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国优才田建辉“通以治癌”理论指导下肿瘤临床防治的探索与实践

专家简介

田建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兼肿瘤一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岐黄工程计划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优秀学科带头人,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师承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传承并构建道、法、术、理完备的“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系。在“扶正治癌”学术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理论构建、临床与基础研究,创建了肿瘤转移核心病机“正虚伏毒”理论,丰富中医病机理论,拓展“扶正治癌”思想体系。此外,提出“调神治癌”“通以治癌”观点,指导肿瘤转移的防治应用。在“扶正治癌”学术体系指导下,善于将中医药与放疗、化疗、生物等西医疗法相结合共同防治恶性肿瘤,尤擅呼吸道肿瘤、消化道肿瘤和妇科肿瘤。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教委炎癌转化病证生物学前沿研究基地等科研项目多项,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评审咨询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肿瘤联盟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以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等。先后获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7项。发表国内外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入选2019年中国科协优秀论文,SCI收录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6项。

导语

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主要病种。中医学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以及“以人为本”辨治观为指导,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展示出明显优势,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综合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建辉教授从《易经》泰卦意蕴出发,传承《黄帝内经》精华,提出“通以治癌”理论,认为在以“正虚毒结”为核心的肿瘤病因病机演变中,正虚毒结基础上导致的“不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治疗上应重视畅达邪毒,给邪毒以出路,从源头遏制恶性肿瘤。具体治疗上以“扶正蠲毒”为基本大法,同时注重机体“通态”的调节,并深入到“通”的三个层面,即窍、气、神。通过恢复机体通态,使得脏腑藏泄有度、气血经络畅达、神机调畅,促进肿瘤的预后转归。“通以治癌”理论的提出,为探索提高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疗效提供了新思路。

一、“通”乃生命之本

《周易·系辞》载:“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和外界之间能量与信息交换的通畅,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天地阴阳交互流通,才有可能生化万物,并使其得到养育和发展。中医学对“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应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专论机体与自然界融合相通的规律:“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解释了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灵枢·天年》载:“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乃为成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灵枢·经脉》载:“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些都提示脏腑气血经络的畅通是人生长发育的根本。《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从五脏与九窍的关系出发,提示了九窍通畅的重要性。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人体的中心,而气、血、精、津液是人体的物质基础,经络将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人与自然界的“通天”“通神”,或脉道经络之通,或九窍通达,均强调“通”是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根本,是养生瘳疾的关键。

二、肿瘤发病,咎由不“通”

肿瘤“有形”实积的形成,始于功能失调之“无形”阶段,经历了“无中生有”的过程。其中不“通”是肿瘤发病的核心过程,具体表现为“形”与“神”之不通。

(一)“形”之不通

《圣济总录》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黄帝内经》《难经》多以“积”“聚”来命名肿瘤。从中医学角度理解,肿块的形成无非是血瘀、痰凝、毒聚与水停。这些有形实积的形成均是在脏腑经络失用的基础上,引起气血津液代谢障碍,进而引起气道、血道、水道阻滞不通,又反过来影响到脏腑功能,进一步加重气血津液的敷布和代谢障碍,进而导致正虚邪毒稽留。因此,气、血、水道不通这些“形”之不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灵枢·五癃津液别》载:“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素问·调经论》载:“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缪刺论》载:“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而生奇病。”《伤寒论》曰:“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皆表明“形”之不通是肿瘤发病的关键。

