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花宝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主席,2022年荣获“中国好医生”称号。师承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继承肿瘤“扶正培本”思想,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调气解毒”学说并应用于中医肿瘤防治工作中。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从“十五”到“十三五”期间,提出“关口前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肿瘤防控理念,并成立全国首家中医防癌门诊,将肿瘤临床工作重点集中在癌前病变、复发转移的预防康复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并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目前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文章65篇,出版学术论著20余部。
导语
肺癌是当今重大疑难疾病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前列,肺癌的种类众多,涵盖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大细胞肺癌等不同类型,其西医分型有异,但归属中医皆可看作气机不利、癌毒内袭。围绕肺癌的临床防治,我们团队多年来在肺癌防治领域开展了有益探索,半个世纪以来的科研攻关与临床实践表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控制肿瘤发生与演进的根本出路。中医药防治肺癌具有独特优势,其在阻断炎癌转化,改善肿瘤转移前微环境,调控肿瘤化疗多药耐药等方面优势显著。调气解毒理论认为“虚、郁、痰、瘀”是肺癌的基本病机,基于此提出的“调气解毒”治法是临床防治肺癌的优势手段。在发挥技术引领、优势整合的基础上,系统挖掘肺癌防治方药,建立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将有助于突破肺癌中医药研究的瓶颈,实现肺癌防控的关口前移,使肺癌防治的疗效提升。
随着社会进程的快速推进与人口老龄化因素的显著影响,肺癌发病例数与死亡例数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长,肺癌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公共卫生健康的重要因素。生物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抗肿瘤新药的研发,肺癌治疗逐渐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但耐受性、耐药性、依从性及不良反应等用药问题却不断涌现。中医药作为我国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具备完善的思维体系,中医病机学揭示了肿瘤发生、演进的内在逻辑规律,治疗学则指导着辨证论治法则下的遣方用药,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也表明中医药在肿瘤防治领域具有显著而确切的疗效。我们团队推崇中医肺癌治疗调气解毒特色理念,构建了肺癌防治“调气解毒”的学术脉络与传承体系,是中医肿瘤辨治理论删繁就简、回归证治本源的一次尝试。
回顾近现代肺癌病机的传承发展历程,国内众多肿瘤研究学者基于理性思考,坚持从中医思维角度阐释肿瘤的病机内涵,形成了以“虚实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气血病机”“阴阳病机”“邪正病机”“癌毒病机”为代表的肿瘤病机认识。我们团队既往坚持运用中医思维阐释肿瘤发生、转移的原理,提出了以“正虚”“癌毒”为核心的肿瘤发生与发展的病机认识。自20世纪70年代起,余桂清、刘嘉湘、周岱翰、朴炳奎、孙桂芝等老一辈中医肿瘤专家围绕“扶正培本”学术体系,牵头中医肿瘤行业科学研究,引领了“扶正培本”治疗思想在全国的发展,极大地促成推动中医对肺癌新的认识与临床辨治。从国家“六五”科研攻关计划“扶正冲剂合并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研究”,到“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基于真实诊疗的中医‘病证结合’方案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再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获益及真实世界的安全性研究”,半个世纪以来,由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研团队牵头的科研攻关项目都对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效应机制进行了深度诠释。我们通过聚焦正虚、毒聚、气机失调的宏观视角与炎症、代谢、免疫等微观机制,梳理出一条以“扶正培本”“固本清源”“扶正调气”“调气解毒”为架构的学术传承发展脉络,确证了中医药防治肺癌的理论内涵,形成了“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治疗体系”,提出了肺癌全周期(癌前病变-肺癌术后状态-复发转移-带瘤生存-肿瘤康复)治疗理念,为干预调控肺癌提供了中医药诊疗可推广、可持续、可复制的基础方案。
