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国医大师孙光荣,男,1941年11月生,湖南浏阳人,无党派人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幼承庭训,继拜名师。自1958年从事中医临床至今,其间致力于中医药文献研究及中医药文化研究32年、研究生教育16年、远程教育13年、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9年。曾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是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文化分会学术顾问、继续教育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班班主任;全国第五批、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第二届国医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著作23部、发表论文158篇,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图书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普著作奖一等奖1项等,主持并完成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之一《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据库。
导语
“中和”学术思想是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近60年来致力并倡行的学术思想,并由此创立了中和医派。孙老师强调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失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求中和”。
孙光荣教授认为中医治病不可简单地进行对抗性治疗,而应立足于对人的整体审察,强调“中和观”,或以调中而为和者,或以补而为和者,或以清而为和者,或以通而为和者,或以开而为和者,或以收而为和者,或兼诸法而为和者,进行三因制宜个体化的中和调治,达到调和治中、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
在肿瘤的治疗中,尤其要通过调和阴阳、补虚祛邪,实现中和,提升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和”学术思想源于中华文化的“贵中尚和”传统思想,将“贵中尚和”的精髓融入中医医道,中和思想的核心为“致中达和”。
“中和”思想始于古之殷商,源远流长,体现了我国古代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原为中间、枢纽之意。《说文解字》曰:“中,内也。从口。上下通。”后经过历代不断发展,“中”逐渐用以表示对称和平衡,成为中国文化的追求,即尚中之道。
“和”即调和、和谐之意。《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国语·周语》言“乐和则谐,政和则平”之和、《老子》言“音声相和”之和、《岳阳楼记》言“政通人和”之和,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和谐。贵和之理即为“和”,调和是一种手段,而和谐是一种目标,“和”主要表现为“用中”达到的一种最佳境界。
《礼记·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该句意指天下万物万事,只有达到中和,才可各守其位,万物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体现了执中致和、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秉持“过犹不及”和“执两用中”的文化内涵及追求。
“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天地万物才能达到最佳动态,自然界便处于一种最佳的动态平衡之中。
中和思维并非孙光荣教授首创,历代医家在临床中均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中和思维。中和思维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现在中医的生理、病理、治疗、养生之中,如《中藏经》所云:“人之百病、病之百候、候之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阴平阳秘”是中医的人体生理机制,阴平阳秘便是机体最佳的稳态,即“中和”状态。这种稳态一旦被打破,机体便会出现疾病,治疗疾病就是应用各种方法使之达到稳态。同时,机体自身亦存在某种自趋稳态机制,如《伤寒论》中所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孙光荣教授经过大量理论探索,继承《黄帝内经》《中藏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中和思维,融汇金元四大家之东垣补土派、丹溪滋阴派的学术思想,兼收近现代中医医家的学术经验,特别是其父孙佛生先生,以及湖南省浏阳市柏加镇卫生院易中林院长、“湖湘五大名老中医”之首李聪甫教授的学术经验,最早明确提出中和思想的概念,创立中和学术思想,将“贵中尚和”的精髓融入中医临床,形成了以“致中达和”为核心的中和学术思想,并不断致力于临床中倡行,形成了中和医派。