临床上“形”之不通常表现为:肺气不通可引起咳嗽、咯痰、气喘、气短等;心气不通可引起真心痛等;肝气不通可引起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胁肋胀痛等;肾气不通可引起少尿、水肿等;脾气不通可引起食少、腹胀、消瘦等;胃气上逆可引起胃脘胀满、嗳气、反胃、呃逆等;胆腑瘀阻可引起胁腹疼痛、黄疸等;膀胱闭塞可引起癃闭、关格等;肠腑不通可引起便秘、结胸等。上焦为心、肺之所居,常见的癌肿有肺癌、纵隔肿瘤等。机体通过肺与外界相通,应保持肺气通畅。上焦不通,易致宣肃失职,久则形成肺癌,而百脉皆朝会于肺,各种邪毒皆可经由脉道播散至肺,故常见各种肿瘤的肺部转移。中焦为脾、胃、胆、肠之所居,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出入有序,才能维持全身气机调畅。中焦脏腑大多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如胃、食管、胆囊皆为空腔脏器,宜常保持通畅状态。中焦不通,脾胃升降失常,可致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常见肿瘤有胃癌、胆囊癌、食管癌、胰腺癌等。下焦为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子宫之所居,通过魄门、尿道、产道与外界相通,其功能特点为“下焦如渎”,为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的主要通路,也是促进癌毒排出的主要途径。下焦不通,常见肝癌、肾癌、直肠癌、膀胱癌、子宫癌、卵巢癌等。

(二)“神”之不通

《灵素节注类编·卷八》载:“盖神无形而气有形,神者气之体,气者神之用,故气和则神定而安,神动则气乱不顺。”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与肿瘤发病的关系极大,临床上以负性情绪表现为主。不良的情绪刺激和心理波动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促进糖皮质激素大量释放,进而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例如引起淋巴器官的萎缩、诱导T和B淋巴细胞的溶解、抑制抗体以及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等),最终导致免疫系统的免疫识别及免疫杀伤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三、畅达邪毒通路,通以治癌

综观有关古籍记载,历代医家已经注意到机体“通”之重要性,在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其强调无论虚证实证,治疗的重要目的皆是使血气条达。西医学研究也表明,与外界直接连通的脏器肿瘤预后较好,外泄出路是否通畅与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充分说明了“通以治癌”对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性。因此,基于历代记载和临床经验,田建辉提出了“通”态在肿瘤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在以“正虚毒结”为核心的肿瘤病因病机演变中,正虚基础上导致的各种“不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藏泄失序,进而引起经络气血不通,气、痰、瘀、毒稽留。而气、痰、瘀、毒的稽留,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经络的不通,最终形成癌积。“不通”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因病机,贯穿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田建辉提出“通以治癌”理论,并将“通”的状态深入至“窍、气、神”三个层面,强调九窍通利、气血畅达、神机畅达的重要性,旨在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扶正治癌的疗效。

(一)窍通

人有九窍与五脏六腑相通连,其功能状态反映脏腑经络的内部稳态,九窍畅通则提示脏腑功能正常无病。《难经》曰:“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临证时“勿令九窍闭塞”。此外,窍的范畴不应局限于眼、耳、口、鼻、二阴等狭义的“九窍”,亦应包含元真通畅之道及腠理,即以“九窍”统括遍布机体上下、内外、经络、脏腑、四肢百骸的沟通机窍。“九窍”的开阖启闭,是“元真之气”升降出入畅通协调的关键所在。正如张景岳所云:“窍为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李东垣的《脾胃论》载:“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其认为九窍是脏腑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路,九窍不通则提示有关脏腑功能失常,通过调整“窍”的功能状态,可以达到调理内在脏腑功能的目的。尤其是前后二阴,作为脏腑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与其相关的通利大小便的方法,已经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例如,目前临床上常通过直肠给药的途径治疗消化道肿瘤,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直肠局部,可通过提高药物浓度,提升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采用直肠给药同样可以用于治疗肿瘤引起的并发症,如癌性血便、肠梗阻、癌性便秘、肿瘤腹胀、癌痛、癌性发热,以及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放射性肠炎及腹泻。

(二)气(血)通

气通,即气机通畅。气机通畅是脏腑功能正常的保证,气机不畅则百病丛生,所谓“百病皆生于气”。《素问·通评虚实论》载:“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灵枢·百病始生》载:“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腑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难经》载:“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五脏之气积,名曰积。六腑之气聚,名曰聚也。”肿瘤的形成经历从无形之气到有形实积的过程,而无形阶段主要是气机郁滞启动,日久血瘀、痰凝、湿聚、水停,终致有形积块形成。肿瘤形成后影响到气机的畅通,导致肺失宣肃、肝失条达、脾不主升、胃失和降、肾失开阖等,久病入络,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加重病情,导致变证百出,故而治疗时应注意气血通畅,注重调气行血。九窍的开阖有赖于气机的调节,气机通畅则邪毒有出路,气机不利则气滞血瘀,邪毒瘀滞于脏腑经络。因此,保持气血通畅对于肿瘤的治疗尤其重要。蒋健教授认为,肝郁、气滞、血瘀、痰凝是乳癖的主要病机,而肝郁气滞又是血瘀痰凝的主导因素,主张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三原则组方治疗乳癖肿痛,气通则血瘀、痰结自除。

