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沈敏鹤浅谈“心治为君,药治为将,食治为相”之肿瘤治疗观

专家介绍

沈敏鹤,主任中医师,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理事、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委员。从事肿瘤治疗和研究30余年,师承省国医名师吴良村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提出肿瘤术后和维持治疗阶段“虚”“瘀”“郁”的病机特征,并运用“益气、行血、疏肝”法来治疗,擅长结直肠癌、胰腺癌、脑癌、卵巢癌等疾病的治疗。国家“治未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医肿瘤维持治疗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教育厅“消化道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教育厅“中医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负责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常见实体肿瘤综合诊治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科技部十一五专项和浙江省自然基金等课题二十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中医药科技创新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导语

恶性肿瘤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目前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点,而肿瘤虽然生长于局部,但属于全身性疾病。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天人合一”,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来纠正偏颇,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和饮食来自治,故中医乃治“病的人”,西医为治“人的病”。沈师主张“中西互补,提高疗效”为目标,重视脉诊,方从脉出,参合他诊,随证加减,提出了“心治为君,药治为将,食治为相”的治病理念。笔者有幸跟诊学习,聆听教诲,体会总结如下。

一、心治为君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疴生焉。”可见情志因素致病的重要性。“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过极,反伤五脏气机。人于社会,环境多变,耳目所及,惑乱心意,气血不宁,五脏乃争,疾病乃起。神乃阳使,神气不足,精神颓废。神与形衰,安能不病?神与形去,安能生乎?故治病必先治神,若病至“神不使”时,必不可治。沈师临证望神了性,切脉知血,常言“脉为血脉,气血为先”,人生不过气血,性急之人气散,忧郁之人气滞,均能影响正常气血运行。由于肿瘤特殊的疾病性质,肿瘤患者心理复杂,常常会形成四类恐惧和担忧,第一是对肿瘤,第二是对治疗的不良反应,第三是对定期复查,第四是对高昂的治疗费用。这种恐惧和担忧常常影响着疾病的治疗进程和疗效。所以,如何进行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是医者的职责所在,故西医有“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和古人有“三分药治,七分心治”之言,沈师结合近三十余年的肿瘤治疗体悟,提出“心治为君”。

(一)医患相得

沈师常言《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病不仅指患者,也包含了精神神志、病因病势等;工不仅指医生,也包括了治疗方案、调护措施等。标本相得,主要是指医生的人文关怀、治疗调护,要与患者的病情、神机相契合,也包括医患的相互信任、配合。标本相得,正复邪去,病可愈也。相反,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治而无功。故医有仁术,患者信任,此乃相得。仁者,医生要有恻隐之心,为患者着想;术者,医生要读经典、勤临床、善总结,提高疗效。

(二)重视神明

“心主神明”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将“心”的范畴扩展到藏象学说中,提出了心主神明。《灵枢·邪客》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中医学概念中的“心”是功能心、系统心。心主血脉、主神明,在志为喜,心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沈师认为情志既是致病因素,也是治病之“药”。肿瘤作为慢性疾病,基于其治疗变化多、周期长、不良反应大和费用高等特性,需要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身体素质,除了中医的扶正解毒治疗外,通过望诊知其神,通过切诊知其情,结合闻诊、问诊,不致有偏。再运用情志相胜法、从欲顺志法、劝说开导法等调其心,顺其意,开其结,励其志,克其难,才能安其体。

(三)形神并调

中医学“形神并调”的养生防病理念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应用,时至今日仍发挥着积极的疗效,护佑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沈师认为,适当的锻炼对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导引功法的应用。沈师认为动静相合,首推太极拳。太极拳运动所追求的是精、气、神的不断生化,是练精化气、气化成神、神能聚气、气能生精相辅相成的过程。正是在三者互为因果的不断转化中,加速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培育了人体的生命力,增强了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和信心。沈师重视天人相应,除了打太极,还倡导患者通过禅修、抄经等方法平心降躁,耐心面对疾病,积极生活,也常言“旅行是最好的良药,带着快乐前行,把疾病与烦恼抛在身后”。《黄帝内经》云:“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天人合一,形神并调才能更好地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身体的久安。