“中”指适度,“和”指状态,合称“中和”,指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和之态,消长盈亏,是动态的平衡。“中和”是对人体精气神健康稳态的具体描述,国医大师孙光荣强调,“中和”是机体阴阳平衡稳态的基本态势,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达到平衡而不生疾病。“中和”更能在人的躯体和心理层面阐释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特点,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调经论》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中和学术思想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各种因素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造成“失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调和阴阳,治疗的目的是实现阴阳相对平衡而“达中和”。因此,“达中和”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所追求的最高佳境,应贯穿在中医理、法、方、药的始终。具体而言,临床上以中和学术思想为指导,通过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察知机体之太过不及、偏盛偏衰,以明“失中失和”之所在,以使偏倾者平,盈亏者匀,相举者和,逆乱者顺,通过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以体现致中和的辨治特点,即“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孙光荣教授的中和思想在人体生理方面认为气血中和乃健康,在病理方面认为气血失和百病长,在养生方面追求上静、中和、下畅,在治疗方面强调气血中和百病消。
综上,中和思想的三大内涵:一是辨证组方用药时总需“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审诊疗之中和,致机体之中和;二是临床诊疗模式当以阴阳为总纲,气血为基础,神形为主线;三是当以“致中达和”为疾病全过程的调治目标,和则安,无论治病及养生,应以扶正祛邪、补偏救弊为手段,实现“中和”的目标。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认为,肿瘤所致的“失中和”其病因多为遗传、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病机不外“正虚邪实”。“正虚”乃五脏之虚,“邪实”即意郁、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正虚邪实”致机体“失中和”而发肿瘤。
孙光荣教授提出肿瘤辨证应以各种辨证纲领为主轴,即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精辨证、脏腑辨证等为辨证纲领,但无论用何种辨证纲领,针对各种不同的肿瘤患者,均需要做到“明经晰纬”。肿瘤之经为“正虚邪实”,肿瘤之纬为“病因、病机、病位”;肿瘤治疗当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法,从“重形神-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着手。孙光荣教授强调,气血治则百病消,升降畅则滞瘀散,气血活、升降畅则阴阳平衡,便可达“致中和”的临床治疗效果。
针对肿瘤,特别是晚期肿瘤,孙光荣教授注重从患者的整体以及与外环境的关系着手,不是头痛看头、脚痛看脚,在辨证论治中,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同时,肿瘤的治疗不可采用对抗思维,强调要“维和”,要与瘤共存,以和平共处为治疗原则。
孙光荣教授执业中医半个多世纪,临证用药的特点是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其选方用药一是善于调气血、二是善于平升降、三是善于衡出入。孙教授用于肿瘤治疗的方药化裁于经方而不拘泥于经方,多采用三联药组,严格按照君臣佐使进行组方,在此基础上根据兼病及兼症灵活化裁。
君药: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
臣药:天葵子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
佐药:珍珠母12g,制鳖甲12g,山慈菇12g。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药清热解毒、佐药软坚散结,共奏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之效。
君药: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
臣药:天葵子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炙紫菀10g,炙冬花10g,生薏米15g。
佐药:珍珠母12g,制鳖甲12g,山慈菇12g。
使药:桑白皮10g,蔓荆子1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五心烦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宣百合、白及粉以止血化痰,有冠心病史者应禁用白及粉;久咳不止者,加矮地茶、麦门冬、川贝母以润肺止咳,但咯痰不爽者应慎用川贝母;胸腔积液者,加全瓜蒌、葶苈子以化痰饮。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佐药清热解毒、佐药软坚散结、使药补引纠合,共奏益气活血,解毒软坚之效。
