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我国古代群经之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渊薮。《周易·系辞下传》中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一部《周易》,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周易》是华夏千年文明的基础。
班固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据传上古圣人伏羲氏“则天法地,取象比类”,画卦以类万物之情;中古圣人文王“极深研几,穷理尽性”,演易而系吉凶之辞;近古圣人孔子“韦编三绝,续作《十翼》”,最终完成《周易》。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在其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促进作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是王朝统治者的秘诀。儒学以《周易》为德之准心,儒家无不潜心于《周易》。道家之宗《老子》,也以《周易》为圭臬,“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是脱胎于《周易》的“生生之谓易”。儒学与道学,前者遵《周易》“乾刚之阳动”,后者效《周易》“坤顺之柔静”,儒、道的思想更体现出《周易》的伟大。
历史上,先秦时期,《周易》首先被孔子发现并被列为六经之一。汉代,儒学地位提高,《周易》被奉为六经之首。魏晋时期,《周易》被列为三玄之冠。隋唐时期,《周易》被定为十三经之首。宋元时期,《周易》被奉为理学的经典。明清时期,《四库全书》将易著列入诸经之首。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即使朝代更替,《周易》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未曾动摇。
前贤说:“《周易》道天地之经以藏其度,而《素问》极天人之变以阐诸经。”医易同源,医易一理。《周易》示人以宇宙万物的准则,《周易·说卦传》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学思维与智慧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奠基的经典,汇集了诸多医家的思想智慧,在其形成的数百年中,医学家们吸收了《周易》的精华,首先把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与医学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其次,法《周易》之象,创造了独特的中医藏象学说,为中医脏腑辨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石。最后,在《周易》太极阴阳气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五运六气学说和气机升降学说。
汉代,医易专论虽不多,但从医籍中仍然可以管窥《周易》思想对中医的影响。如被称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自始至终,无不体现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有学者认为,六经脱胎于《周易》六爻、象数。《伤寒论》之六经所表述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则是“六爻之动”的模拟。
隋唐,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的专著,把《周易》阴阳消长盛衰的规律,融入医学中。他吸取《周易》的阴阳观念,应用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之中,并以八卦配合方位表示邪气的刚柔,更可贵的是把《周易》的阴阳刚柔理论应用于导引养生。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十分重视医易关系,“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这句名言,1300年来,一直为医家所尊崇。在其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医理与“易”理融会贯通,在不少篇章中渗透了易为医之体、医为易之用的思想。
著名医学家王冰在整理研究《黄帝内经》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以《易》释《内经》,在不少地方,他直接引用《周易》原文诠释《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道”,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王冰在条下注曰:“谓变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类似注文,不下19条,充分体现了王冰应用“易”理发展医理,颇有成就。
宋代,林亿在《新校正》中,体现了其易学造诣之深。首先,他准确地指出了王冰引用《周易》中所出现的失误,同时他也引《周易》来解释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林亿《新校正》云:“详阴长阳杀之义,或者疑之。按《周易》八卦布四方之义,则可见矣。坤者,阴也,位西南隅,时在六月七月之交,万物之所盛长也,安谓阴无长之理?乾者,阳也,位戌亥之分,时在九月十月之交,万物之所收杀也,孰谓阳无杀之理。以是明之,阴长阳杀之理可见矣。”《黄帝内经》认为,阳可主杀,阴可主长;王冰则认为天之阳主生而地之阳主杀,地之阴主藏而天之阴主长,与《黄帝内经》之意佰别,林亿则以《周易》为依据,论证《黄帝内经》“阳杀阴藏”是合理的。
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他强调易、儒、医同为一源,并主张“相须以用而无相失”,阐述了医易结合的思想。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曾提出著名的“相火论”,其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无不体现着《周易》的太极思想。
明清时期,医易结合理论的发展更为显著,如孙一奎提出的“命门动气说”,赵献可的“命门真主说”,张介宾的“医易义”等。这一时期,医学著作宏多,诸多医家由易入医,从易理阐述医理,将医易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明代医家张景岳曰:“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周易》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源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易理与医理有诸多相通之处。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黄帝内经》中的开阖枢理论、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气机升降学说等无一不是以阴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太极作为易学的精髓,可以认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根基。《周易·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中寓含了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阴阳对立统一观,这种阴阳消长变化而化生万物的辩证思维,被中医用于认识阐述复杂的人体生理病理机制。“一阴一阳谓之道”,《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众多观点,皆体现着太极易理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故张景岳要言不烦地指出:“《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而明此,乃知生生化化,皆有所原”。
“易者,象也。”“象”不可形却可见,老子说“大象无形”(《道德经·四十一章》),象是《周易》的重要思维形式。《黄帝内经》法《周易》之象,创造了独特的中医藏象学说。所谓“藏”,即内脏;“象”即在外的征象。由于外象是内脏的征象,故以象便能测脏,这是中医藏象学说在诊断学上的应用。中医藏象学说以取类比象、观外测内的方法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藏象学说体现着《周易》思维:其一,把天象和藏象相联系,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通于夏气。”其二,形象和神象相统一,如五神藏理论,即五神内藏于五脏,通过五神的征象,可以内象五脏的状况。其三,法卦象议病象,如法《周易》既济、未济卦议心肾不交病理,法乾、坤卦议阴阳偏盛病理,法巽卦以观肝病等。
中医方剂有着严格的配伍规律,古有七方十剂,其中不乏受易学思维影响的方剂。从方剂的命名或组方规律可见一斑。如交泰丸治疗火水未济之心肾不交,“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名交泰丸”,体现了地天泰卦的上下交通之意。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中的坎离既济丸,滋肾水降心火,主治阴虚火动、劳瘵之疾,取“坎离交媾,龙虎回环”之意,故名“坎离既济丸”。罗天益《卫生宝鉴》有三才封髓丹,汪昂在《医方集解》中释义:“此手足太阴、足少阴药也。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汪氏认为药有天(天冬)、地(熟地黄)、人(人参)之名,体现在上(肺)、中(脾)、下(肾),取法于《周易》之三才卦象。唐宗海在《医易通说》中说:“医家配合方药,当仿互体之义。药分君臣,如卦之正体;又有佐使,如卦之互体。”可见,古人组方用药也是深受《易经》影响。易理与医理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古代名医如张景岳、孙一奎等都是兼通医、易的大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
太极是中华文明史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元素,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维方式。《易纬·乾凿度》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太极思维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易》将宇宙万物视为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周易》的爻、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阴阳作为这一整体中的基本元素,又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交感的关系。中医学则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天人一体、形神一体、脏腑一体的整体观,同时又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时空整体观。有学者认为,《周易》之易,实为“变易”,《周易》的思维是运动的、变化的。六十四卦反映了阴阳盛衰的变化。《周易·系辞》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说:“生生之谓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可见,《周易》认为宇宙万物的规律是衡动。《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宇宙的产生在于阴阳的生生化化。人体也是如此,男女媾精,阳化气、阴成形,整个生命过程就是阴阳的变动。
阴阳的相互对立、盛衰消长不是简单的对抗,《周易》的精妙正是认识到了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交感、相互制约的平衡。《周易·系辞下传》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如既济卦体现了水火的制约平衡,泰卦体现了乾坤阴阳的交感平衡。正是这种平衡,维持了整体的运动。《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的表述体现了这种动态的平衡思想,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总之,太极思维核心在于阴阳的运动变化,而变化之中又彰显着不变。其对宇宙规律的认识体现了整体观、动静观和平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