二、药治为将

现如今,西医治疗肿瘤是根据肿瘤的细胞周期、生长转移特性和疾病分期来制定治疗方案,很难兼顾患者的体质,故而常常因为不良反应而不得不终止治疗。作为中医,不反对西医的治疗手段,但是必须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治疗原则,求“邪去正安”之目标,绝“过则死”之患。所以,中医必须针对西医的不同治疗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譬如手术后的功能恢复、化疗后的胃肠功能康复和气血补充、放疗后的清热解毒和气阴补充等。中晚期肿瘤容易复发转移,影响生命,中医必须遵循“有胃气则生”“养正积自除”的指导原则,坚持“慢病守中”“适时祛邪”和“随症加减”的原则,达到预防复发转移和与瘤共存的目的。“将”者,《说文解字》有云“帅也”,本义为将领、带兵的人,引申为扶持、扶助。沈师认为,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发挥着“斩首治疗和清剿治疗”的将帅作用,但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会影响疾病的治疗进程,故中医的“增效解毒,适时祛邪,随证施治”发挥着“灾后重建”的重要作用,此乃“将”也。

(一)慢病守中

沈师认为,对于手术带来的器官缺失、脏腑功能失调,化疗带来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以及肝肾功能损伤,放疗带来的放射性炎症,靶向治疗带来的皮肤和黏膜损伤等,西医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有其所长,治之可相得益彰。沈师认为,这些治疗所带来的损伤,多与脾胃、气血相关,在中医证候方面以“虚”和“升降出入失常”为特征,故治疗以“守中”为法,达“健脾胃生气血,复升降能出入”之目的。

《金匮要略心典》言:“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脾之与胃,互为表里,位于中焦,升清降浊,生化气血,灌溉四旁,是其他脏腑发挥功能的基础。故沈师在治疗肿瘤时强调慢病守中,宗仲景、东垣、子益之意,守其法,择其方,用其药,彰其效,收其功。故脾胃虚用建中、香砂六君、参苓白术;寒用理中,有热加黄连少许;痞而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陷下用补中或升陷汤;气逆而嗳用旋覆代赭;气逆而呕用生姜泻心;噫气食臭用甘草泻心;苦眩用小柴胡;便秘气滞用厚朴七物;热用承气或泻心;寒用附子泻心,并结合运气与时令加减用药,求中气来复,病方可愈。

(二)安未受邪之地

“安未受邪之地”出自叶天士《温热论》,其曰“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是“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的具体运用,而“治未病”理论源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和《素问·玉机真脏论》的“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以及《难经·七十七难》的“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当下,肿瘤的治疗除了治其本病,必须考虑肿瘤容易复发、转移的特性,而转移的途径不外乎血液、淋巴和局部浸润。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来降低肿瘤患者的复发、转移是我们肿瘤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沈师运用“安未受邪之地”思想,常药先于症,如用疏肝法预防肝转移、补肾法预防骨和脑转移、化痰法预防肺和淋巴转移等,临床均收到了可喜的疗效。

(三)适时祛邪

现如今,肿瘤的治疗包括四个阶段:一是早中期肿瘤的根治性治疗;二是中晚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三是晚期肿瘤、老年肿瘤和复发性肿瘤的对症治疗;四是肿瘤康复期的维持治疗。西医学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步替代中医的祛邪治疗,但对于晚期肿瘤和老年性肿瘤,患者不能耐受手术与化疗,对于康复期的肿瘤患者,西医只能复查与观察,没有具体的治疗手段。所以,如何扶正与祛邪,提高晚期肿瘤和老年性肿瘤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如何防止康复期肿瘤患者的复发转移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春来阳气升发,万物生长;冬至阴气至盛,阳气微弱,不能固摄。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乃人体之虚。而人处天地之间,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影响着人体的阴阳,故常人顺应自然而不病,而患者则需要调整阴阳偏胜,使之符合自然的变化,方能防病,此乃扶正以祛邪也。中医尚有“邪去正安”,故“祛邪”包括引起肿瘤的各种病因,如气滞、血瘀、痰湿、热毒、癌毒等,治疗上采用“有其因者去其因,无其因者补其虚”的原则。对于带瘤患者,扶正与祛邪并进,达到“扶正以抑邪,祛邪以匡正”,以平为期,与肿瘤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与瘤共存。沈师常根据不同肿瘤的致病特性,或化痰,或化瘀,或散结,或化湿。用药上,如乳腺癌常辅以漏芦、露蜂房;宫颈癌、膀胱癌常辅以二妙丸、国老散、米仁、土茯苓;卵巢癌常辅以红藤、大黄、皂角刺;消化道肿瘤常辅以藤梨根、水杨梅根、虎杖根、野葡萄根;脑肿瘤常辅以都梁丸、牵正散、蛇六谷;肺癌常辅以蜈蚣、海蛤壳、泽漆;甲状腺癌常辅以山慈菇、夏枯草;肝癌常辅以全蝎、生牡蛎、西黄丸;胰腺癌常辅以大黄、虎杖根、鸟不宿;鼻咽癌常辅以白茅根、露蜂房;淋巴结转移辅以消瘰丸,力求祛邪有度,勿使太过,邪去正安。