肺癌形成的本质为正气异化为邪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正气亏虚诱发的病理改变(痰毒、瘀毒、湿毒等)是肺癌发生的关键要素。多年来,围绕临床实践,我们认识到气虚是“虚气”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虚气”变生规律与次第过程的角度,正气亏虚可看作是“虚气”概念中初始的病变部分。气虚可发展为气滞、气逆等改变,再者,又可继发痰凝、血瘀、湿阻等邪气“留滞”于肺。《证治准绳·诸痛门》言:“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既虚则鲜有不滞者。”既往研究认为,气是肺癌发生及其生命过程演进的物质及能量基础。肺癌或由外感六淫,邪气循经入里,风伤络脉,寒凝气血,热灼津液,于机体极虚处留邪,邪气盘踞日久伺机而发,若机体素虚,气血衰乏,正气无力抗邪,则内生邪毒可久攻脏腑更致荣养失源,邪气郁久化毒成瘤;致癌邪气自内变生,气血津液因“虚气”而停滞,停久化痰成瘀搏结而为癥瘕积聚。正如《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所云:“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转,百病从集。”《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亦言:“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得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由此可见,“正气亏虚”是肺癌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庄子·至乐》言:“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气机即气的运动变化,是脏腑间生克制化平衡的纽带与维系,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可看作为生命活动过程的体现。肿瘤发病的病理过程中,在前期研究的指导下,我们认为气机的异常状态可缩短致癌邪气的伏藏与发病时间,而机体在“虚气”的干预调控下,气机可发为逆乱,若因外受风邪兼夹风毒或内有虚风内动者,气机逆乱表现则更为明显。《丹溪心法》卷二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逆乱之气易裹挟癌毒流袭经络、脏腑,风毒侵凌,变化多端,最是伤人。再者,气机升降出入失谐可致病理产物蓄积,如《中藏经》中指出肿瘤发展过程与脏腑“蓄毒”密切相关,毒邪久蓄则郁而化火,在风、湿、痰、瘀基本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又兼夹热(火)毒之性,火热癌毒发病急迫,善炎上,其性燔灼,可耗气伤津、动血生风。由此观之,虚与滞二者互为因果,兼夹影响是癌毒流袭恶性循环的诱发条件。机体在“虚气”逆乱的影响下,热毒炼瘀成栓,风毒致众邪流窜,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又为肿瘤演进提供动力,造成肺癌转移、逃逸的病理结局。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古代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而着眼于肺癌预防的关键环节则是强调对肺癌癌前病变的防治过程。癌前病变是肿瘤发生和演进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病变阶段,临床发展具有可逆性,以肺癌癌前病变为靶标,或为降低肺癌发病率的最佳切入点。因此,聚焦肺癌“炎癌转化”这一癌前病变过程,是强化中医药防治手段、提升中医药防治疗效的重要举措。自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肿瘤源于慢性炎症”的观点以来,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参与肿瘤“炎癌转化”过程一度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多年来的研究也证实长期暴露于可吸入空气颗粒物以及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引发的局部持续慢性炎症环境会诱使肺癌的发生。炎症反应在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同时也促进其增殖,由炎症诱导肺癌发展的机制复杂,是在炎性因子(IL-1、IL-4、IL-6、TNF-α、TGF-β、COX-2)、炎性通路(NF-κB、STATs)及新生微血管建立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持续的慢性炎症反应刺激作用下,活化的白细胞可释放更多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导致细胞基因的损伤,增加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诱导细胞基因突变的发生。多年来“调气解毒”的临床实践也告诉我们,中医药凭借多成分、多靶点的优势,在干预肺癌炎癌转化方面意义重大,可有效抑制异型病变,控制炎症反应,降低慢性持续性炎症的发生率,延缓甚至截断肺癌的进展过程。
