英国的丹麦人基本上是军事化的生活方式。他们用剑赢得了领地,然后在当地牢牢扎根。一开始,战士身份的农民和普通农民拥有不一样的地位。撒克逊人在此居住长达4个世纪,本来有资格拥有土地,但却苦于没有全国性的组织来共御海寇,所以几乎完全屈服于丹麦人。他们之所以没有完全屈服,是因为在那个混乱腐朽的时代中总有伟大的历史人物横空出世。历史上每一个危急关头几乎都能有这种奇迹。 ZC6WHWH1F21dUXh83XyKiV0L0UodvkILZgHuLtkmmwwY4IjscKq3Mh35zbR+Rg3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