(四)随证加减

肿瘤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所致,其形成往往是由微妙的量变而逐渐到质变,其消失也需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沈师认为病有其本,症有不同,治要求本,随证加减。

人生不过气血,性急之人气散,忧郁之人气滞,均能影响正常的气血运行。沈师调气不但在于舒畅气机,同时注重运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郁则达之,结则散之,逆则降之,陷则举之,脱则固之”的方法进行治疗。在肿瘤临床治疗中,根据肿瘤患者“气虚血瘀”的病变特征,确立了以益气行血为治则,以益元汤和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总结出益元桂枝茯苓汤治疗“气虚血瘀”类肿瘤患者,能够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肿瘤患者尤其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对于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如三系减少、手足综合征、恶性胸水与腹水、疼痛、发热、烘热等症状,在求本的基础上,随症加减用药。譬如患者出现胸水,《金匮要略》言:“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沈师认为水为阴邪,非阳气无以温化,常以水饮在上用小青龙汤,在中用苓桂术甘汤,在下用真武汤、五苓散,在表用五皮饮、防己黄芪汤治之,症状好转后,再图治水饮生成之源。

三、食治为相

中医食疗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肿瘤患者存在异常的能量消耗,营卫乏源,故在治疗肿瘤时,食疗在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采用食治,既能保证肿瘤患者足够的营养,又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存质量,使肿瘤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可以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沈师认为,“安身之本资于食”,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合理的饮食调护发挥着“相”的重要作用。

(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肿瘤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约有30%的肿瘤疾病可归因于不健康饮食。“食复”概念从提出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纵观现代人之饮食习惯,或饮酒无度,或贪凉饮冷,或暴饮暴食,或饥饱失常,或嗜食肥甘厚味,或过食瓜果,均可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中气亏损,正气不足。如《医学正传》所言:“饥而即食,渴而即饮,此造化之理也。饥不得食,胃气已损,脾气已伤,而中气大不足矣。”

肿瘤患者多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手段,当世之人普遍认为大病之后更需进补,往往进食鳖甲、燕窝等滋腻之品,殊不知会徒增脾胃负担。沈师认为,脾胃的调治不在于药物,要遵循《难经》所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或康复期,若予肥厚难消之品,只会使脾胃更虚,正如《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沈师认为手术、化疗之后,属大病初愈,宜初食糜粥清淡之类以养脾胃之气,渐至稠厚甘醇,荤素调配,饥饱有度,徐徐图之,莫犯食复。

(二)合理饮食,三因制宜

沈师认为肿瘤的产生、复发与不合理饮食密切相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西医多途径的治疗手段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损中,表现为脾胃的升降失司。江南卑湿之地脾胃多虚,而喜食过食生冷食品则伤中。沈师饮食谨遵“三因制宜”,即因个人体质、地域、节气不同,顺天时,合地域,择膳食。故善治者,善于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理治病延年,更深谙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宜“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四季轮转,春季初阳渐生,宜食芽菜、山药等甘温之品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长夏湿热交蒸,可食冬瓜、丝瓜等淡渗之类利尿化湿;秋季天干物燥,宜增酸减辛,多吃萝卜、百合、梨、银耳等食物,有助于生津润燥;夏季阳盛于外而虚于内,脾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喜燥恶湿,不可过食苦瓜等苦寒之品,以防更伤内虚之阳;严冬阳盛于内而虚于外,温补适当,并常服萝卜之类行内盛之阳气。沈师善于“观物取象”,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分析“象”,并将“五运六气”的理论运用到平时的饮食用药指导,收效明显。