(三)神通

中医学极为重视“神”在生命中的作用。《素问·移精变气论》载:“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即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其强调了神在生命中的核心作用。《灵素节注类编·卷八》载:“盖神无形而气有形,神者气之体,气者神之用,故气和则神定而安,神动则气乱不顺。”气通是神通的基础,神通是气通在高层次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载:“上工则守人之神,凡人之血气虚实,可补可泻,一以其神为主……所谓神者,人之正气也。”其强调临证应把守神放在重要地位,认为上工治病当以谨守人之神为主,而不单单是看病。《素问·宝命全形论》载:“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其论体现出对于治神的重视。有学者认为,百病之始,必本于神,凡刺之法,先醒其神,神调则气顺,百病除矣,倡用醒神、调神法治疗急危重症,疗效显著。《疡医大全》载:“以脏者,藏也;藏诸神流通也。”高学山所注《高注金匮要略》载:“厥气入脏则神气不能复通,故死。”因此,我们在治疗肿瘤时,应深切体会领悟《医学心悟》所云之“古人恒以通剂,尽其神化莫测之用”的深刻内涵,调神之中尤以调摄心神为要。《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互根互用,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而血为神的物质基础,血瘀导致新血不生,不能濡养神,可导致神的失调。心藏神,主血脉,为君主之官,血脉不畅则心神失养。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各个脏腑有病最终都会影响到心的功能,故而调心神在肿瘤的全程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临床上,要时刻重视对患者精神心理的调整,保证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助抗癌诸法更好地发挥作用。以调摄心神为主的具体方法颇多,临证可以辨证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朱砂安神丸等,也可通过心理咨询和行为疗法、静坐冥想等达到治疗目的。

四、验案举隅

某女,66岁,卵巢癌(ⅢC期)术后化疗后一年余,伴睡眠不佳、大便欠畅加重一年。患者2020年9月25日确诊右侧卵巢癌伴腹膜转移,行“卵巢癌根治术+大网膜切除术+全子宫切除伴双附件(腹式)+瘤体减灭术+复杂肠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右侧附件)高级别浆液性癌(ⅢC期),基因检测示有BRAC2突变。术后行化疗8个疗程:紫杉醇210mg ivgtt D1+卡铂400mg ivgtt D1,同时联合贝伐单抗400mg ivgtt D1抗血管生成治疗。化疗后2021年4月2日予奥拉帕利靶向维持治疗至今,奥拉帕利治疗期间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偏低,定期予升白治疗。2021年10月8日复查白细胞计数偏低,全腹部增强CT及肿瘤指标CA125无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有顽固性失眠与便秘病史二十余年,术后、化疗后症状加重,医治后病症反复,无明显改善。

2021年10月11日来此初诊,刻下:患者诉大便干结,五六日一行,努挣无力,夜寐欠安,易醒,难以复睡,睡眠持续时间不足4小时,甚至彻夜不眠,纳差,痰黏难咯,面色晦暗,苔薄白舌紫暗,舌底瘀络明显,脉细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8分。中医诊断:癥瘕(脾肾亏虚)。西医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术后化疗后;失眠症;便秘;骨髓抑制。治以补益脾肾,清热解毒为法,辅以行气通腑,活血通络,安寐调神。给予熟地黄18g,山茱萸9g,泽泻9g,牡丹皮12g,黄精30g,藤梨根30g,土茯苓15g,龙葵15g,半夏18g,酸枣仁30g,茯苓18g,首乌藤30g,远志9g,黄芪30g,当归30g,桃仁18g,益母草30g,水蛭3g,麸炒枳实18g,生白术54g,炒鸡内金18g,大枣18g,厚朴30g,苦杏仁9g,骨碎补30g,炙甘草9g。28剂,1剂/日,水煎服,早晚分服。配合大黄䗪虫胶囊1.6g,口服,每日两次;氯硝西泮1mg,口服,睡前一次;比沙可啶10mg,口服,每日一次;地榆升白片0.4g,口服,每日三次。嘱患者加强运动锻炼,饮食适宜,情志和调。