君药: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
臣药:天葵子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制首乌12g,明天麻10g,生薏米15g。
佐药:珍珠母12g,制鳖甲12g,山慈菇12g。
使药:紫浮萍10g,蔓荆子1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若血压升高者,加石决明、川杜仲、川牛膝以平肝潜阳;若视物不明者加夏枯草、木贼草、青葙子以清肝明目;若半身不遂者,加老钩藤、净全蝎、酥地龙以活血通络;若头痛呕吐者,加制南星、姜半夏、广陈皮以化痰止呕。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佐药清热解毒、佐药软坚散结、使药补引纠合,共奏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之效。
君药:太子参15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
臣药:乌贼骨12g,西砂仁4g,广橘络6g。
佐药:白花蛇舌草12g,半枝莲12g,猫爪草12g。
使药:延胡索10g,川郁金10g,鸡内金5g。
随症加减:吞咽困难者,加真沉香、木蝴蝶、漂射干利咽理气;不思饮食者,加谷麦芽、路路通、大枣健胃消食,有糖尿病史者应慎用大枣;噎膈难受者,加鹅管石、刀豆壳、降真香以顺气通膈;痞格闷胀者,加隔山消、制川朴、大腹皮以理气宽脾。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药健胃和中、佐药清热抑癌、使药补引纠合,共奏益气活血,健胃抑癌之效。
君药:太子参15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
臣药:嫩龙葵15g,猫爪草15g,山慈菇15g。
佐药:生牡蛎15g,菝葜根15g,珍珠母15g。
使药:火麻仁10g,生薏米1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腹泻不止者,加炒六曲、炒山楂、车前子以健脾渗湿;不思饮食者,加谷麦芽、鸡内金、炒扁豆以开胃消积;舌苔黄腻者,加佩兰叶、法半夏、广陈皮以祛湿化浊;腹痛腹胀者,加炒枳壳、大腹皮、延胡索以理气止痛。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药清热攻毒、佐药软坚散结、使药补引纠合,共奏益气活血,清热攻毒之效。
君药:西洋参12g,生北芪12g,紫丹参10g。
臣药:北柴胡12g,川郁金12g,佛手片10g。
佐药:制鳖甲15g,菝葜根15g,山慈菇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鸡骨草15g。
使药:田基黄12g,车前子1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深度黄疸者,加草河车、绵茵陈、淡黄芩以清肝利胆;伴有胆疾者,加海金沙、金钱草、蒲公英以清热利胆;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制乳没以理气止痛;癌块不散者,加净水蛭、土鳖虫以活血消癥。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药疏肝解郁、佐使药软坚散结、使药补引纠合,共奏益气活血、疏肝解郁之效。
君药:西洋参12g,生北芪12g,紫丹参10g。
臣药:川杜仲12g,刀豆子12g,金毛狗12g。
佐药:菝葜根15g,猫爪草15g,山慈菇15g。
使药:赤小豆12g,车前子1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若咳喘不已者,加五味子、炙冬花、炙紫菀以敛肺止咳;若小便余沥者,加菟丝子、金钱草、蒲公英以清热利湿;若腰痛剧烈者,加鸡屎藤、延胡索、制乳没以活血止痛;若癌块不散者,加净水蛭、土鳖虫以活血消癥。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药保肾壮髓、佐药软坚散结、使药补引纠合,共奏益气活血、保肾壮髓之效。
君药:生晒参12g,生北芪12g,紫丹参10g。
臣药:山慈菇12g,猫爪草12g,菝葜根12g。
佐药:川郁金10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
使药:丝瓜络6g,路路通1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癌块坚硬者,加制鳖甲、京三棱、蓬莪术以软坚散结;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制乳没以活血止痛;月经淋沥者,加生地炭、地榆炭、当归身以补血止血;术后盗汗者,加龙眼肉、浮小麦、大枣以调营敛汗。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药软坚散结、佐药解郁清热、使药补引纠合,共奏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功效。
君药:西洋参12g,生北芪12g,紫丹参10g。
臣药:山慈菇15g,猫爪草15g,制鳖甲15g。
佐药:芡实仁10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
使药:川萆薢10g,路路通1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阴道渗血者,加小蓟草、鱼腥草、白茅根以燥带止血;白带绵绵者,以煅龙骨、煅牡蛎、生薏米燥湿止带;白带腥臭者,加紫苏叶、蒲公英、鱼腥草清热燥湿止带;腰膝冷痛者,加川杜仲、刀豆子、熟附片以补肾祛寒。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药软坚散结、佐药清热利湿、使药补引纠合,共奏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功效。
