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早期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哲学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脏腑功能为重点,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理论特色,但对有形之器的层面,也有较为先进的认识。对脾胃的形质解剖,历史文献中早有相关记述。
脾位于腹腔中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难经》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凡脾脏象土,与胃合为腑。”可见,对脾的认识还包含了西医学中的胰腺。至李东垣,将脾描述为:“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者,胃之上口也。”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脾中有一管,体象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实际上都是将胰腺当作了脾。《类经图翼》说:“形如镰刀,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从描述可以看出,与西医学的脾十分相近。受限于历史条件,中医学对脾的认识与当今解剖学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灵枢·肠胃》云:“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灵枢·平人绝谷》云:“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可见历史上对胃的认识与今下比较接近,但《黄帝内经》将大肠、小肠的功能有时也统归于胃,如《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张仲景《伤寒论》有时亦将大肠、小肠统称胃,如“胃中有燥屎”,“胃家实”,此“胃”即指肠而言。由于重视功能过于器质,中医学对胃的形和功能定义未能完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