肿瘤患者常常合并有营养不良而导致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放疗和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了生存期。研究表明:早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达15%~20%,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80%~90%。胃气靠食物充养,改善食欲,才能使各种治疗得以正常进行,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沈师强调患者平时可以麦芽、薏苡仁、白扁豆、萝卜、陈皮等健脾和胃;胃阴不足者予五汁安中饮少量频服,或铁皮石斛、芦根,徐徐图之,同时避免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沈师认为,蛋白质的摄入固然重要,但需取之有度,西医讲究营养,中医更注重性味和个体差异。人有南北东西之别,脾胃有强弱之分,需铭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之理。

四、验案举隅

患者,男,72岁,主诉为发现左肺恶性肿瘤5个月余。患者2022年11月29日于杭州市第一医院行PET-CT示左肺上叶下舌段见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考虑周围性腺癌,伴左侧胸膜局部浸润;前列腺FDG代谢不均匀增高;甲状腺FDG代谢增高:左侧肺门及肺门淋巴结肿大;FDG代谢增高;全身多发骨质破坏,FDG代谢增高,考虑转移;右肺下叶基底段磨玻璃结节考虑浸润腺癌。2022年12月3日基因检测提示EGFR exon21 c.2573T>G p.L858R。2022年12月9日予奥西替尼靶向治疗至今。

初诊(2023年5月13日)刻下症见:形体略丰,稍有咳嗽,夜寐不安,辗转反侧,腰骶右侧疼痛,以夜间为甚,大便数日一行,偏干;舌淡苔薄,脉细而弦。西医诊断:左肺恶性肿瘤Ⅳ期。中医诊断:肺癌(肝郁化火,痰浊阻滞)。就诊时开导其情志,指导其调息法及站桩。治以疏肝清热,理气通腑,通络安神为法。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北柴胡18g,黄芩6g,党参15g,姜半夏12g,制大黄9g,炙甘草9g,龙骨15g,牡蛎15g,蝉蜕6g,蜈蚣三条。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23年5月27日)患者诉饮食起居规律,晨起调息站桩。刻下症见:夜寐较前好转,心情转佳,气息较前平稳,近期起卧时咳嗽明显,声音嘶哑,腰骶右侧疼痛较前略缓解,大便二日一行,偏干;舌淡苔薄腻,脉细。治拟以和解少阳,化痰通络为法。拟柴胡苇茎汤加减:北柴胡12g,黄芩6g,桃仁9g,鲜芦根60g,冬瓜子30g,薏苡仁30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金荞麦30g,土鳖虫6g,鸡内金9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23年6月10日)刻下症见:咳嗽、咳痰较前好转,夜寐安,偶有腰骶右侧疼痛,大便偏干;舌淡苔薄腻,脉细。继前方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本例患者为老年晚期肺癌患者,口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发病乃由平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加之情志不畅,肝脾不调,升降失常,腑气不通,内生痰湿,停滞于肺,久乃成积。病机为虚实相兼,错综复杂。治以疏肝清热,和解少阳,化痰通络,理气通腑,宁心安神为法,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苇茎汤化裁,佐以抗癌散结、健脾祛风、通络止痛等药物,获得了较好的生活质量。沈师认为,世界凡人,理无不知,法无不明,而疾病之起,在于不规、不节、不舍,故防治疾病乃至肿瘤,要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之教导,如能遵循生养之道,日久不废,如有所伤,知迷而返,合于“心治,药治,食治”之法,则能复归平衡,善始善终矣。

(徐海虹、陶方方、宋巧玲) pegW1Cl94haY7639gkf9ChIFmTEdfaFmFWTD3vUjhAP+RddrAKCQDzj9dh1GoX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