肿瘤微环境是由恶性肿瘤细胞、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内皮细胞、脉管系统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组成的酸性缺氧高压体系,是有别于机体正常内环境的功能单元。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将肿瘤重新定义为可以治疗与干预的“慢性病”观念的提出,控制肿瘤疾病发病进程,预防肿瘤复发转移就显得尤为关键。而肿瘤微环境可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黏附并加速新生血管的生成,在肺癌转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调控肺癌微环境“稳态”是稳定局部肿瘤病灶、提升临床肺癌防治疗效的重要策略,也是肺癌患者生存获益得以改善的重要内容。几十年来,我们团队在传承中医肿瘤“调气解毒”临床诊疗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调控肺癌微环境的科研性工作,在团队老一辈中医专家的引领下,研发出以肺瘤平膏、双参颗粒为代表的肺癌防治系列方药。经多次实验证实,肺瘤平膏可有效提高荷瘤小鼠树突状细胞的含量,上调树突状细胞与抗原递呈功能相关膜分子的表达,抑制肿瘤微环境中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引起的形态学变化,从而起到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瘤体稳定时间等效果。2015年,我们团队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合作开展有关中药复方预防肺癌方面的系列研究,通过记录小鼠肺6个月的变化情况,发现团队研发的中药复方制剂双参颗粒可提高肺内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肺内巨噬细胞数量,有效预防了L-IKKα KA/KA 自发性肺鳞癌的发生。
平衡意为恒动变化中的相对静止,在人体中气机的调达疏畅是精、气血、津液运行与转化的原动力,是维持物质代谢与能量转化平衡的关键所在。通过前期研究,我们团队已经发现气机的升降失调是机体平衡失调的实质反映,借助调节气机恢复人体升降出入平衡的方法,可达到致癌邪气得以去除的理想状态。我们认为,调气是防治肺癌的关键。调气也并非单纯地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临证中益气、降气、理气、行气等方法皆应灵活运用,调节正气与邪气的虚实平衡,气逆与气陷的升降平衡,气闭与气脱的出入平衡,所谓“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我们临证在调节气机平衡的过程中,针对肺癌患者全身状态开展调理,常采用培先天联合补后天的复合治疗方法,脾胃偏虚多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芪赤风汤、六君子汤为基础底方加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等补脾益胃以生气。《本草纲目》言:“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传化失常。”肺癌作为壅塞不通的积聚类病证,其是受“虚气”影响,而致病理产物“留滞”而成。我们认为,痰浊、血瘀与毒邪痼结不解、癌瘤夺精微以自养是肿瘤演进的关键。因此,肿瘤治疗消解癌毒的本质是采用清热解毒、活血解毒、化痰解毒、通络解毒等方法,祛除局部壅滞之郁热、瘀血、痰浊、阻络病邪,达到祛壅散结、消滞除积的效果。临证中常在调节气机的基础上,加以藤梨根-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白英、夏枯草-浙贝母、石见穿-猫爪草、蒲公英-金荞麦等抗癌解毒对药或角药,以攻毒散结的治疗方法辅助调气药物,达到调和脏腑、祛邪解毒的功用,综合提升肺癌诊治的效果。
某女,63岁,右肺浸润性腺癌术后3年8个月。患者2018年5月体检时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于7月30日在中日友好医院行肺病变部位切除手术,术后病理示:右肺下叶浸润性腺癌,3cm×1.8cm×1.3cm,侵及胸膜,无转移。胸部CT示:右上肺磨玻璃影5mm,右侧胸腔积液。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30年、2型糖尿病8年。家族中父亲因胃癌去世。8月22日来此初诊,刻下症见:周身乏力,多汗易渴,干咳无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寐佳无梦,大小便调,体质量近1个月下降5kg;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治以调气和胃、清肺解毒为法。给予黄芪100g,炒白术15g,茯苓20g,陈皮6g,防风12g,浮小麦30g,射干12g,生石膏45g,炙附片15g,干姜9g,肉桂6g,鸡内金15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红景天15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炒杜仲15g,川牛膝15g,夏枯草15g,半枝莲30g,生甘草12g。共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8年9月27日二诊:9月4日检查提示:CA199(-),血常规(-)。乏力依然,咳嗽减轻,体重稳定。舌、苔、脉基本同前。初诊方去夏枯草、半枝莲,加石见穿15g,猫爪草30g,继服。
2018年11月23日三诊:复查CT维持原样,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口干多饮,腰腿酸软,四末畏寒,无恶心呕吐。舌、苔、脉基本同前。二诊方加葶苈子15g,椒目9g,泽泻15g,石斛15g,继服。
2019年2月27日四诊:2019年1月29日复查CT示:右侧胸腔积液较前减少。诸症状较前减轻,舌、苔、脉基本同前。初诊方去夏枯草、半枝莲,加紫菀20g,金荞麦30g,葶苈子15g,蒲公英30g,椒目9g,继服。
按语:本案患者为肺腺癌术后的康复患者,基于调气解毒理论,此类患者应围绕患者远期生存状态,灵活运用药物进行辨证治疗。从术后开始,治疗上应在扶正、调气的基础上灵活加用抗癌解毒药物,并有效协调抗癌解毒的药物比例。患者初诊时呈现身体虚损状态,此为肺癌术后气虚、正气不足,故出现乏力等症状,因此立法组方应以平和为要,不宜攻伐过甚。二诊时患者机体恢复较快,咳嗽等症状缓解,此期可加大抗癌解毒药物比例,防止余毒复来,三诊利水消积,四诊宣肺化痰,此皆常法。
(庞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