二诊(2021年11月8日):夜寐较前好转,睡眠持续时间延长至6小时,夜间仍醒一次,醒后可快速复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3分。食纳好转,大便干结之症仍存,面色晦暗,苔薄白舌紫暗,舌底瘀络明显,脉细涩。处方:原方基础上去大枣,生白术加量至72g,加芦荟3g,肉苁蓉30g,28剂,继续配合大黄䗪虫胶囊1.6g,口服,每日两次;氯硝西泮1mg,口服,睡前一次;比沙可啶10mg,口服,每日一次;地榆升白片0.4g,口服,每日三次同服。

三诊(2021年12月6日):患者诉夜寐明显好转,睡眠持续时间稳定于6小时左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8分。大便畅,便次增多,2~3次/天,纳食明显好转,近期予升白针后周身关节酸楚疼痛,化疗后手足麻木,苔薄白舌紫暗,舌底瘀络稍减,脉细涩。处方:去炒鸡内金、首乌藤、芦荟、肉苁蓉,加海风藤30g,威灵仙18g,全蝎3g,鸡血藤30g,28剂。继续配合大黄䗪虫胶囊1.6g,口服,每日两次;氯硝西泮1mg,口服,睡前一次;地榆升白片0.4g,口服,每日三次。

四诊(2022年1月17日):近日患者情志不调,烦躁易怒,夜寐转差,睡眠持续时间5小时左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5分。手足麻木较前改善,食纳可,大便畅,乏力,苔薄白舌紫暗,舌底瘀络减轻,脉细涩。处方:去水蛭、全蝎、海风藤、加秫米30g,柴胡9g,桂枝9g,熟附片9g,熟大黄9g,28剂。配合大黄䗪虫胶囊1.6g,口服,每日两次;氯硝西泮1mg,口服,睡前一次;地榆升白片0.4g,口服,每日三次同服。

五诊(2022年1月27日):患者夜寐明显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4分。食纳、大便可,乏力好转,无手足麻木,苔薄白舌暗,舌底瘀络稍减,脉细。处方:去秫米、柴胡、桂枝、熟附片、熟大黄、桃仁,余方药同前,28剂。配合大黄䗪虫胶囊1.6g,口服,每日两次;氯硝西泮1mg,口服,睡前一次;地榆升白片0.4g,口服,每日三次同服。后定期随诊,病情稳定。

按语:本案为晚期卵巢癌术后,辨病当属“癥瘕”范畴。病位在下焦,术后化疗后,正气大伤,虽癌瘤已去,伏毒尚在,潜伏于经络脏腑,流窜于全身,故辨证当以“正虚毒结”为核心病机,脾肾虚损,癌毒内潜。正虚毒结进一步导致脏腑经络失用,气、血、水道不通,瘀血、痰浊、水饮与癌毒等形成有形实邪,阻滞冲任督带,留滞胞宫。“不通”贯穿病机始末,是本案发生发展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窍不通、气不通、神不通。基于“通以治癌”理论,治疗上以“补虚”与“攻毒”为基本大法,扶正培本,在正气尚耐攻伐时适当运用攻毒祛邪药物,使邪去而正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机体通态的调节,包括通窍、通气、通神。通过恢复机体通态,达到“以通为补”的作用,使得脏腑藏泄有度、气血经络畅达、神机调畅,促进疾病的预后转归。

(田建辉) fOwRIKYOyYHBhWZFb2AUNDZ7bTybI+HTL2y3xCoTYrQHAI4C16pYfQSnNCqC+P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