君药:西洋参12g,生北芪12g,紫丹参10g。
臣药:山慈菇10g,京三棱10g,制鳖甲15g。
佐药:土茯苓20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
使药:夏枯草10g,干漏芦1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阴道渗血者,加小蓟草、鱼腥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白带绵绵者,加煅龙骨、煅牡蛎、生薏米以燥湿止带;白带腥臭者,加紫苏叶、蒲公英、鱼腥草以清热燥湿止带;少腹胀痛者,加花槟榔、大腹皮、制香附以理气止痛。
上方君药益气活血、臣药软坚散结、佐药清热败毒、使药补引纠合,共奏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功效。
李某,男,64岁。2009年12月18日首诊。
患者以咳嗽伴胸闷、喘憋2个月余求治。刻下症见:持续咳嗽2个月余,伴咳吐白黄痰,胸闷气短,喘憋不能平卧,周身乏力,口干,食纳欠佳,大便不畅,眠欠安,无发热,无咯血,无胸痛;舌红,苔白,脉弦。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占位,有大量胸腔积液。
辨证:气阴双亏,痰热毒蕴,水饮内停。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利水。
处方:生晒参15克,生北芪12克,紫丹参10克,天葵子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瓜蒌皮10克,桑白皮15克,薏苡仁20克,化橘红6克,制鳖甲20克,山慈菇6克,金银花12克,麦门冬12克,生甘草5克,佩兰6克,炙紫菀7克,款冬花7克。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2009年12月25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喘憋减轻,已能平卧,仍有咳痰色白,胸闷,乏力,无发热,无咯血,无胸痛。查舌红,苔白,脉弦细。
处方:生晒参15克,生北芪12克,紫丹参10克,天葵子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瓜蒌皮10克,桑白皮15克,炙百部7克,薏苡仁20克,化橘红6克,制鳖甲20克,山慈菇6克,金银花12克,苦桔梗6克,木蝴蝶6克,生甘草5克。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2010年7月9日三诊:守方化裁治疗至今,服前方后肺部肿块缩小2/3,胸腔积液减少,胸闷、乏力等症明显改善,仅偶有咳喘,无发热,无咯血,无胸痛。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稍细。
处方:生晒参15克,生北芪12克,紫丹参10克,全瓜蒌15克,生薏苡20克,芡实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葶苈子10克,半枝莲15克,猫爪草15克,天葵子10克,山慈菇10克,制鳖甲15克,五味子3克,珍珠母15克,化橘红6克,炙紫菀10克,炙冬花10克,车前子10克,阿胶珠10克,生甘草5克。28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按语:对于肺癌的治疗,孙光荣教授认为在诊断上要将中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检测技术为我所用,丰富中医的诊断,为深入精准的治疗提供保障。孙光荣教授认为,在肺癌初期,癌细胞还主要在局部,无转移,通常无严重气短等症状,多属于肺气不宣;患者肺癌术后,如伴有胸腔积液,多属痰热内阻;肺癌伴转移者,多属于痰热互结,此时不可用半夏等温燥之品,否则可致吐血。肿瘤之发展与转移,总离不开邪气猖獗,所谓“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对年老体弱、不适手术及化疗者,尤重视扶正。孙光荣教授善用参芪为君以补中益气,尤喜用西洋参,因其具益气、养阴双重功能,切合肿瘤患者气阴两虚之机。本案患者为肺癌晚期伴有大量右侧胸腔积液,孙光荣教授根据其病程较长结合其症状及舌脉表现,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热毒蕴,水饮内停,治疗上予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利水。守法守方历经半年多,使得患者病势得到控制,病情减轻。
综上,孙光荣教授强调任何肿瘤之发生,均系人体正气先虚,脏腑阴阳失调,由六淫、七情等诱发。其病位虽局限于身体某局部,但仍属全身性疾病,应将治疗全身与局部、治标与治本密切结合起来,故扶正为先,固本为要,改善机体内平衡,生发正气,增强并调动自身免疫功能,以清除及中和病理产物,控制癌瘤发展。人参、黄芪、丹参是孙光荣教授肿瘤基本方中不变的君药,三药合用,气血共调,共奏补气健脾,养血活血之功,彰显了孙老“重气血、调气血、畅气血”之基本临床思想。肿瘤之发展与转移,总离不开邪气猖獗,所谓“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孙光荣教授临床善于随症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嫩龙葵、土贝母、隔山消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草药,为扶正益气诸品之辅药,攻补兼施,每获良效。
(姜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